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頸性眩暈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針刀醫學臨床診療與解剖班

一、分類

接下來我們共同學習一下,頸性眩暈的鑒別診斷。

眩暈按發病機制可以分為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真性眩暈即前庭系統性眩暈,它是指前庭系統和前庭神經及前庭中樞系統病變引起的眩暈。而假性眩暈即為非前庭系統性眩暈,它是指由血管或者全身病變而引起的,也可由於眼部疾病引起的眩暈,如高血壓、低血壓以及剛才我們所說的頸性眩暈都屬於非前庭性眩暈。

大家可以看到我做了一個思維導向圖,眩暈按發病機制分為前庭性眩暈和非前庭性眩暈,那麼怎麼樣鑒別前庭性眩暈和非前庭性眩暈呢?

除了剛才我所說的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他們病因和發病位置不同之外,前庭性眩暈還有平衡三聯征,即有眩暈、眼球震顫和身體向一側傾斜。這裡呢,我要說一下眼球震顫,眼球震顫是一種不自主的節律性眼球顫動,它表現為雙側眼球先向一側慢慢轉動,然後快速轉回。先向一側慢慢轉動是由於迷路半規管系統受刺激時,而引起的一種反射性眼球側視運動,方向一般指向受刺激側的對側;而快速轉回是由於剛才這種慢相運動所引起的一種與眼球震顫慢相運動方向相反的一種大腦的代償性運動,以保證眼球的快速複位。

區別完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我們又將真性眩暈繼續的向下分類,它按位置以內耳門為界,又可以分為中樞性眩暈和周圍性眩暈。

中樞性眩暈是指發生在前庭神經的顱內部分、包括前庭神經核、核上纖維、內側縱束和大腦的皮質區等這些部位的眩暈稱為中樞性眩暈。

而在內耳門以裡,發生在前庭器官、前庭神經元本身、前庭神經以及感受器部位的眩暈,我們稱為周圍性眩暈。

繼續看這個思維導向圖,可以看到前庭性眩暈按照發病位置又可以分為中樞性眩暈和周圍性眩暈,那麼怎麼鑒別中樞性眩暈和周圍性眩暈?

在這裡我做了一個表格,周圍性眩暈即為耳科疾病引起的眩暈,它主要表現為旋轉、上下、左右搖晃的眩暈,而且持續時間較短,而眩暈程度較重,有眼震,振幅較小,方向固定,多為水準方向的,伴有耳聾、耳鳴、噁心、嘔吐等植物神經紊亂的癥狀,平衡障礙較輕,而且眩暈的發生與頭部運動有關,並且沒有中樞神經系統的癥狀和體征,所以恢復起來也較快。

而中樞性眩暈常常是神經內科的疾病,它主要表現為旋轉或固定物體向一側運動感,它眩暈持續時間較久,而眩暈程度較輕,有自發性的眼震,振幅較大,而且方向不固定,可能是上下、左右,沒有聽覺障礙,噁心、嘔吐等植物神經紊亂的癥狀較輕,平衡障礙較嚴重,眩暈的發生與頭部體位改變沒有關係,並且伴有腦乾損傷的癥狀,所以恢復起來也較慢一些。

而在臨床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眩暈都為周圍性眩暈,所以今天我們就將常見的周圍性眩暈與剛才我們所講的頸源性眩暈進行鑒別。

在臨床上,最常見的眩暈為耳石症、其次為美尼爾綜合征和前庭神經元炎。

耳石症主要表現為隨體位改變而出現短暫的眩暈,發作後在3-10秒內出現眼震。它的病因主要是耳石從耳膜上脫落,在半規管內隨體位運動而刺激半規管毛細胞,導致機體發生強烈的眩暈。發作人群以中年女性居多。一般持續時間不超過 1 分鐘,發作時伴隨噁心、嘔吐等植物神經紊亂的癥狀,並且,在發作後有較長時間的頭重腳輕和漂浮感。

美尼爾綜和征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的眩暈,伴耳鳴和波動性、漸進性聽力減退。病因不明確,可能是由於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導致內耳膜迷路的內淋巴積水而引起,多發生在中年男性和從事腦力勞動者。每次持續發作30-45分鐘,連續發作數天直至完全耳聾,發作時常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和平衡障礙。

