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較真丨武漢抗疫醫生艾芬右眼近乎失明,白內障手術到底能不能做?

較真要點:

白內障目前並沒有可靠的藥物或其他保守治療手段,唯一的治療方案是手術。做白內障手術,視網膜脫離的風險會增加,但高度近視患者的白內障手術仍需要做。加強白內障術前和術後的眼底檢查,並做必要的處理,是最謹慎負責的做法。

查證者:羅荃丨卓正醫療眼科醫生

近日,武漢醫生艾芬視網膜脫落已發廣泛關注,其懷疑視網膜脫落與自己剛做的白內障手術有關。高度近視的人到底能不能做白內障手術?這個話題涉及到“高度近視”和“白內障手術”兩個知識點。

雖然全社會大眾對近視已經不陌生,但是依然存在不少誤區,比如:近視不是什麽大問題,戴戴眼鏡就好了。實際上,近視已經成為我國多數孩子和成年人的一大隱患。之所以稱之為“隱患”,是因為近視雖然很容易通過眼鏡等光學手段矯正,但同時,近視,尤其是高度近視,又可能給大家的眼部健康埋下“定時炸彈”。在我國,近視度數超過600度,則稱為高度近視。研究已證實高度近視人群較其他人更容易患上黃斑病變、視網膜脫離、白內障等疾病,甚至可能致盲。

為什麽會這樣?已經高度近視的人如何減少風險眼疾的發生?遇到白內障手術,到底做還是不做?下面我們展開分析。

一、知識點回顧:近視是如何產生的?

眼球的工作原理常常和照相機類比。眼球的角膜和晶狀體都可以算是相機鏡頭,其中晶狀體可以調節焦距;瞳孔是光圈,可根據光線亮度縮小或放大;而眼底有重要的視網膜,它是一層薄薄的膠片,承擔著接收光線、將信號傳導至大腦視覺中樞並成像的功能。

外界平行光線進入眼內,其焦點應該剛好在視網膜的最中央——即黃斑中心凹。而近視的情況下,平行光線的焦點在視網膜之前,視網膜接收不到最清晰的光線信號,因此我們會感覺看不清楚。

近視的最常見類型為“軸性近視”,即由於眼球前後徑過度延伸,導致眼軸變長視網膜的位置較正常人靠後,光線焦點自然難以到達。因此近視矯正只需要戴一副“凹透鏡”,將焦距延長、焦點往後移,即可看清楚。

青少年時期的近視容易不斷加深,並最終發展為成年後的高度近視。高度近視患者通常有較長的眼軸,而眼軸過長(超過26.5mm)會導致某些眼病的風險大大增加。一旦因此產生高度近視相關眼病,就不僅僅是“相機不對焦”的問題,而是相機的零組件“壞掉了”。如果修不好,那麽戴了眼鏡也一樣看不清楚,嚴重者甚至不幸成為盲人、殘疾人。

二、高度近視患者,哪些眼病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在疾病研究中,常用OR值(odds ratio)這個指標,來表示一個因素與某疾病的關聯程度。當近視與某個疾病的OR值大於1時,表示近視是該疾病的危險因素,而OR數值越大,表示關聯性、危險性越大。根據薈萃分析中近視與幾個眼病的OR值,排序如下:

1、近視性黃斑病變

所有近視都與近視性黃斑病變密切相關,其中低度近視的OR值為13.57,而高度近視的OR值高達845.08。可以說,高度近視是近視性黃斑病變的極高風險因素。

黃斑是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地方,它讓我們能看清楚這個世界。部分近視性黃斑病變雖然有治療辦法,但治療效果因病情而異,少部分患者最終還是因黃斑病變致盲。

2、視網膜脫離

所有近視都與視網膜脫離有一定相關性,其中低度近視OR值為3.15,高度近視OR值為12.62。

視網膜脫離是指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的分離。眼軸較長的患者,其視網膜猶如被拉扯、撐大的絲襪,容易變薄並產生裂孔,使得眼內液體流入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之間,引發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所以,很多患者在脫離之前就有一些潛在視網膜病變。病變有可能在黃斑附近,即視網膜後極部,這個部位的病變通常對視力有影響,並且在人眼正常瞳孔狀態下就能檢查到,易被察覺。但潛在的病變也有可能在視網膜周邊部,這裡的異常往往沒有什麽症狀,需要超廣角的眼底檢查或散瞳眼底檢查才能發現。

