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溫彬:霾開霧散,冬盡春來——2023年中國經濟形勢展望

  意見領袖 | 溫彬、王靜文

  摘要

  2022年,我國經濟運行一波三折,疫情反覆、地產低迷和出口放緩成為主要拖累因素,基建和製造業投資提供了托底力量,預計全年GDP同比增長2.9%左右。

  展望2023年,出口增速可能出現負增長,但在內需支撐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一是疫情防控放鬆將有利於經濟恢復,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將會疊加發力,三是由於低基數效應。預計2023年GDP增速有望達到5.5%左右。

  具體來看,出口受外需減弱、市佔率下降和價格回落影響,全年預計同比-2%;消費將隨著消費場景修複、收入增長恢復和促消費政策頒布以及低基數效應而明顯反彈,全年預計同比增長9.0%;基建投資增速放緩至6.0%左右,製造業投資放緩至5.0%左右,但房地產開發投資降幅收窄至-3%,共同推動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5%左右。物價整體溫和,CPI同比上漲2.1%左右,PPI同比上漲0.5%左右。

  政策方面,中央將把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作為主要目標,預計年度GDP目標可能設置為5.5%左右。財政政策將加力提效,赤字率有望上調至3.0%左右,專項債規模增加至3.8兆元左右;貨幣政策將精準有力,量、價和結構性政策都有發力空間。

  目  錄

  一、2022年國內經濟回顧

  二、2023年國內經濟展望

  (一)GDP:預計全年同比增長5.5%左右

  (二)出口:預計2023年同比增長-2.0%

  (三)消費:預計2023年同比增長9%左右

  (四)投資:預計2023年同比增長4.5%

  1.基建投資:預計2023年同比增長6%左右

  2.製造業投資:預計2023年同比增長5.0%左右

  3.房地產開發投資:預計2023年同比增長-3%左右

  (五)物價:CPI溫和上漲,PPI走出通縮

  1.CPI:預計2023年同比上漲2.1%左右

  2.PPI:預計2023年同比上漲0.5%左右

  三、2023年宏觀政策展望

  (一)政策導向: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二)財政政策:加力提效

  (三)貨幣政策:精準有力

  附:主要指標預測表

  一、2022年國內經濟回顧

  回顧2022年,我國經濟運行可謂一波三折。一季度宏觀政策超前發力、同頻共振,加上出口仍有韌性,疫情衝擊較小,GDP實現了4.8%的同比增速。進入二季度之後,疫情衝擊明顯加劇,特別是部分超大型城市開始靜態管理,產業鏈、供應鏈運行出現阻滯,經濟面臨新的下行壓力。5月底國務院推出《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並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推動二季度GDP實現了0.4%的正增長。

  三季度以來,地產行業受到“停貸潮”衝擊,繼續加速下探,但在一攬子接續政策持續發力、基建實物工作量加快形成以及疫情階段性好轉的帶動下,三季度GDP同比增長3.9%,略好於市場預期。四季度經濟繼續受到疫情反覆、地產低迷和外需降溫的三重衝擊,再度面臨下探風險,預計當季GDP同比增長2.8%左右,全年增長2.9%左右。

  回顧全年表現,經濟運行呈現以下特徵:

  一是工業生產好於服務業。1-11月,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3.8%,服務業生產指數累計同比增長-0.1%。工業之所以增長較快,主要原因在於出口仍然保持了一定韌性,服務業表現不如人意的主要原因,則在於疫情對於線下經濟活動的擾動。

  二是外需大幅好於內需。1-11月,按美元計出口累計同比增長9.1%,而進口僅同比增長2.0%。如果將內需拆成投資和消費來看,1-11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3%,而消費僅同比增長-0.1%,均大幅弱於出口增速。支出法核算的GDP中,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前三季度中國GDP累計同比的貢獻率為32.0%,創2009年有統計以來新高。

