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手腳冰冷?腰酸背疼?體倦乏力?常按腳底8大穴位對身體大有裨益

中醫學認為,「寒從足下生」。人體的雙足最接地氣,自然界的風寒濕痹之氣最易經從雙足侵犯人體,故有「人老腳先衰」的說法。我們身體的12條經絡中有6條在足部行走,分別以足三陽和足三陰命名。


腳板「方寸之地」,猶如人體的反射區,「藏」著不少知名的強壯保健穴位,經常刺激這些穴位可行氣活血、驅寒逐濕、改善腳部健康狀況,進而通過「內聯臟腑,外接四肢百骸」的經絡作用起到延年益壽的功效。日常生活中,不妨每天在腳上按摩幾大保健穴來強身健體。

1、湧泉穴:人體第二長壽穴。湧泉穴位於腳掌前部1/3處,腳緣兩側連線處。養生界素有「三裡(第一長壽穴)湧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作為人體最低的穴位,腎經之氣如泉水自湧泉穴湧出,而腎氣是人體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腎精充足則耳聰目明、精神飽滿、腰膝壯實、行走有力,寒濕之氣欲入無門。睡前可以手心搓對側湧泉穴,使其微微發熱為度。


2、隱白穴:穴位中的「乾薑」。隱白穴位於足大趾內側,趾甲角旁0.1寸。隱白穴足太陰脾經的井穴,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振,運化失職,則水濕內停。而隱白穴具有振奮脾陽,行氣化濕的功效,其功效堪稱穴位中的中藥乾薑。此外,脾主統血,月經過多也可按隱白穴。可用拇指指腹揉按或持艾條懸灸。


3、至陰穴:溫經散寒的效驗穴。至陰穴位於足小趾外側趾甲旁0.1寸。它是人體寒濕水汽到達並輸注至體表的極寒之地,故名至陰。平時艾灸此穴可溫經散寒、鼓舞氣血運行,把寒邪濕氣排出體外,從而起到調和沖任、益腎養胎的功效。


4、太沖穴:自帶的「消氣」按鈕。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該穴為肝經上的原穴和輸穴,肝經上的水濕之氣由此上沖。春季多鬱,肝木鬱結太過可克脾土,使脾運化水濕失職。當春之季,肝主疏泄、喜條達,常按壓太沖穴可疏肝解鬱,平肝潛陽。手法以逆經為瀉,要消氣宜向大腳趾方向推。用手的食指指腹,抵在凹陷處,把發力點作用在骨頭上,點揉3-5分鐘。


5、崑崙穴:肩頸腰痛的「剋星」。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尖與跟腱連線點的凹陷處。崑崙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要穴,意為該經經水上的「高原」,只要經水通達,氣血通暢,便無疼痛。春季多濕,痹阻經絡,人們容易出現肩頸腰背等關節疼痛,按摩或艾灸該穴可健背強脊,化血為氣,通經止痛。


6、太溪穴:為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雙側對稱。有滋陰益腎,改善手足冰冷之功效。

7、復溜穴:屬足少陰腎經穴,復溜穴就是要讓停留下來的水又重新流動起來的意思。它位於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此穴滋腎陰效果極好,可補腎益陰,利水消腫,改善整個腎的功能。每天揉按3-5次,每次2-3分鐘,以產生酸脹感為宜。即可相當於服用一天六味地黃丸的效果。另外,按摩復溜穴對女性下焦冷、痛經、手腳浮腫有效。也可治療腸鳴、水腫、泄瀉、盜汗、自汗、腳氣等病症。


8、商丘穴:穴位於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可以治療各種炎症,補足氣血、保養乳腺。該穴屬足太陰脾經,屬金,脾經屬土,剛好也有「土生金」之功效。太淵、商丘這兩穴合在一起來用就是免費的「參苓白朮丸」。補肺健脾,益氣止瀉,對於改善體倦乏力功效顯著。


腳底穴位按摩的好處:

1、促進血液循環:腳底有很多穴位,通過按摩穴位後,體內血液循環加速,腳部的溫度也會隨著按摩變得暖和,冬季手腳冰冷之人,可多做腳底按摩。

2、加快新陳代謝:腳底按摩促進人體的腎上腺素增多,進而加快人的新陳代謝,女士的氣血也會變得紅潤。

3、提高睡眠質量:通過按摩,可以緩解人的身體疲勞,緊張的情緒也可以得到疏解。在放鬆的環境中,人的心情會變得愉悅,睡眠質量也會隨之提高。

4、長期適當地進行按摩,對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的治療有益。

腳底按摩只是一種輔助作用,這並不是「包治百病」的治療方法,只能起到改善作用,所以,疾病能通過腳底按摩治療而痊癒,這類話萬萬不能相信。但是,時常進行穴位按摩,對調理身體健康還是大有裨益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