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兆大城長沙,為何“折戟”千萬人口?

每經編輯:劉豔美

又到經濟半年報盤點時間。

截至目前,除青島外,在已公布數據的15座“兆城市”中,中西部城市增速再度領跑,成都與長沙以8.2%的增速,並列第一;增速與南京並列第二的武漢也有8.1%。

15座GDP兆城市上半年GDP及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各市統計局 製圖:城市進化論

成都和武漢兩座明顯城市暫且不提,略顯“低調”的長沙,自2000年以來,GDP增速也是連年跑贏全國平均水準。2017年,長沙GDP更是首次衝進“兆俱樂部”,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近期,長沙還有一條新聞也很受關注:7月23日,易居研究院發布《2019年上半年全國50城房價收入比報告》顯示,長沙以6.4的房價收入比“墊底”,也是50城中唯一一個房價收入比低於7的城市。相比之下,排名最高的深圳,這一數字為36.1。

簡單來說,房價收入比即一套建案總價與一戶普通家庭年收入的比值

近幾年,長沙房價雖出現較大幅度上漲,但其前些年房價一直較低,相比眾多新一線城市,“房價窪地”一直是長沙吸引人口流入的重要因素。過去三年間,長沙每年人口淨增長均突破20萬人,尤其在2017年,長沙常住人口增量更是排名全國第四,僅次於深廣杭。

近年長沙人口增量(萬人) 數據來源:長沙市統計局 製圖:城市進化論

不過,早在2014年,《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年)》就提出,到2020年,長沙將建成“千萬級人口大都市”。反觀現實,2018年末,長沙人口總量僅為815萬人。時間迫近,這個目標對長沙而言幾乎已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人口吸引力就是城市競爭力,這一點早已成為外界共識。兆GDP、千萬人口,也因此成為眾多城市的發展目標。對於經濟實力不俗、房價又有競爭力的長沙而言,該如何更進一步?

強鄰環伺

經濟首位度,一般指省會城市GDP總量佔全省的比例。2018年,長沙GDP佔全省30.21%,經濟首位度在全國各省會城市中排名第11位。目前,關於強省會沒有明確標準,若以30%計算,長沙無疑可視為經濟強省會城市。

然而,從人口首位度看,長沙僅以11.82%排在第23位,勉強突破10%。湖南2018年常住人口為6898萬人,作為排名全國第七的人口大省,其省會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存在明顯不足。

在16個兆城市中,長沙2018年GDP排在第13位,不算靠前;不過,以人均GDP計算,長沙排位進一步上移至第6位,甚至超過北京和上海。那是什麽導致長沙人口首位度不及經濟首位度?

這要從長沙尷尬的地理位置說起。

當前,長沙的定位是“一帶一部”首位城市。所謂“一帶”,即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所謂“一部”,則指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這樣的區位既可以視為優勢,也可能成為阻礙城市發展的障礙。

都說人往高處走,以長沙為中心放眼看去,東西兩側的江西、貴州雖然尚不構成“威脅”,但北有九省通衢的中部“扛把子”武漢,南有強大的廣州和深圳,缺乏上述城市的先天優勢,長沙可謂“腹背受敵”。

長沙地理位置示意圖

也是因此,位於湖南北部的省內第二大城市嶽陽,與武漢聯繫更為緊密;南部的郴州、邵陽等城市,則紛紛抱上珠三角的“大腿”。

此前,有研究機構基於2017年9億用戶春運期間遷徙態勢統計,在深圳,湖南人佔比最多,為21.76%。同樣,廣州外來人口中,湖南人佔比也達19.72%,僅次於廣西。

湖南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也驗證了這一點。

以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兩所“985”大學為例,根據2018年就業質量報告,中南大學大學生在廣東就業比例佔比27.99%,在湖南就業比例排名第二,佔比23.98%。同樣,湖南大學本科畢業生在華南地區就業最多,佔比33.51%,其中絕大部分在廣東就業;其次是華中地區23.05%,其中湖南約佔7成。

