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驚了!月餅證券化,這玩意也能當做股票來炒

| 金融·理財·生活 |

金融圈生活方式發現者

來源:新華社、現代金報

中秋佳節快到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常吃的月餅,不僅背後有著極為複雜的利益鏈,甚至還會被當做股票一樣炒來炒去?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故事,就是關於月餅證券化的,希望大家聽完之後,都能有所感悟。

1

價格混亂,酒店月餅多貼牌

在一家月餅生產廠,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表示,大部分酒店的月餅都是代工廠生產的,一個酒店不同口味的月餅有時會選擇在不同的代工廠生產。

“做月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場地,酒店不可能為了生產月餅而花大價錢購買專門的設備。一般情況下,月餅生產企業賣給酒店都隻賺點代工費,一盒月餅成本根據原料的不同,成本也不同,基本四五十元差不多了。食品廠遠遠不及酒店銷售月餅所賺的利潤,但是酒店的月餅雖然票面價值高,多是打折賣的。”

有業內人士表示,打上酒店的logo後,從同一食品廠出來的月餅“身價”立馬飆升,而且同樣的月餅,在不同星級的酒店出售價格也不同。“現在的月餅禮盒做得越來越漂亮,月餅的包裝越來越精美,甚至月餅的形狀設計也越來越用心思。

很多人在購買月餅禮盒的時候,關注的主要是包裝是否高端、大氣、上等級,購買月餅主要考慮的也是自己是否顯得有面子。現在月餅消費,滿足的主要是人情需求,消費的是月餅的節日屬性。漸漸的市場也不再以味道計價,而開始以月餅盒的精美程度計價。”

2

被攤派月餅票,折價賣黃牛

做酒店廚房原材料供應的梁先生說:“月餅一開始是酒店自己餅房做的,純手工,銷售也是正常管道。大概2002年開始,餅房自己做的手工月餅來不及供應龐大的市場需求,改用工廠規模生產,由於數量巨大,分派給酒店各部門銷售。而酒店的職能部門沒有銷售管道,只好攤派給供應商。”

“酒店月餅只有少部分通過自己銷售,絕大部分通過票販商和攤派供應商完成。”梁先生很是感慨,三四十家酒店,今年一共強行攤派了給他3000張月餅票,最多的塞給他近千張,最少的也有三四十張。

梁先生算了一筆账:一般酒店按照供貨比例來,如供貨100萬,按銷售額的2-6個點,也就是說,一年100萬的採購額,就要攤派2-6萬的月餅券。

“這麽多票拿來送人也不現實啊!只能抓緊折價賣給黃牛,如果賣不掉,就全砸在自己手裡了。”

第十四期:在養老金的投資管理問題上,如何贏得委託人的信任?

一般來說,贏得委託人信任的方式有兩種,一是以歷史業績獲得委託人的信任,歷史業績如果是建立在能力基礎上,拉長時間期限之後是可以通過創造超額收益來吸引委託人的。二是從風險控制著手,以清晰、簡明的收益來源和風險水準獲得委託人信任。比如說,目前證監會所推出的養老目標風險基金設定結構簡單,是具備這個要素的,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基金產品要想獲取委託人的信任,要有明確的基於市場指數為基準的投資基準,通過投資基準揭示基金投資策略和風險敞口,給委託人以明確預期。同時,在明確了基準以後,在基金的投資管理過程中,要確確實實發揮投資基準的指引作用,投資管理活動要遵守投資基準,來獲取投資人的信任。如果這兩者都能做到的話,整個基金投資管理過程就會成為可重複的過程,這就是投資管理中所遵循和追求的。

3

月餅證券化,空轉都賺錢

月餅票還存在一種情況,即月餅票多於相應的月餅實物,即“券比餅多”“月餅超發”,這是月餅市場存在的潛規則。

月餅票空轉現象,有點類似期貨,基本上是廠家-購買人-廠家,或者是廠家-購買部門-購買部門職工-廠家。

記者了解到,之前有個被戲稱為月餅證券化的事件——簡單複述就是,月餅廠商印了一張100元的月餅券,以65元賣給了經銷商,經銷商以80元一張賣給了消費者A,消費者A將月餅票送給了B,B以40元一張賣給了黃牛,廠商最後以50元一張向黃牛收購。

你看,沒有生產月餅,廠商賺了15元,經銷商賺了15元,A送了人情,B賺了40元,黃牛賺了10元。這就是月餅的證券化。

“很多普通市民手中的月餅票過期了就放棄了,但是黃牛手中的月餅票,卻有不少是酒店進行回購的。為什麽?利益的共贏,是雙方多年來逐步形成的共識,就像托,這種托一般是幾個固定的人,是一個組織體系下的。”業內人士說。

“當隻印不生產也能賺錢,甚至比生產賺錢快得多,這種無序競爭帶來的後果就是月餅市場的價格混戰。”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種由酒店“炮製”而出現的月餅票空轉現象,也讓一些酒家感覺頭大。“養大了‘黃牛’,反而受製於‘黃牛’。管道在他們手上,就得受製於他們。他們開出的價格低於我們的團購價,也擾亂了我們的正常銷售。”一位食品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競爭越來越激烈,月餅票的證券化把市場搞亂了。

面對月餅證券化的現象,有網友解釋道:月餅券類似紙黃金,其實是物理資產月餅的一種等價替代物。發行企業對持有人負有發出該標的資產的義務。

在這種模式下,券的流通和實物交割相分離。發行人可以通過回購平倉免除義務。只要回收價低於發行價,對發行人而言都是賺到了。

至於成本價低不低於回收價,其實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在動態的鏈條下,會自發達到平衡,各環節依據其地位的強勢程度瓜分利潤。

在循環中,a花了80聯絡感情費;b收到80元人情費,並折現40元;黃牛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收取10元流動性補貼;廠商用他的品牌和信用為市場提供短期人情流通票據,賺30。

最關鍵的是,整個鏈條過程中,除了月餅券的生產和黃牛的勞動,大家幾乎沒有進行任何生產活動,但產業鏈卻確確實實產生了GDP!

這大概也是GDP的潛規則之一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