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判斷依據是什麼?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診斷現在常常出現在各大醫院的胃鏡報告上,取代了以前的淺表性胃炎的診斷,其實專家建議把淺表性胃炎稱為非萎縮性胃炎,希望更好的區別與萎縮性胃炎,但有時患者卻不是非常習慣這樣的診斷,導致一些不解。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從字面解釋就是「不是萎縮性的胃炎」,而恰恰是這樣的診斷讓人不解,比如說「不是病毒性的肝炎」,似乎不能作為一個真正的診斷,更像一個「排他性」的診斷。

病人自然會問「不是萎縮性胃炎,那是什麼胃炎」?

其實更傾向於就還叫「淺表性胃炎」。

曾經不止一次遇到患者,明明報告上寫的「非萎縮性胃炎」,而他認為自己是萎縮性胃炎,因為萎縮性胃炎太容易引起患者注意了,反而忽視了「非」字,以至於不得不反覆去解釋「是」與「非」的問題。

「非萎縮性胃炎」的診斷似乎還讓人有點「如釋重負」的感覺,「不是萎縮性胃炎,沒事,不需要治療」。其實不是這樣的。

淺表性胃炎是炎症相對較輕,影響到胃粘膜表面,還沒有引起胃的腺體的萎縮和減少,但如果不予以重視,持續慢性炎症,最終還是會發生萎縮性胃炎。

特別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如果不儘早根除幽門螺桿菌,胃粘膜萎縮、腸上皮化生可以說是必然的。所以很多指南都提倡幽門螺桿菌需要在胃粘膜發生萎縮和腸化之前儘早根除。

另外作為病人,如果胃鏡報告診斷「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我們還需要再關注一下病理診斷,因為有一種情況,胃鏡診斷非萎縮性胃炎,而病理報告提示萎縮性胃炎,這種情況還是應該以病理診斷為準。

也就是說,「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明確診斷,其實也是需要依賴病理的。所以我們一直提倡胃鏡檢查常規做病理化驗。胃鏡下肉眼的診斷對區分萎縮性胃炎還是非萎縮性胃炎並不是非常可靠。

最後要說的是,如果你胃鏡檢查是「慢性非萎縮性胃炎」,那確實說明你胃病不嚴重,但注意治療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根除幽門螺桿菌、不要吃刺激性食物、不要吃太鹹的食物、注意飲食規律、不要飲酒、不要喝濃茶、工作壓力不要過大等等。

微信jkzx808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