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怎麼吃,才能長肌肉?

一、保證充足優質蛋白的攝入

1.蛋白質一定要吃夠,但不等於敞開吃蛋白質

一個簡單的計算蛋白質攝入量的方法:

身高(厘米數)減去105(60歲以下人群)或者減去100(60歲以上人群),這裡得出的是您的理想體重(公斤數)。

然後按照每公斤體重攝入1.2-1.5克蛋白質來吃就可以了,注意最低不要少於每公斤1克,最高不要超過每公斤2克,蛋白質過量會給腎臟造成負擔,還會增加尿鈣的流失,而且蛋白質在體內無法累積。

最方便的記憶方式是「四個二」——即兩袋牛奶(一袋250毫升)、兩個雞蛋(膽固醇過量的人可以隻吃蛋白)、二兩瘦肉(紅肉+白肉,紅肉:白肉=1:1)和二兩豆製品

2.優質蛋白必須保證

優質蛋白應該達到一天所需蛋白質的1/2到2/3,優質蛋白的食物有雞蛋、牛奶、黃豆(大豆)、魚類、瘦肉(白肉、紅肉)。

3.三餐中蛋白質的分配

蛋白質的合成要達到最高效果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量的基礎,每餐達到30克,就能達到合成的一個最大效率限。

康叔說,我們希望三餐均勻,吃飯要有儀式感,要敬畏食物。很多人都是中午簡簡單單晚上合家歡聚,早餐更是潦草應對或直接省掉。我提倡,甭管多忙多累,都要為自己吃飯多留點時間,個人吃飯的時間神聖不可侵犯。日本人從小教育孩子要把選擇食物作為一輩子求生技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和用量,這叫食育。

二、保證食物中有固定不飽和脂肪的來源

有人說,為了保證肌肉的質量和數量,一點脂肪也不吃,行不行呢?於康教授指出:如果長期不吃脂肪性食物,會造成不飽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口角炎、舌頭腫大、鏡面舌、面部疹子、貧血等。

因此中老年人要保證食物中有固定不飽和脂肪的來源,比如深海魚(魷魚不行)、堅果和植物油要在三餐中得到保證。專家建議每周吃兩次,每次吃三到四兩。

深海魚所具有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炎性反應,炎性反應會造成肌肉流失的加速,所以這個炎症反應的水準下降以後,可以延緩肌肉衰減的進程。不飽和脂肪酸對控制體重、控制血糖、控制血脂、一級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益處。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深海魚含有的嘌呤比較高,痛風和高尿酸血症的人要適當地控制。

三、保證三餐中碳水化合物(主食)的量

一個中老年人,要想保護肌肉,首先要保證三餐中碳水化合物也就是主食的量。很多中老年人對糧食有顧慮,怕吃了血糖升高,脂肪增多,結果要麼造成能量為負,肌肉流失,要麼促進了蛋白質的燃燒供能,讓攝入的蛋白浪費掉。於教授提醒,一定要合理飲食,每頓飯至少要有1兩(生重)主食,按1:1比例粗細搭配。但是要注意吃粗糧的時間不要和睡覺的時間間隔過近,避免反酸水、燒心等問題,脾胃虛弱的人要調整粗糧的量,粗糧可減少到主食總量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吃粗糧時要充分咀嚼。

四、保證補充維生素D

維生素D也是肌肉生長和維持的重要營養素,中老年人可以通過抽血化驗得知自己的維生素D水準,維生素D主要通過每日10分鐘左右有效的溫和日光照射補充。

要在戶外曬太陽,不能隔著玻璃,最好在中午或者下午,陽光比較充沛的時候去戶外曬太陽,把臉、胳膊、手都露出來,有助於人體獲得維生素D,促進肌肉增長。這裡不是讓你暴曬,你在陰涼地都行。抹太多防曬霜對日光浴的效果是確定性的有影響。已經有嚴重的維生素D不足的或者某些特殊情況無法曬太陽的,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維生素D製劑。

五、補充抗氧化營養素

抗氧化營養素來自蔬菜水果,特別是一些深色的蔬菜水果,比如胡蘿蔔、番茄、紫甘藍、西蘭花等。國家推薦量:每人每天蔬菜生重500克,水果生重350克。為什麼水果的推薦量相對較低?因為太迷戀水果是有風險的,蔬菜和水果在同等量的情況之下,水果提供了很多果糖和葡萄糖,並不安全。

有人說,我不吃青菜了,就吃點維生素C、β胡蘿蔔素之類的就行了。於康教授說,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研究發現,用從蔬菜裡單提出的任何營養素去幹預,結果是效果都不好,他提倡以整體的食物作為提供營養素的來源,因為有很多生物活性物質在蔬菜裡,需要綜合性作用才能有效。

六、積極運動是關鍵

肌肉遵循「用進廢退」法則,你不去刺激它,它就不會生長。因此,長時間不運動、久坐久臥,會出現肌肉流失、萎縮、功能退化,這也是年輕人肌肉不足的主要原因。在合理營養的基礎上,要適當運動,進行有氧運動加抗阻訓練,採取綜合措施,才能增長和維護好肌肉。

最後,於康呼籲,希望大家呵護健康從維護良好的肌肉體重開始。現在讓年輕人比體能可能都差不多,但是50歲、60歲以後差異可能會越來越大。所以希望大家從現在開始就行動,不管你有多大歲數,都不晚,都有用。肌肉非常不容易長,長了以後非常不容易維護,所以這需要我們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要去長時間的堅持,雖然它的收效往往是在若乾年以後才能體會出來,但是從現在開始努力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