軟肋明顯

根據人口遷移規律, 一個地區對人口的吸引力,首先體現在就業機會上。

2015年從湖南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的小朱告訴城叔,他們班大部分同學都去了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就業,僅剩的幾個留在長沙的同學,也是因為沒有其他更好選擇,才留在本地。這其中,多少透出長沙的無奈。

不僅工作機會相對較少,工資水準也缺乏競爭力。智聯招聘發布的《2019年夏季中國雇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顯示,在全國37個主要城市中,長沙2019年夏季求職期平均薪酬僅排在第18位,遠低於四大一線城市不說,與杭州、武漢、重慶、成都等新一線城市也有差距。

圖片來源:智聯招聘

這背後,與長沙偏重的產業結構不無關係。

目前,工程機械、材料製造、食品煙草等是長沙支柱產業。以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為典型代表,長沙工信局數據顯示,2018年,長沙工程機械產業實現產值約1660億元,同比增長8%左右。產品品種佔全國工程機械品種總類的70%,產值約佔全國總量23%,佔全球總量7.2%,產品覆蓋全球160個國家和地區。總理點讚的“挖掘機指數”,也是在這裡誕生。

相比之下,長沙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相對薄弱。一個顯著例子是,恆大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獨角獸報告:2019》顯示,長沙成績為零。

從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係來看,相比第一、第二產業,服務業就業彈性系數更大,對就業拉動作用也更大。從今年上半年數據來看,在15個兆城市中,長沙服務業GDP絕對額明顯偏低,與武漢、成都等新一線城市差距在2000億元左右。

另一方面,企業作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長沙目前存在企業規模偏小、缺少龍頭帶動企業等問題,也因此降低了長沙就業吸納能力。

比如,近年來,鄭州引進知名企業富士康,吸納就業近30萬人。世界500強、總部位於武漢的東風汽車,員工數量也超19萬人。而據長沙統計局2017年相關報告分析,長沙最大的企業員工也僅7萬人左右。

校準定位

在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看來,“合理的房價的確降低了生活成本,無形中抬升了收入相對水準。但在考慮城市時,人們通常會綜合考慮距離、收入、就業機會等多個方面”。簡而言之,促使人作出選擇的,是城市的未來潛力。

改革開放40年,長沙GDP由1978年的16.85億元攀升至2018年的11003.41億元,不僅成功邁入“兆俱樂部”,城市排名也穩步節節攀升,發展勢頭不容小覷。

長沙梅溪湖大劇院 圖片來源:攝圖網

為此,有人說,長沙是近20年中國“逆襲”最為成功的城市,某種程度上甚至可媲美深圳。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沙從來不是被“偏愛”的城市——

計劃經濟時代,相比武漢、沈陽、哈爾濱、長春等國家重點扶持的工業城市,長沙很長時間裡幾乎沒有國家投資的重大項目,傳統工業和國有企業乏善可陳。

進入市場經濟時期,在國家中心城市、自貿試驗區等“國家頭銜”競爭中屢屢落敗不說,行政級別至今也僅是一個地級市。

2006年,中部崛起戰略正式開啟,長沙與武漢、鄭州、合肥等中部省會一道,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第二年,長沙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突出指向工業:“長沙經濟總量偏小、結構不優,特別是工業經濟在中部省會城市中尚未形成比較優勢。”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長沙逐漸成長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

時至今日,在城市紛紛謀求轉型升級背景下,長沙有了新的“成長的煩惱”:傳統製造業智能化改造亟待加快、新興產業仍處於成長期、外向型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短板明顯……

今年初,長沙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突出省會擔當”。與前兩年不同的是,報告沒有關於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表述,而是著重強調“三個中心”建設,即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國家創新創意中心以及國家交通物流中心。

去年4月,在一年一度的互聯網嶽麓峰會上,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向現場眾多互聯網大咖發出 " 春天的邀約”:“我們期盼騰訊、京東、阿里巴巴等國內外知名互聯網企業將‘第二總部’落戶長沙,推動形成北有北京、南有深圳、東有杭州、中有長沙的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新格局。”

從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到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第五城”,從“東亞文化之都”到“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當長沙試圖校準自己的定位,能否真正突出重圍,可能才是何時突破千萬人口大關的答案。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