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1個月2370家店!咖啡界的拚多多,瑞幸能成功上市嗎?

4月22日,瑞幸咖啡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招股文件,擬最高募資1億美元,尋求以LK為代碼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

就在4月18日,瑞幸咖啡宣布獲得1.5億美元的新投資,其中貝萊德(星巴克投資方)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資1.25億美元。


據招股書披露,瑞幸咖啡花了1年半時間,開出了2370家直營店,遍布中國28個城市。

要知道,全球第一大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在中國完成2千門市的布局,耗時17年。

創業不到一年半,就去撬開IPO的大門?

同時,來自貝萊德這樣的星巴克二股東的投資,也在順便「闢謠」了資本市場對它的不看好。

似乎,瑞幸又將幸運的達成一個新速度,中國IPO的新速度。

從創業到IPO,陌陌用了3年零4個月,映客用了3年零1個月,拚多多用了2年零10個月,趣頭條是2年零3個月。瑞幸很有可能再次縮短這個記錄。

然而,IPO或許也是為了避免瑞幸的大不幸,實現繼續燒錢的持久戰。


瑞幸的速度背後是冰火兩重天

火熱的是數據。消費用戶1254萬、開店數量2073家、售出8968萬杯咖啡的驕人業績,在北京、上海的城市核心區實現了500米範圍內100%覆蓋。

冰冷的是虧損。開業的前三個季度也出現了8.57億元的虧損。

瑞幸的瘋狂開店,也不能和星巴克同日而語:瑞幸咖啡大部分門市為Pick up門市(快取店,支持到店自提和外送),不提供堂食的環境和服務。

換句話說,就好像過去我們看到過的,大量一夜之間在全國鋪開的各種小連鎖,有名的如各種奶茶品牌,不出名的還有各種連鎖旗號下的燒餅鋪。

忽如一夜春風來,是我們一貫對於此類小門市連鎖的感受;也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消散,則是更多時候,這類小門市連鎖的觀感。

瑞幸所不同的則是,它沒有用加盟模式,而是自營。

這使得它的成本壓力變得更大,擴張越快,壓力倍增。


一杯廉價的外賣咖啡?

「一杯廉價的好咖啡」,成為了瑞幸通過燒錢的方式獲得的唯一品牌形象。在這一點上,它與瘋狂擴張而陷入僵局、卻一度用獨特造型與新穎的出行體驗而獲得認知的ofo,都不可同日而語。

作為經歷過網約車肉搏戰的老將、前神州租車和神州優車的COO,錢治亞在將網約車「瘋狂鋪量、燒錢補貼、狙擊對手」的老一套帶到瑞幸咖啡後,清楚的明白,自己的瑞幸,還需要再燒一段時間錢來穩定規模。

廉價並不能贏得消費者的黏度,所謂瑞幸咖啡的目的是希望讓中國消費者能消費得起性價比非常高的咖啡,本質上只是用網約的方式,來減少了渠道環節。

但充其量只是一個連鎖口碑的外賣咖啡。

只不過比同行的外賣咖啡們來說,它的口味更加穩定。

穩定到第一杯和第N+1杯既沒有驚喜,也不會失望。如此而已。

知乎上的便利店博主汪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瑞幸的咖啡機和7-11便利店的型號一模一樣,豆子略優於後者而牛奶差一些。7-11的美式咖啡每杯是10元,拿鐵每杯是12元。

且短期內在咖啡的品類和性價比上達成質的提升或創新,顯然不大現實。


瑞幸到底有什麼底牌?

為何資本市場現在會「看好」瑞幸,尤其是星巴克的投資方也參與,並讓他有了上市圈錢的野望。

如果簡單的用資本大佬,來薅羊毛的思維去看待,未免太過膚淺。

更大可能的原因在於以下3點:

1.瑞幸其實是咖啡領域的拚多多。

瑞幸的擴張,確實是國內本身缺失的咖啡環境下的一個晉級方向。

單靠星巴克式的商務休閑風格和早前創業咖啡館那樣不靠譜的模式,顯然很難下沉到三四線市場。

而瑞幸顯然用外賣風格和全國連鎖的品質保證,能夠更快的觸及辦公大樓裡根本無暇和沒興趣去咖啡館裡「消磨」的更多職場人群。


2.瑞幸連接進來的職場數據更豐滿。

數據才是關鍵點和存活點,至少對資本市場來說。

瑞幸咖啡之所以在外賣市場中引人注目,就在於它沒有依託外賣平台來賣咖啡,而是自建了一個平台。

於是,燒錢補貼用戶,成為了平台能夠引流的快捷催熟方式;保持門市不斷增長,則成為了越燒越虧、越虧越要擴大規模、尋求增量市場填補虧損的互聯網+模式最常見的生死路。

而最後能否擴大資本市場的認可,則在這個數據轉換的故事上,瑞幸能否自圓其說。


3.中國的咖啡市場是個藍海。

無論是咖啡館還是速溶咖啡,一直都沒有真正進入中國消費者的主流飲料圈。

瑞幸的瘋狂擴張和有效觸達,讓資本方看到了這個藍海開啟的希望,儘管這樣的孵化,還需要很多年。

不過,年青一代消費者的崛起,或許會縮短這個時間。如果有500米範圍內100%覆蓋的瑞幸,這樣樓下的外賣店幫助催化。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遊戲產業觀察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