  三是投資發揮托底作用。1-11月基建投資同比增長8.9%,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3%,較為有效地支撐了投資增長。相比之下,房地產則成為最大拖累,1-11月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下降9.8%,僅好於2020年2月,為歷史次低增速。作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信用加速器,房地產產業鏈的持續低迷,對各類穩信用政策效果發揮產生了製約。

  二、2023年國內經濟展望

  (一)GDP:預計全年同比增長5.5%左右

  進入2023年之後,疫情防控進一步優化,中央將把發展重點放在“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以及“提振市場信心”上,預計經濟表現將出現較為明顯的好轉。

  從外部看,2023年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出口增速放緩。隨著發達經濟體的連續大幅加息,全球經濟正在明顯降溫,出口面臨的壓力將大於今年。出口增速放緩將會對一部分製造業投資產生拖累,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就業壓力。

  從內部看,我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一是疫情防控放鬆將有利於經濟恢復。流行期之後,預計二季度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會加快恢復,經濟活力加速釋放,消費、服務業生產和就業都將會有明顯改善。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將會疊加發力。2022年實施的一攬子穩經濟和接續措施,政策效應將會持續顯現,2023年還將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政策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共同促進經濟恢復發展。三是基數效應。2022年經濟增速低於預期,客觀上造成經濟基數相對較低,只要經濟恢復正常增長,基數效應將對2023年經濟數據形成支撐。

  整體判斷,2023年我國經濟走勢大概率呈現前低後高,四個季度的GDP增速將依次為4.0%、8.5%、5.0%和5.5%,若不考慮二季度因2022年同期基數原因的抬升效果,基本為前低後高走勢,全年約為5.5%左右。

  (二)出口:預計2023年同比增長-2%

  2022年我國出口繼續保持較強韌性,在2021年高基數下仍取得快速發展。按美元計價前11個月出口同比增長9.1%,超出市場普遍預期。但受全球需求收縮影響,8月出口增速開始放緩,10月轉為負增長,11月降幅進一步擴大至-8.7%,12月這一趨勢恐難扭轉,預計全年同比增速放緩至7%。

  2022年我國出口同比總體上價升量減,前10個月出口價格平均指數同比增長9.6%,出口數量平均指數同比-21.2%,價格上漲成為支撐出口增速的主要因素。在價格上漲幅度低於數量減少幅度的情況下,出口總金額仍能保持較高水準增速,表明出口種類向單價更高的產品傾斜,機電產品中的汽車和液晶出口量增加規模最為突出。

  展望2023年,預計出口增速或將回落到-2%左右水準。

  首先,海外需求收縮對出口的衝擊將會加劇。2023年受貨幣政策收緊和通脹成本衝擊的滯後影響,海外經濟大概率會進入衰退。IMF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的最新預測值下調至2.7%,較前一預測降低0.2個百分點。OECD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放緩至2.2%,低於前一預測值0.6個百分點,美國和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2023年經濟增速均將進一步下滑。我國作為全球外貿第一大國,全球總需求回落對我國外需必然產生拖累,進而施壓出口。

  其次,出口市佔率將繼續下降。2022年由於國內受到疫情反覆衝擊,供應鏈和產業鏈難以穩定運行,訂單外流現象更趨嚴重,包括富士康在內的出口代工企業已經著手將生產環節搬遷至印度等國家。此外,美國提出了《芯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等,試圖通過提供大量補貼吸引製造業尤其是芯片和汽車產業回遷,如台積電已經加大在美國投資規模。訂單轉移和產業鏈重構等狀況,將會使我國的出口市佔率繼續下降。

  最後,出口價格將會回落。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全球供應鏈壓力緩解以及主要國家緊縮政策短期難以轉向,大宗商品價格將會繼續走低。在2022年高基數基礎上,2023年主要經濟體通脹幅度將會收斂,我國出口價格也將相應回落,對出口的支撐作用將明顯減弱。

  (三)消費:預計2023年同比增長9%左右

  2022年,我國消費市場總體疲軟,前11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長-0.1%,較去年的同期兩年平均增速低4.1個百分點,對經濟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大幅下降。預計全年同比-0.2%。