前庭神經元炎,表現為突發性的眩暈、噁心和嘔吐,伴眼震,持續發作數日而不伴聽覺損傷癥狀,它的病因是由於前庭神經受病毒感染所致。一般持續發作24小時以上,在眩暈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

在這裡我列了一個表格,來鑒別頸源性眩暈和其他三個發病率較高的眩暈。首先看頸源性眩暈,它沒有眼球震顫,眩暈發作和頸部體位改變有關,即固定患者頭部時,使患者頸部旋轉,此時如果發生眩暈,考慮為頸源性眩暈的可能大一些;而通過發病時間可以將四種疾病加以鑒別;只有美尼爾有耳聾、耳鳴及聽力下降的癥狀;耳石症主要表現為頭部旋轉至某一角度時,突然出現的眩暈,即將頸部固定,使其不發生旋轉,將頭部旋轉,此時發生的眩暈,可以和頸源性眩暈加以鑒別;前庭神經元炎主要有病毒感染的病史,且眩暈持續發作,沒有發作間歇期,常持續24小時以上。

二、臨床應用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發現,眩暈的鑒別與問診息息相關,那麼問診有哪些技巧和重點呢?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眩暈是突然發作還是逐漸發作?癥狀是持續的還是間斷的?如果是間斷的,發作和緩解的誘因是什麼?眩暈與體位改變是否有關係?是否有外傷、手術史?眩暈一般會持續多長時間?眩暈時是否影響聽力?是否有耳鳴?是否有頭痛、噁心、嘔吐等其他癥狀?這些都是我們問診的要點。

接下來通過一個臨床病例,對眩暈的鑒別加以學習。患者,張某,男,65歲,因頸痛,伴頭暈1年,加重7小時,前來就診,現病史: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頸痛伴頭暈,於我院診斷為「寰樞關節紊亂綜合征」,經住院治療後,病情好轉出院。7小時前無明顯誘因頭暈癥狀加重,遂來治療。現症:頸枕部酸痛,伴頭暈,無噁心,側臥時眩暈癥狀加重。患者自述,從坐位到向右側臥時出現眩暈癥狀加重,為「天旋地轉」的感覺,且持續1分鐘左右,強烈眩暈感消失。

這時再回頭看一下前面總結的問診要點,這個患者的眩暈特點是短暫性、陣發性眩暈,且在向右側臥時出現,患者有寰樞關節紊亂綜合征病史,眩暈的發作時間不超過一分鐘,不伴有聽覺、視覺障礙,也沒有頭痛、噁心和嘔吐等其他癥狀。

接下來對患者進行查體,因為患者自述他在向右側臥時出現眩暈,所以我們可以做誘發性的一個查體,讓患者在坐位向右側臥,這時患者自述出現眩暈癥狀,然後我們觀察到在10S後出現眼震,一分鐘後左右眼震和眩暈癥狀消失。

通過剛才的問診及查體,我們考慮這個患者可能是為耳石症。但是,我們沒有診斷耳石症的儀器,所以我們可以對患者進行一次驗證性的治療——耳石症複位,以明確診斷。

三、耳石複位

講到耳石症的複位,首先要了解耳石症的病因,我們可以看到,內耳由前庭和耳蝸組成,前庭負責平衡功能,由三個半規管、球囊和橢圓囊組成。球囊和橢圓囊稱為耳石器,作用是保持人體在靜動態下的姿勢及運動平衡。耳石器內有感覺細胞的聚集區—囊斑,囊斑表面有一層耳石膜,耳石膜上粘附著許多碳酸鈣樣的結晶,即為耳石,正常情況下耳石是附著於耳石膜上的,當一些致病因素導致耳石脫離,這些脫落的耳石就會在內耳內被稱作為內淋巴的液體裡遊動,也就有可能進入平素無耳石存在的半規管裡面並沉伏下來,當人體頭位變化時,這些半規管亦隨之發生位置變化,沉伏的耳石就會隨著液體的流動而運動,從而刺激半規管毛細胞,導致機體眩暈。