一項2005年針對我國高度近視人群的研究發現,眼軸長度小於30mm時,視網膜裂孔的發生率為6.4%,而眼軸長度大於30mm時,視網膜裂孔的發生率上升到了30%。

視網膜脫離大多需要手術治療,治療效果則要看脫離的原因、範圍、治療的及時性。一般而言,離黃斑部越遠、處理越及時,治療效果越好,少部分患者可以恢復完全正常的視力。

3、白內障

白內障根據形態也可以分為幾種類型,以與近視相關性最強的後囊下白內障為例,低度近視OR值僅為1.56,高度近視OR值為4.55。

4、開角型青光眼

青光眼可分為閉角型和開角型兩大類,其中近視有影響的是開角型青光眼,低度近視的OR值為1.59,中高度近視的OR值也不高,為2.92。

三、如何預防高度近視相關的眼病?

預防最嚴重、易致盲的近視性黃斑病變,是其中的難點,目前認為最可靠有效的方法,還是盡可能控制眼軸的增長。

另外,均衡並富含蔬菜水果的飲食習慣、眼部的紫外線防護和戒煙,也可能對黃斑病變和白內障的預防有幫助。

而視網膜脫離前的眼底病變,以及早期開角型青光眼均可能無任何症狀,需要通過定期檢查來發現。

無論近視度數多少,眼軸長於26.5mm的近視患者,最好在眼睛尚未發現疾病之前,定期進行詳細的全視網膜檢查。建議至少每年檢查一次眼底,初步的檢查包括免散瞳超廣角眼底照相以及OCT光相乾斷層掃描,如有異常,可能需要進一步做散瞳眼底檢查,並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對於高度近視合並白內障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白內障可能遮擋眼底的檢查,如果術前使用超廣角眼底檢查或散瞳後仍檢查不清楚,一定要進行術後檢查並定期做全視網膜檢查。

如果視網膜檢查發現有裂孔或者變性區,做視網膜局部雷射光凝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視網膜脫離。這一操作相當於“焊牢”相應的視網膜區域,通常在眼科門診即可完成,相對於較複雜痛苦昂貴的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視網膜雷射光凝算是併發症很少、費用較低、有效且易操作的措施,應積極採用。

除了定期檢查,高度近視患者也需要從生活上預防視網膜脫離,例如盡可能不坐過山車、蹦極以及跳傘等加速度大的劇烈極限運動,以及避免眼部外傷。如果自覺眼睛有打閃電的感覺、眼前黑影增多或者出現片狀黑影、視力下降時,要及時就診。

四、高度近視還能做不能做白內障手術?

先說結論:做白內障手術,視網膜脫離的風險會增加,但高度近視患者的白內障手術仍需要做。

理論上,所有進入眼球內操作或者過程中需對眼球施加壓力的手術,都可能增加視網膜脫離的幾率,常見的有白內障手術、近視矯正手術、青光眼手術、穿透性角膜移植手術或眼底手術等。

目前白內障廣泛采取的、較為成熟安全的手術方式,是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根據統計,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後視網膜脫離的發生率為0.08%~1.17%,而普通人群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的發生率為0.0069%~0.0129%。高度近視患者做白內障手術,可以認為危險性更高。不過,有研究認為,白內障術中較常見的意外——後囊膜破裂才是術後發生視網膜脫離的最高危因素(OR值=16.26),而相比之下,長眼軸的OR值只有1.25。

白內障目前並沒有可靠的藥物或其他保守治療手段。對於白內障引起的視力下降或視覺症狀較為明顯,已經影響日常生活的患者,唯一的治療方案是手術(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白內障只是輕微的,對生活影響不大,可以暫時先觀察,不用立即手術)。作為一個廣泛開展的複明手術,白內障手術技術也較為成熟,其他手術併發症發生幾率也並不高,大多數患者術後效果滿意。對於這樣一個100%需要手術才能治愈的疾病,約1%的視網膜脫離幾率,不足以成為不手術的理由。但是,隨著我國高度近視患者越來越多,白內障術後發生視網膜脫離的比例可能在逐漸上升,確實需要引起白內障醫生的重視。一部分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是可以被預防的,所以,加強白內障術前和術後的眼底檢查,並做必要的處理,才是最謹慎負責的做法。

本文編輯:yhxi

點擊騰訊新聞APP搜索框,查看【較真榜】,每日最熱辟謠科普一網打盡。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