  製約消費恢復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線下消費場景受限。2022年以來,國內疫情多次反覆,衝擊線下接觸型消費,最為典型的餐飲消費前11個月累計同比下降5.4%,遠慢於整體社零增速。二是居民消費能力減弱。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同比增長5.3%,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累計同比增長5.1%,均低於GDP名義同比增速5.7%,對居民消費能力形成壓製。三是居民消費意願低迷。根據央行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三季度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佔58.1%,較上年底上升6.2個百分點,居民儲蓄意願明顯提高,而願意更多消費的居民佔比相應減少,較上年底下降1.9個百分點。

  展望2023年,消費有望出現較為明顯的好轉,考慮到低基數因素,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同比增長9.0%左右。

  從支撐因素看,一是消費場景逐漸修複。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優化,經濟社會運行將會重回正常狀態,線下接觸型、聚集性消費將會逐漸修複。二是居民收入恢復性增長。穩增長政策持續支持和防疫政策漸進退出背景下,經濟將實現溫和復甦,帶動就業擴大和居民收入增加,從而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三是新的促消費政策將會頒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也推出了全面促進消費、加快消費提質升級的具體舉措。

  從不利因素看,一是疫情的“疤痕效應”。持續近三年的疫情對居民心理和行為模式造成較大影響,包括樂觀精神消退、冒險意願下降以及儲蓄傾向上升等,這將限制消費需求的釋放。二是杠杆率因素。2022年居民部門杠杆率延續上升趨勢,三季度已升至62.4%,再度刷新歷史高點,對消費的擠出效應會持續顯現。三是人口老齡化加劇。截至2021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4.2%,已經達到中度老齡化門檻。老年人消費意願弱於年輕人,將持續壓製消費表現。

  (四)投資:預計2023年同比增長4.5%

  2022年,投資在穩增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11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3%,高於去年同期的兩年平均增速3.9%。其中基建投資保持強勢、製造業投資走勢穩健,有效彌補了房地產開發投資的下滑趨勢。預計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約為5.0%左右。

  展望2023年,預計基建投資同比增長6%左右,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5%左右,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為-3%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5%左右。

  1.基建投資:預計2023年同比增長6%左右

  2022年,基建投資成為穩增長的最重要抓手。1-11月基建投資(不含電力)累計同比增長8.9%,不斷刷新年內新高,成為固定資產投資的關鍵支柱。預計全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達到9.0%左右。

  在年初“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的導向下,3.65兆元專項債前置至8月底前使用完畢,5000億元以上專項債結存限額於四季度落地,分兩批次設立6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調增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8000億元等,共同推動基建投資增速穩健走高。

  展望2023年,預計基建投資增速將回落至6.0%左右。

  從政策導向看,2023年的政策重點將轉向恢復和擴大消費,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的穩增長作用有所淡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相比於2021年會議關於“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的部署,政策力度稍有減弱。

  從資金來源看,對基建的增量支持預計將有限:公共支出方面,2023年財政政策將會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但預計公共財政支出繼續面臨剛性支出的擠壓,投向基建的增量資金有限;專項債方面,考慮到地方政府債務率已經突破100%警戒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反覆強調“要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決遏製增量、化解存量”,預計不會大規模新增;貸款方面,商業類金融機構的市場化考核預計將會限制其對基建配套融資的意願。目前來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將是為數不多的可靠資金來源,但在上年大規模投放之後,繼續高增空間有限。

  2.製造業投資:預計2023年同比增長5.0%左右

  2022年製造業投資增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1-11月累計同比增長9.3%,在投資三大支柱中增長最快,但四季度增速略有放緩,預計全年製造業投資增速約為9.0%。

  2022年製造業投資之所以增長較快,一是由於終端需求支撐。出口繼續保持韌性以及汽車消費增長較快等因素,拉動了相關領域的製造業投資。二是由於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留抵退稅政策改善了製造業企業現金流,科技創新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設備更新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對製造業企業融資構成支撐。截至2022年9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8.75兆元,同比增長30.8%。

