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償付能力承壓 保險公司發債擴股“補血”忙

  中國人壽(港股02628)日前公告稱,擬在未來3年在境內外分多次發行總額不超過8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資本補充債務工具。業內人士透露,保費規模的擴張使得多家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承壓,包括人保、太保、平安在內的大型保險公司紛紛走上“發債”之路。

  大型保險公司頻發債

  近年來,發行資本補充債逐漸成為各大保險公司業務擴張中慣用的融資手段。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銀保監會已累計批複了6家保險公司、共計1200億的銀行間債券市場資本補充債,除近日批複的中國人壽、太保財險、人保集團、英大財險外,人保壽險、農銀人壽此前分別獲批核發不超過120億元、35億元的資本補充債。

  以近期人保壽險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的資本補充債券為例,按照發行不超過120億元的規模,在靈活保障账戶必要流動性前提下,資金將主要配置於評級較高的債券、安全性較好的金融產品等固定收益資產。

  “從獲批發行的保險公司來看,近一年內,人保、太保、平安三家大型保險公司累計獲批發債470億元,佔總獲批額度的九成以上。”東方金誠首席分析師徐承遠指出,這些大型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均較為充足。一方面發行資本補充債有助於保險公司充實資本,為未來業務規模增長留出太空,同時提高償付能力充足率以提升抵禦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資本補充債券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保險公司無需付出流動性溢價,融資成本較低,可以進行二級市場交易,交易靈活,進一步豐富了保險公司融資管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說:“在償付能力監管框架之下,資本補充跟資本損耗,同業務發展直接關聯。例如,部分保險公司前期業務擴張比較快,資本損耗大,為保持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監管水準,進而做一些補充;其次,就是考慮後續業務發展規劃,在資本上做一些準備。”在朱俊生看來,保險公司保費規模相對高速增長,投資收益率卻在下降,由於流動性壓力,保費增速雖有一定的慣性,但資本消耗較快,而內生資本補充能力相對減弱,所以需要外部融資,外部融資可能首先考慮發債,因為速度快,而股權融資則相對周期長、門檻高。

  值得關注的是,從截至2017年底的情況看,已發行的資本補充債票面年利率差距較大,從3.58%至6.50%不等。其中,人保財險、中華聯合、陽光財險、陽光人壽、平安人壽等保險公司的債券票面年利率普遍在3.58%至3.65%之間;建信人壽、幸福人壽、安邦人壽、泰康人壽及平安財險等保險公司的債券票面年利率在4.08%至4.79%之間;長安責任保險、天安(港股00028)人壽以及前海人壽等保險公司的債券票面年利率均超過6%。

  中小保險公司積極增資擴股

  大型保險公司發債補充資本實力的同時,在償付能力壓力下,2018年以來,不少中小保險公司開始密集增資。近期,中郵人壽增資50億元和信利保險增資6582.1萬元已獲得監管部門批準。從整體來看,保險公司扎堆增資的根源是償付能力或運營能力出現問題。

  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6年,信利中國分別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514.39萬元、4094.73萬元、3588.79萬元、3479.03萬元、2978.98萬元、3221.91萬元。去年前11個月,該公司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083.83萬元。面對保費持續穩定向上的大好形勢,信利中國的綜合、核心償付能力則不斷下降。自2016年第四季度起,其綜合、核心償付能力持續收縮,由8702.49萬元減少至去年四季度的2857.79萬元。

  此輪增資金額最高的中郵人壽,其去年第四季度末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65.95%、141.97%,遠低於2017年全行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的252%,因此不得不增資50億元以提高綜合償付能力。

  徐承遠稱,今年以來,銀保監會共批複了瑞泰人壽、華泰人壽等8家壽險和財險中小保險公司增加注冊資本的請示。此外,吉祥人壽、君康人壽、弘康人壽等中小保險公司也已公開發布2018年1號臨時資訊披露報告,確認擬實施新一輪增資擴股計劃,不過截至目前尚未披露是否獲得銀保監會正式批複。

  在徐承遠看來,隨著償二代以及銀保監會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等監管政策的實施,很多中小保險公司面臨資本金的經營和監管壓力。近年來中小保險公司頻繁增資,主要原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投資虧損或有對外投資計劃導致保險公司需補充資金;二是擴大經營規模、增加保費收入以及增設分支機構需補充資金;三是補充資金以提高償付能力滿足監管要求。

  朱俊生指出,就壽險市場而言,2016年第二季度以來,中小保險公司的現金流風險和償付能力受到較大壓力,某種程度不得不謀求增資。中小財產險公司也有類似的情況,商車費改後,中小財產險公司的業務發展壓力大增,固定成本分攤不足,甚至出現虧損等不利情況。

  業內人士指出,大型保險公司基本都是上市公司,對利潤率有要求,控制了費用投入,而小公司自認為可通過規模擴張攤薄固定成本,一直大規模投入。但這種增長不過是高費用下的一時“幻想”。大型保險公司增資首先是為保費規模的跨越和低利潤率,它們甚至為短期虧損做好了資本儲備;同時,大型保險公司也為跨界競爭做好了產業鏈和生態圈的投資準備,這意味著小公司的太空可能進一步被壓縮。

  多措並舉擴市場

  分析人士指出,近十年,業務快速發展對資本的渴求與有限融資管道之間的矛盾一直困擾著我國保險業,監管部門也一直致力於研究開拓保險公司的資本補充管道。

  “相對大公司而言,中小型保險公司的增資的方式比較單一,更多地是通過股東的增資,但這主要取決於股東的增資意願和增資能力。”朱俊生指出,在這種背景之下,一方面要整合資源去促進業務發展,達到一定的規模去分攤的成本,另一方面中小保險公司也面臨控制成本的壓力。

  面對大型保險公司的品牌、規模成本、風險管理等優勢,中小保險公司需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徐承遠指出,中小保險公司可開展集中差異化的市場策略,在特定的領域專業化運營、根據某些客戶群體有針對地開發產品。比如嘗試與股東業務及股東的上下遊產業鏈結合,充分利用股東的客戶、影響力及業務等優勢開發相關業務。

  徐承遠指出,保險股權管理新規實施後,保險公司的增資更加規範,部分不符合要求的資本不得成為股東,因而對部分過度依賴於非規範性資本的保險公司而言,增資的難度將明顯上升,這會使部分資本,尤其是之前對資產驅動負債型保險公司感興趣的機構,現在對保險牌照的興趣開始下降。

  朱俊生建議,中小保險公司可嘗試與股東業務結合,包括一些區域性保險公司以地方企業股東為主,是否能與地方政府業務結合,充分利用股東資源、外部資源,開發相關業務。

責任編輯:郭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