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校外培訓班最低5元/課時 專家:要讓機構規範經營,不是無法生存

文/俞楊

治理校外培訓是“雙減”的重要一環,收費政府限價則是治理校外培訓的重要一環。

根據教育部等三部門公布的文件,明確各地要在2021年底前,頒布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政府指導價管理政策。

年關將近,離截止日期不遠了,陸續有地方落地收費標準。日前,浙江金華市與紹興市、海南、廣西等地,就具體收費標準發布征求意見稿。

政府指導價的用意,原本是遏製教培機構的天價收費,不料也爆出了“白菜價”。

“白菜價”

早在9月初,教育部等三部門公布《關於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監管的通知》。

根據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線上和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屬於非營利性機構收費,依法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由各地政府制定基準收費標準。

日前,海南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印發《關於明確我省部分市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標準相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

海南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班型,分為10人以下、10-35人、35人以上三種類型,基準價分別為25元/課時人次、7元/課時人次、5元/課時人次

7元、5元價錢的校外培訓班,被網友們調侃不夠吃碗麻辣燙。

由於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只有在學生放學後開展培訓,且要在晚上八點半之前結束。這樣計算,學科類老師每天只能最多上4課時。

按5元大班課來算,一次課4課時,一個班40人,才800塊錢,除去運營成本、公司利潤,能給到老師多少錢?

與海南一水之隔的廣西,日前也就政府指導價公開征求意見,將上述三種班型的基準價定為70元/課時人次、50元/課時人次、30元/課時人次

在經濟發達一些的浙江省,金華市以上三種班型的基準價,分別定為50元/課時人次、40元/課時人次、30元/課時人次;紹興市分別為55元/課時人次、40元/課時人次、30元/課時人次

鑒於定價的複雜性,更多地方的政府指導價仍處於醞釀期。浙江省杭州市的征求意見稿中,對收費時段提出了要求,不過沒有明確具體的收費標準。預計更多地區的政府指導價,會在本月中下旬出爐。

相比線下,線上由於學員地域分散,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準、學生家庭承受能力存在差異,確定收費標準相對較難。

日前,山東省發布征求意見稿,提到山東省依法登記的非營利性校外培訓機構線上學科類培訓,30分鐘時長的課時培訓基準收費標準,核定為義務教育階段16元/課時∙人次。

升學規劃專家梁挺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雖說從國家層面上明確規定了“依法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但面對“雙減”政策落地實施,考驗著各地行政管理部門管理者的執政能力和水準。

同時由於各地經濟發展、教育資源不均衡,老百姓家庭收入水準、消費意識、教育重視程度的差異等因素,直接影響著指導價的制定標準。

基於此,各地當下的指導價應該還是一個暫定價,需要一個市場落地認可的探索期。否則,政府的指導價會從一個極端“天價”,走到另一個極端“白菜價”。

營改非

政府指導價,接棒營改非、預收費,堵住教培行業的逐利路。

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雙減”文件。按照“雙減”文件規定,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

9月,教育部會同民政部、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2021年底前,完成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的行政審批及法人登記工作。

作為全國教育高地,北京市隨後發布通知,要求非營利性機構登記工作應在2021年底前完成。

教培行業逐利,很大問題出在預付費上。憑借預先收上來的現金流,線下機構可以快速開店擴張規模,線上機構可以行銷投放換來更大增長。然而極速擴張,漏洞同時暴露。

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召開,強調要全面規範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加強預收費監管

同期,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等四部門聯合發文,對預收費的收費時間跨度、退費等都做出了明確要求。這也是北京市首次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做出統一的管理辦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政府指導定價標準,被認為是監管非營利性學科類培訓機構“最後的靴子”

與之前機構的培訓收費標準相比,政府指導定價標準低了不少。但是政府指導定價不是越低越好,只要能遏製天價收費就已達到目標。

熊丙奇認為,要遏製機構天價收費,但必須尊重市場規律。政府指導定價要讓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機構能生存下去規範經營,而不是無法生存。

梁挺福認為,如果當地政府在對培訓機構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成本進行充分調查後,再根據從業人員的整體平均工資水準制定出來的政府指導價,應該可以保障校外培訓機構的運營。

但是,如果政府指導價偏低或過低,師資質量難以保障,水課增多,“加量不加價”大班製將是常態化模式。政府指導價還需要控制在一定的合理範圍內,才能讓校外培訓行業有序良性發展。

去與留

一套組合拳下來,義務教育學科類教培機構,必須思考退出還是留下。

無法留下的教培機構,正在四處尋找出路,轉向素質、職業、成人教育等非學科培訓賽道。

受體育、美育逐步進入中高考的影響,素質教育培訓賽道迎來一波小高潮。日前,某大型教培機構發布了給家長和學員的一封信,提到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服務將於2021年12月31日截止,未來將專注於素質教育。

與此同時,還有不少教培機構拓展教育智能硬體、教具製造、教學應用場景,探索科技助力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事實上,只要存在升學競爭,就有學科方面提分增效的剛性需求,學科類校外培訓需求將會繼續存在,學習的“負擔”勢必難以削減。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項賢明指出,在落實“雙減”改革的過程中,“減輕學業負擔”,絕不能簡化成“減輕學業”。

減輕中小學生過重學業負擔,並不是讓孩子們學得少一點、簡單點,而是讓孩子們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學得更多、學得更快、學得更好。

項賢明認為,我們辦教育和進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減負”,必須為培養人才這一根本目的服務

在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數量的同時,北京加大了官方個性化輔導的供給。日前北京市印發文件,2021下半年和2022年,面向全市所有初中學生,由公辦學校名師提供免費的一對一、一對多實時在線輔導。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線輔導計劃是與校內供給相配合的公共資源,將為學生提供學科精細化、個性化的特色分類輔導。

梁挺福認為,“堵”不是辦法,“疏”才是出路。如果我們一味強調壓低價格,那麽正規的合法校外培訓機構,極有可能難以為繼而紛紛倒閉。

而一部分家長和學生合理的培訓需求,自然難於滿足,只好選擇代價更大、補習更隱蔽的家教、私教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