  展望2023年,預計製造業投資增速將會回落至5%左右。

  一方面,2023年將面臨出口增速回落、產能利用率處於低位、減稅降費力度減弱、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偏低,以及企業信心有待修複等狀況,這些無疑將會抑製製造業投資增速。

  另一方面,製造業投資仍有結構性支撐。一是技改投資和新動能行業仍然具備投資潛力;二是疫情消退後可選消費和線下服務業恢復將會釋放相關製造行業的投資需求;三是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要求“加大製造業投資支持力度”,2023年政策支持力度仍然可期。

  3.房地產開發投資:預計2023年同比增長-3%左右

  2022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1-11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同比-9.8%,繼續刷新2020年3月以來的最低累計增速。供給端拿地、新開工、施工、竣工面積累計增速均為負增長,需求端銷售面積和銷售額累計下降約1/4。預計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為-10.0%左右。

  年內房地產維穩政策從地方政府因城施策、監管當局推動利率下調,以及由“保項目不保企業”轉向“既保項目又保企業”的變化。直到11月份,決策層和市場才終於形成共識,即房地產仍然是支柱產業,穩地產的關鍵是穩房企,只有房企得到健康發展,整個市場才能重振信心。隨後“三箭齊發”,各項金融支持政策接連頒布。

  但受多種因素製約,本輪穩地產過程中銷售對於利率的敏感性下降。一是受疫情衝擊、就業不穩等多種因素影響,居民部門杠杆率已經連續三年維持在62%左右,加杠杆意願不強;二是目前房價仍處於下行區間,買漲不買跌心理導致銷售萎縮;三是受爛尾樓事件影響,居民對於預售屋的信任需要重建。

  展望2023年,預計年度房地產銷售面積總量與上年大致持平,房地產投資增速約為-3%左右。

  從需求端看,購房成本下降將會激發剛性和改善性需求。截至11月末,首套平均房貸利率已經下降至4.17%,為有統計以來最低水準。未來5年期LPR仍有下調空間,存量首套高利率抵押貸款利率也有望適度下調,居民的購房成本將會進一步下降。儘管城鎮化率放緩、老齡化率提高會影響剛性需求,但城市更新需求和居民改善性需求仍在,年度銷售面積仍能維持在13-14億平左右。特別是房貸利率下降至歷史最低水準之後,將會激發這部分需求。預計2023年建案銷售面積總量與今年持平,下半年月度同比增速有望回正。

  從供給端看,日前官方重申了房地產的支柱產業地位,要求2022年已頒布的政策持續抓好,2023年還將頒布新舉措,側重研究解決改善房企資產負債狀況等,預計優質房企的融資環境將進一步改善。但是,考慮到房企上一年拿地和新開工面積大幅減少,土地購置費遞延支付以及建安投資對2023年開發投資的支撐作用都將相對有限,再加上房企信心修複尚需時日,當期拿地和新開工同樣難以大幅反彈,預計年度開發投資增速轉正可能性不大。

  (五)物價:CPI溫和上漲,PPI走出通縮

  1.CPI:預計2023年同比上漲2.1%左右

  2022年,我國通脹保持溫和水準,1-11月CPI較去年同期上漲2.0%,預計全年為2.0%左右,是全球少數CPI控制在3%以內的國家,整體看呈現“兩高兩低”特徵。“兩高”表現為外部輸入型通脹高、食品能源通脹高,“兩低”表現為核心通脹第、工業品通脹低。

  展望2023年,我國CPI預計將繼續保持溫和上升水準。

  一是食品價格大體穩定。豬肉方面,2022年4月以來豬肉價格受前期產能回落供給偏緊影響由低位回升,但10月下旬在中央加大冷儲投放後見頂回落,入冬以來需求不旺導致價格弱於預期。下半年能繁母豬存欄出現回升,至10月同比轉為正增長,預示2023年二、三季度豬肉供給有所保障,整體看2023年豬肉價格漲幅有限。其他食品方面,近年來我國糧食連續豐收,農業生產持續保持穩定,除鮮菜受氣象影響外,整體食品一般難有較大的價格起伏。預計2023年食品價格對CPI的貢獻略小於2022年水準,有助於CPI保持穩定。