我們進行耳石複位的原理是藉助定向的頭位活動及擺動,使脫落的耳石依靠自身重力從後或前半規管重新回到橢圓囊內,不再影響半規管的動力學作用,從而消除臨床癥狀。複位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原理都是一樣的。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在臨床發病率最高的,治療後半規管耳石症最常用的方法。

首先,患者取坐位,頭向患側轉45°,保持該頭位使患者躺下,同時,頭後懸30°,這時耳石在半規管內產生移動。

然後,使頭部經過中間後伸位,頭緩慢向健側旋轉90°,此時,耳石繼續移動。

患者繼續旋轉至側臥位,同時頭向下轉45°,此時可以看到耳石馬上進入橢圓囊和球囊內。

最後,使患者緩慢回到坐位並頭前傾30°,此時,耳石已經完全回到橢圓囊和球囊內,複位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每個體位需保持1-2 min, 或至眩暈及眼震消失為止,再繼續下個動作。因為患者在做複位時,每一個動作都可能誘發出眩暈和眼震,所以在複位前,一定要跟患者溝通,告訴患者接下來的動作會使其產生眩暈,囑其不要害怕,最好有家屬陪伴在旁邊。

四、臨床應用

繼續回到剛才的病例,對這個患者進行一次耳石複位後,患者自述,在右側臥位時劇烈眩暈消失。這時我們考慮剛才的耳石症的診斷應該是正確的。但是患者仍有頭暈、頭脹,且在頸部旋轉時加重。這時我們查體發現,患者頸枕部肌肉緊張,旋頸試驗(+),雙側風池穴壓痛(+)。頸椎開口位示:寰椎兩側側塊大小不等。血壓:110/70mmHg,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考慮患者為老年男性,所以我們提請了頭部MRI,並請腦病科會診。

患者頭部MRI結果顯示:雙側額葉、左側放射冠腔隙性腦梗塞。最後診斷為寰樞關節紊亂綜合征和腦梗塞。在治療上,我們予以常規的針刺、推拿、理療兩周,並在期間進行耳石症手法複位一次,以鞏固療效,並予以改善循環藥物治療。治療兩周後,患者自述眩暈癥狀消失80%,但仍有頭脹癥狀,且在頸部運動時,癥狀不加重。這時我們考慮頭脹的原因還是由於腦梗塞導致,所以建議患者繼續服用改善循環藥物,隔期複查。

通過這個病例我們發現,在臨床上,很多時候,眩暈並不是由一種病因導致,而是由多種原因共同產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逐個排查病因,千萬要不能漏診、誤診。

五、總結

最後,我總結了一下眩暈的診斷思路,當患者前來就診後,首先,我們可以通過發作間歇期進行判斷,假如患者的眩暈是持續發作的,並且伴有眼震,眩暈的發作與體位改變沒有關係,發作時間在24小時以上,發作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這時我們考慮為前庭神經元炎的可能性大一些。

而患者自述,眩暈的發作是間斷性的,且在頭部運動後,癥狀加重,這時考慮可能為美尼爾或者耳石症;然後繼續問診,眩暈發作不超過一分鐘,且在固定的頭位出現,這時就可以考慮耳石症的可能性大一些;但如果患者眩暈發作時間在30-45分鐘,且伴有耳聾、耳鳴、聽力下降,這時就可以考慮其為美尼爾,建議其到耳科就診。

但如果患者自述眩暈發作可能為持續的,也可能為間斷的,且不伴有眼震,但發作與頸部運動有關,並且伴有噁心、嘔吐等植物神經紊亂的癥狀,眼乾、耳鳴等大腦供血不足的癥狀和頭頸部的疼痛,這時我們考慮頸源性眩暈的概率更大一些。

當然,我總結的這些是臨床上較常見、也是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並不是說其他疾病不會引起眩暈,所以,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真診斷,千萬不要漏診和誤診。

這些就是今天跟大家學習的全部內容,有錯誤的地方希望大家給與批評和指正,也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使大家今後對於眩暈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一定的幫助,謝謝大家!

小小講師:孫雅蕙

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附:針刀培訓計劃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