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很多濕氣都是吃出來的,5大癥狀一出現,立刻祛濕、排毒!

俗話說:病從口入,很多濕氣都是吃出來的:

一、水果別亂吃

現在氣象熱,西瓜是最好的解暑水果,每天幾片冰習慣,別提生活有多愜意,但是西瓜、香瓜、黃瓜都是駐濕的瓜果,容易造成體內濕氣淤積,加重濕熱癥狀。另外,啤酒也是「駐濕」之品,應少喝,喝多了對排濕氣沒有好處。

菠蘿蜜是生活中很多人都愛吃的一種水果,它的味道獨特鮮美,菠蘿蜜的功效是很大的能夠起到醒酒、通乳、補中益氣、止渴解煩的效果。然而菠蘿蜜也是濕熱食物,常吃的話會加重體內濕氣。所以體內濕氣重的朋友,吃越多濕氣越重!

二、油膩的食物

過於油膩的食物,肥甘厚味會導致體內濕氣加重,而且也不利於消化,體內的濕毒無法較好的排出,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像燒烤、油炸食品都要盡量少吃。

三、甜膩食品

甜食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體內的濕氣,而且也不易消化,像湯圓、月餅、奶油蛋糕、巧克力、糯米糕等

四、冰涼食物

如冷盤、冰啤、冰淇淋 ,過食冰涼食物,易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

尤其是喝冰啤酒,更要當心。酒本身就「性熱而質濕」,白酒濕氣更重。冬天適量喝可幫助祛寒,春夏也可消暑解渴,但大量喝則傷脾胃陽氣,而助濕邪。

5大癥狀一出現,立刻祛濕、排毒!

癥狀一:觀察體重,體內濕氣較重的人群,自身的體重會在較短的時間內不斷增加,甚至會出現虛胖!體內濕氣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自身下肢出現水腫的現象。

癥狀二:觀察舌苔,「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膩,並伴隨有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明顯齒痕等,則說明體內有濕氣。

癥狀三:觀察大小便,濕氣重的人,會有小便混濁、大便溏泄等癥狀。如果大便成形,濕氣重會使大便黏膩,很難沖乾淨廁所。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凈的感覺,影響排泄。

癥狀四:觀察皮膚,濕氣重的人,愛出油、面部油亮,前胸後背愛起痘,並且皮膚會感到癢癢的,像有蚤子在身體爬動一般難受,用手去抓癢,有紅色凸起,像被蚊子叮一樣。

癥狀五:觀察關節,當濕邪傷及到關節時,很明顯的就是侵蝕關節,使關節部分氣血運行失調,運行不暢,出現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


如果你有上述癥狀之一,說明你體內有濕氣,符合條件越多,說明濕氣越重。

教你簡單2招,排凈體內濕毒,少生病、更健康

第一招:喝兩杯祛濕茶,祛濕排毒又健脾

1、蒲荷陳皮茶,健脾祛濕


主料: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梔子0.3g

輔料: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荷葉0.1g、陳皮0.1g、乾薑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桔梗0.1g、人蔘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


以上24種食材,具有健脾、利濕、排毒的功效,其中蒲公英可瀉火除濕,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薏苡仁可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梔子可清熱祛濕、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砂仁用於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茯苓可健脾和胃、利水滲濕。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

山藥健脾胃、止瀉痢。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乾薑用於脾胃虛寒、泄瀉清稀無臭味、腸鳴腹痛者。

綠豆有健脾、除濕利尿。芡實健脾祛濕、固腎止瀉。冬瓜皮健脾養顏、利尿消腫、清熱祛暑、解毒排膿。

木瓜能化濕,使濕濁得化,中焦得以調和。馬齒莧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祛除濕氣、利水消腫。陳皮行氣健脾、降逆止嘔、調中開胃、燥濕化痰。

2、玫瑰玉麥須茶,利水、祛濕、泄熱、消腫


配料:玉米須1g,蒲公英根0.5g、玉竹根0.5g、玫瑰花0.3g


玉麥須也稱玉米須,利水、消腫、泄熱,可促進體內多餘水分代謝,減少頭髮皮膚出油,消除小腹贅肉等有效。

玉竹根,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具有保護心臟、血管,清理體內垃圾,延緩衰老等作用。玫瑰花性溫,可中和配方的寒性,使得此方不溫不燥,適合更多的人飲用。

第二招:按摩穴位祛濕

1、 豐隆穴

【位置】: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於外膝眼和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功效】:它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主要穴位,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複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2、 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取穴時順著小腿內側往膝關節方向摸,膝窩下凹陷處即是。

【功效】:這個穴位能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濕,經常按揉陰陵泉可健脾化濕,解決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複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3、 中脘穴

【位置】:位於腹中線上,臍上4寸,即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中點,是胃的弘揚彙集之處。


【功效】: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均可取中脘為主進行治療。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複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4、 曲池穴

【位置】:曲池穴位於肘關節,彎曲胳膊肘時,肘橫紋末端的凹陷處即是。

【功效】:曲池穴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可以清利濕熱,調理大腸氣血,對「濕熱」引起的蕁麻疹、急性胃腸炎效果很好。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複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