  二是輸入型通脹壓力有所減小。隨著全球主要國家加息進程繼續演進,以及美歐國家相繼出現衰退跡象,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已明顯較前期回落。2023年全球通脹中樞大概率較2022年下移,IMF預計2023年全球CPI將由2022年的9.3%明顯下降至4.7%,我國面臨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將明顯下降。

  三是防疫措施不斷優化,核心CPI有望回升。從各國放開防疫的進程看,一般3-5個月後經濟將明顯恢復,服務業復甦和居民消費信心的恢復,將推升服務品和耐用消費品需求,從而促進核心CPI逐步回歸歷史均值。從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放開疫情後的情況看,核心CPI都經歷了明顯的上升(超過2個百分點)。預計2023年核心CPI將有目前低於歷史10%分位以下逐步回升,二季度有望回升至1%以上。

  四是2022年翹尾因素的影響。2022年四季度由於外部通脹壓力減輕和疫情反覆影響,CPI出現明顯走低,使得2023年我國CPI面臨的翹尾因素降低,有利於全年同比增速保持較低水準。

  綜合來看,2023年外部通脹壓力減輕,食品價格保持溫和與相對較低的翹尾因素,將限制CPI的漲幅,但隨著疫情防控措施優化,我國內需開啟復甦進程,將推升核心CPI的修複,並主導CPI中樞的回升。預計2023年全年CPI同比上漲2.1%,略高於2022年的水準。

  2.PPI:預計2023年同比上漲0.5%左右

  2022年PPI經歷了單邊回落態勢,同比增速由1月的9.1%下降至11月的-1.3%,1-11月累計同比上漲4.6%,預計全年同比上漲4.0%左右。PPI之所以由兩位數的增速回落至通縮區間,主要由於內需持續低迷、保供穩價發力以及上年的基數效應。

  展望2023年,預計PPI將緩步走出2022年末的通縮狀態,全年同比漲幅約為0.5%左右。

  一是我國內需逐步恢復將從下遊支撐PPI增速。隨著衰退預期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回落,2022年PPI中上遊價格(生產資料)由強轉弱,表明成本推動型通脹的動力逐步消退。與此同時,下遊價格(生活資料)展現了一定韌性,表明需求恢復正在為工業品價格提供支撐。2023年隨著核心CPI中樞回升,下遊需求將向上傳導,優先支撐食品、耐用消費品等生活資料價格企穩,並逐步傳遞至生產資料,但從歷史看由於傳導過程較長,PPI的回暖也將比較緩慢。

  二是房地產投資有望由深度回調轉為低位企穩,將對生產資料形成一定支撐。2022年我國房地產市場深度回調,導致鋼鐵、水泥、玻璃等中遊需求下降。隨著疫情逐步好轉,以及各地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政策開始落地見效,預計2023年房地產投資將低位企穩,中遊建材相關生產資料價格將獲得一定支撐。

  三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依然存在反覆可能。儘管全球商品價格已進入下降通道,但一方面地緣政治風險仍未排除,俄烏衝突、中東地區的政治摩擦、以及極端氣象或災害都有可能影響全球商品價格,造成巨幅波動。另一方面,中國需求若復甦較快,也會擾動全球商品。此外,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能源結構調整,也會在中期影響能源成本,特別是新能源相關的有色金屬、矽料等價格仍可能保持強勢。

  綜上所述,預計2023年我國PPI可能以通縮開局,但隨後緩步回升,走出通縮時間取決於內需復甦的速度,以及全球商品價格受各類不確定因素影響的結果,預計全年漲幅在0.5%左右。

  三、2023年宏觀政策展望

  (一)政策導向: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3年要“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為此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

