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明網評論員:6棵銀杏花285萬,為什麽居民喝“黃泥巴水”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有媒體再度探訪曾被湖南省巡視組通報的湖南省汝城縣。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大規模舉債修建大批“形象工程”,花4800萬元修廣場,6株銀杏樹就花了285萬元,8根圖騰石柱花了120萬元。與之相對的,則是對民生的罔顧。該縣自來水管網年久失修,居民爆管停水、喝“黃泥巴水”是常態;該縣盧陽鎮還有兩個村沒有通電,25戶67人僅靠山泉水發電和點煤油燈照明。媒體梳理後發現,汝城縣以土地開發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且“寅吃卯糧”,透支了土地市場,使得政府債務急劇惡化。

  通過檢索資料,不難看出汝城縣曾經的意氣風發。2009年,建築面積21280平方米、總投資5000萬的汝城縣“四大家”機構辦公樓及附屬設施開工建設;2010年,佔地11.5萬平方米、總投資近5000萬的愛蓮廣場開工建設;同年10月,位於愛蓮廣場旁的汝城法院新審判大樓開工,總投資3500萬元;2014年至2017年,汝城縣將全縣的發展重點聚焦於“全域旅遊開發”,總投資50多億元的理學古鎮、總投資30億元的汝城特色小鎮、總投資15億元的熱水國際溫泉度假中心等短期內扎堆開建……據湖南省委第四巡視組的通報,2008年以來,汝城縣修建廣場公園11個,市政路線項目26個,違規修建辦公樓10棟。

  然後產生了如下後果:據汝城縣財政局反饋的數據,目前汝城債務總額約為95億,債務總額為汝城縣2017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12.9倍、地方財政收入的23倍,負債率為151%,綜合債務率為336%,債務率高居湖南各縣之首。基建投資的居高不下,使得汝城縣經濟性項目投入不足,工業增長乏力,民生投資亦長期不足。因此,“6棵銀杏花285萬”與“居民喝‘黃泥巴水’”的景觀,在國家級貧困縣的大背景下同時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代價最終誰來承擔呢?汝城縣計劃連續5年,每年出讓價值4.5億元的土地,其中70%用於填補債務。由此導致的後果是,大量的土地掌握在開發商手中,政府對土地的議價能力下降,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下降,而居民的購房成本則不斷上升。當地的房價已經漲至每平方米5000多元,接近於郴州市區的房價。因此,曾經“史詩般”的基建投資,通過一長串鏈條,最終將在貧困縣裡購房家庭的账目上微觀呈現。

  汝城縣被當作一個樣本單獨拈出,然而其發展邏輯恐怕在一些地方似曾相識。當地工作人員回憶“以前汝城搞建設,別的縣都開現場會來學”,也表明在巡視組通報之前,汝城縣曾是另一番色彩的樣本。基礎設施大拆大建,迅速堆高GDP,打造出肉眼可見的發展成績。同時在聚光燈的探照之外,灶頭炕上的生活瑣碎之處,卻是另一番景觀,留下的高額債務,又成為透支未來的沉重負擔。

  類似的發展觀,具有一定的共性,構成了不少人習以為常的認知。宣傳片中恢弘壯闊的樓宇航拍,宣傳資料裡項目、數字的長串羅列,房地產市場抱著“不買必虧”心態魚貫進場的居民,曾經就是一些人所認為的“發展證據”。當然,不能說這些毫無疑義,它們當然是發展的表征,然而恐怕遠不是發展的全部。“喝‘黃泥巴水’”與“債務風險紅色警告”,這些至少提示了一些發展成績的含金量究竟幾何,對提高幸福指數的意義究竟多大,一些衍生風險是否有反噬成績本身的可能。

  現如今,汝城縣正在整改: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和安全飲水工程,解決17990戶56132人安全飲水;實施農村公路項目491個814.476公里;實施危房改造14909戶;行政中心前廣場、原檢察院和原中醫院院落改建成停車場,原水利局、進修學校辦公樓分別轉為思源學校、二完小和特殊教育學校用房……這是對曾經發展模式的反撥,也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沒有民生基礎的發展,算不上發展。

  汝城縣的反思,不該局限於汝城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