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醫大師劉柏齡:長壽關鍵靠自己

劉柏齡從醫60餘年,雖已進入耄耋之年,但身體硬朗、走路穩健、頭腦清晰。正因為如此,他依然像年輕人一樣,從事繁忙的醫、教、研工作,尤其堅持在臨床第一線,毫不鬆懈。接近他的同事、親朋好友們,經常向他討教「養生方法」,請他講講健康長壽之道。他總結出一條「硬道理」,那就是長壽關鍵靠自己。無論是從心理的自我調節還是飲食、生活習慣的自我調控,都需要發現和找到適合自己的習慣和方法,然後持之以恆。此外,家庭、社會等外部環境對人體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

細推物理 不為浮名

他認為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就要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其中最難的就是正確對待自己。自己的人生定位要準確,不要越位,也不要錯位,要能真正地了解自己一生中究竟想乾什麼,能乾什麼和怎麼乾,這很重要。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要難。劉柏齡永遠銘記年少時母親經常和他說的一句話:「學醫,要學好醫才行,必須靠技術吃飯,要記住『技術至上』,只有這樣你才能一生無憂。」正是心中常記這句話,他一直準確定位自己,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學問、行醫。只要能讓自己做這些事情,就是最大的快樂。

他非常喜歡杜甫的一句詩:「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為浮名絆此身。」此話也道出了劉柏齡的心聲。也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態,他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時光中積極地行醫,專心致志地搞技術、搞科學研究。淡泊名利,坦然做人。

20世紀50年代,劉柏齡全家剛從老家搬到長春中醫學院(現為長春中醫藥大學)。由於學院條件有限,僅分配了一個18平方米的小屋。一家5口人擠在這個小屋裡,愛人工資很少,家庭生活極其拮據。但他卻感到非常滿足,苦中有樂。

在這簡陋的小屋裡,一呆就是18年,他趴在自己的被褥上,寫出了將近20篇學術論文,其中一些在學界影響頗大,都是在這個小屋中思潮湧動,信筆拈來完成的,他感到非常快慰。

一個人一生中不會總處於順境,世界上的事物紛紜變化,人對事物的看法也不盡相同。生活中遇到被人猜疑、嫉妒、竊取、故意陷害之事,常常有之,遇到麻煩,處於矛盾之中,該怎麼辦?他常說:「世事如棋,讓一步不為虧我;心田似海,納百川方見容人。」他要求自己,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要待人以寬,責己從嚴,保持平常心態,適應環境變化,永遠保持樂觀情緒。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作息量力而行 飲食適可而止

根據多年的臨床觀察和數據調查,劉柏齡深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切疾病的罪魁禍首。所以他每天都在清晨6點以前起床,然後到戶外,打打太極拳、散散步,既鍛煉身體,又呼吸新鮮空氣。約20分鐘~30分鐘後,回房間再做些上班前的準備,吃早餐,然後在7點半左右乘班車上班,投入一天緊張而充實的工作中。這樣的生活習慣,一堅持就是幾十年。

他的一生除了看書、醫病、做學問、搞科研,就再也沒有別的愛好了。下班回家後,最大的愛好還是看書,在讀書中,淡泊寧靜,洗滌靈魂,感受美好人生。

由於自己的年齡和身體狀況,他不斷調整作息時間,量力而行,盡量不讓自己過於勞累。堅持40分鐘左右的午睡,晚上一定要看上幾檔電視節目,如「新聞聯播」「氣象預報」「焦點訪談」以及一些法律類的熱點節目。之後再看會兒書,一般在11點以前洗漱,然後睡覺。

因為他總是心態平和,所以即便有點煩心事,也會想方設法在睡覺前儘快忘掉。忘得快則心靜,心靜則順,心靜如水、澄清潔凈、養心怡情。所以,他的睡眠質量就特別高。正因為他心態好,睡眠好,一直到現在,雖然88歲高齡,體檢各項指標都非常好,幾乎沒有任何毛病,尤其是老年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在他身上也難覓蹤跡。

其實這也與他的科學飲食有關。他的飲食習慣是早餐吃飽,午餐吃好,晚餐吃少。在飲食上,他不像有的人那樣,為了故意保養而保養。或者,這也忌口,那也忌口。劉柏齡的觀點是:什麼都吃,適可而止。

飲食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享受,什麼都吃,什麼營養都有。因為營養是互補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滿足人的各種需要。所以,什麼都吃,營養才能齊全,但一定要記住,適可而止。有些東西,可以嘗個鮮,吃一口半口,或者偶爾吃一次,穿插著吃那樣才科學。都說老年人應該少吃豬肉,因其富含脂肪、膽固醇高等,可是劉柏齡的食譜裡每天都有豬肉(吃煮爛的豬肉),只是吃得不多。他還喜歡吃魚,尤其是魚頭。再搭配著吃些蔬菜水果,這樣的飲食習慣很健康。

家庭和睦 發揮餘熱

劉柏齡認為晚年家庭和睦,環境融洽也是他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他共生育一兒兩女,兒女們也都步入了「不惑」或「知天命」的年齡,孫女、外孫們有的也成了家、有了孩子。在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裡,家庭和睦、兒女孝順、互敬互愛,讓劉柏齡的晚年家庭生活充滿了溫暖和幸福。

劉柏齡常說,人到晚年,一定不要閑著,生活安逸不等於飽食終日。要不辭辛勞,量力做一些事情,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老驥伏櫪,勤於鍛煉」,堅持為社會做些有益的工作。

作為終身教授的劉柏齡,現仍工作在臨床第一線,每周坐診3個半天。他非常珍惜這個能夠發揮餘熱的機會。在門診工作,說是半天,有的時候一忙起來就到下午兩三點,他並不覺得累,反而感到一種奉獻的快樂。回到家裡,也不閑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來舒緩一天的工作壓力。他覺得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體力鍛煉。

人到晚年,體力日衰,除了每天必要的活動量外,最主要的是堅持腦力鍛煉。如思考問題、讀書、看報,使大腦充分運轉。因為積極用腦,勤於思考,學習知識,腦細胞也在運動中保持活力。許多學者、藝術家、作家、科學家都是終身工作;而偷閑消極的人,大腦將會逐漸萎縮,反應就會越來越遲鈍,反倒容易衰老,正所謂「用進廢退」。

基於此,劉柏齡仍然致力於著書、寫文章、練書法、學繪畫,把自己晚年生活打理得充實、健康、快樂。「

長壽從何而來?靠葯補、靠食療、靠遺傳,這些都只能是一些輔助的措施。實踐證明:長壽關鍵靠自己!」劉柏齡肯定地說。

我們吧

不要錯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