  預計2023年GDP增速目標可能會設定在5.5%左右:一是2022年經濟增速可能會落在2.9%左右,在低基數映襯下2023年同比增速更容易抬升;二是2022年的目標是5.5%左右,如果2023年目標下調為5.0%左右,可能難以堅定各方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而且“整體好轉”的信號不強;三是只有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長水準,才能滿足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等綜合需要。

  會議強調,“明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當下尤其要改善的,就是民企和外企信心。

  針對民企,會議要求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對房地產市場(“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和平台經濟(“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的政策糾偏,也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穩定民營企業預期。

  針對外資,會議要求“要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保障外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政府採購、招投標、標準制定,加大知識產權和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要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議,主動對照相關規則、規製、管理、標準,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通過開放倒逼改革,進一步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預測性來穩定外資外企信心。

  工作任務方面,重點關注兩方面工作:一是穩消費。會議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

  二是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一方面,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另一方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二)財政政策:加力提效

  2022年,財政政策維持積極基調,進一步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一方面,聚焦中小微企業紓困、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不斷加大稅費支持力度,規模近4兆元。另一方面,加快發行和使用專項債,並合理擴大其使用範圍,同時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從而更好發揮對投資的拉動作用,有力托底經濟。

  展望202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加力提效。通過進一步減稅降費、在預算安排上增強力度,改善市場主體信心和預期,持續恢復和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同時,優化政策實施機制,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更好地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

  一是適度上調赤字率。考慮到2023年財政收支矛盾仍較為突出,而可用結餘資金相比往年略顯不足,預計赤字率目標將比2022年預算調高0.2個百分點,為3.0%左右。不超過3.0%,主要是為保持財政可持續和今後應對風險挑戰預留政策空間。

  二是加強支出力度。隨著疫情防控政策不斷優化和經濟回暖,財政增收有基礎,加之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支出規模將繼續擴大。

  三是專項債規模適度調升。考慮到經濟穩步恢復需要,加之國內外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仍需基建保持一定增速,預計專項債發行規模約3.8兆元,較2021年提高1500億元,發行進度會繼續前置。

  四是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對於前期頒布的階段性稅費優惠政策,執行期限有望繼續延長。持續改革和優化稅制,實行結構性減稅,重點減輕製造業、小微企業和中、低收入人群稅收負擔,從而擴大企業投資、增強居民消費能力。預計2023年將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約3兆元。

  (三)貨幣政策:精準有力

  2022年貨幣政策總體保持積極基調。

  價格方面,1月和8月兩次降息,累計調降MLF利率20bp,引導1年期、5年期以上LPR報價分別下行15bp、35bp。前三季度,金融機構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累計下行54bp,高於2020年年內48bp的最大降幅。

  總量方面,4月、11月兩次降準,累計全面降低存款準備金率50bp。此外,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1.13兆,形成相應規模的基礎貨幣投放。

  結構性工具方面,一是再貸款。央行新增2000億元科技創新、400億元普惠養老、1000億元交通物流、2000億元設備更新改造再貸款,增加煤炭高效利用再貸款額度1000億元。二是普惠小微,完成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轉換,並加大對銀行投放普惠小微貸款的資金支持力度(從1%增至2%)。三是房地產領域,5月中旬調降首套房貸款利率下限;9月末對部分壓力較大的城市階段性放開首套房貸款利率下限,同時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於貨幣政策的要求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

  “精準”一詞曾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出現,次年貨幣政策邊際收緊,所以此前市場一度有此擔憂。但此次會議補充了“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顯示政策仍將保持寬鬆基調。我們認為“精準”主要體現在“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的支持,對應的是結構性工具以及PSL等。

  “有力”,則意味著央行將通過適時適度降準降息等方式,“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並適度提升杠杆率。明年美聯儲將加息見頂,中美無風險利差將會收窄,同時輸入型通脹壓力不大,物價總體溫和,貨幣政策寬鬆的掣肘將大為減弱。

  (應習文、孫瑩、楊美超對本報告均有貢獻)

  (本文作者介紹: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