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科學院院士錢德勒:大學教育需要被顛覆

“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步,在線課程、討論小組、實習實踐、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將成為今後教育的主流模式。”這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維奇·錢德勒教授對科技改變教育的認知。擔任密涅瓦大學學術校長的錢德勒教授同時也堅信:“教育不會消失,只會不斷進步。”

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面臨如此嚴峻的挑戰。”美國科學院院士維奇·錢德勒(Vicki Chandler)教授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說:“科技改變我們人類的速度非常快,教育者需要更多從其他學科吸收最前沿的知識,推進教育。

錢德勒女士是公認的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遺傳學家之一,2014年被奧巴馬總統任命為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SB)成員,任期六年。該委員會負責向總統和國會提供權威的國家科學政策建議。目前,這位著名科學家是密涅瓦大學學術校長兼自然科學學院院長。

“密涅瓦大學實行的是跨學科教學,在這裡已經沒有所謂的學科知識了,直接就是概念的運用和思維習慣的培養。我們培養的核心能力是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有效地溝通和互動。密涅瓦不但關注學生的學習本身,更關注知識的轉化。”

密涅瓦是一所僅有六年歷史的新型大學,卻是全球錄取率最低的大學,比進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還要困難。密涅瓦沒有校舍,上課主要通過在線平台,學生在四年時間裡要在全球七個不同的城市裡學習。

相對於傳統大學教育模式,密涅瓦大學是一個勇敢的挑戰者。“傳統的四年製大學已經無法適應未來的需要,大學教育本身需要被改革、甚至被顛覆。”錢德勒說。

在錢德勒看來,流水線式的傳統培養方式未來一定會被打破,“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步,在線課程、討論小組、實習實踐、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將成為今後教育的主流模式。

與此同時,錢德勒主張,“大學應該培養能夠學習的人,他們有批判性精神,有創造力,他們具有國際視野,有廣泛的思考能力,能夠用證據去做決策。”

教育不會消失,只會不斷進步。”作為一個科學家,錢德勒並不是一個“科學主義者”,她認為:“在巨大的挑戰面前,教育需要不斷地進步,通過培養人才來引領時代。”

Q

&

A

大學教育需要被顛覆

《財經》:在過去30多年來,你在多所大學任教。在你看來,現在的大學教育模式有什麽問題?

錢德勒:現在大學的激勵機制有問題。它偏重於學術研究,而不是鼓勵教學。把教學做好是需要花費非常多的精力的,成效也很難衡量。一個教授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沒有一個體系和機制鼓勵他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教學上,他們當然會重視研究而輕視教學。

《財經》:中國的大學也有這樣的傾向,以“研究型大學”為榮,不是特別注重教學。

錢德勒:這是一個普遍性問題。另外,大學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實踐知識,教育的第一步是幫助學生通過提高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來實現人生理想,第二步則是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但是目前的教育連第一步都沒能完全實現。

《財經》:為什麽要提高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

錢德勒:因為現在的大學沒有真正的通識教育,不過是把各學科知識混雜在一起,而不能幫助學生建立對這個世界的深度認識和批判。一所優秀的大學不應該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必須訓練學生有意識地去提高實踐知識,重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個人技能層面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以及人際互動層面的有效溝通和有效互動。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財經》:每一代人所處的時代環境都在變化,你所說的“不斷變化的環境”主要指的是什麽?

錢德勒:主要是科技的發展太迅速,比如互聯網技術。密涅瓦大學創辦人本·納爾森認為,傳統的大學一年級是不應該存在的,因為一個領域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完全可以利用網絡和社會資源自主完成。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確實為年輕人學習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他們可以不像以前那樣必須進入大學,許多科目可以通過網絡學習。現在有一些人在小範圍內成為先行者,但並沒有擴散到更大領域,產生極大的衝擊。但是我相信,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步,在線課程、討論小組、實習實踐、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將成為今後教育的主流模式,傳統的模式面臨極大的挑戰。

《財經》:有些人說,因為有網絡等先進技術,年輕人完全可以通過分散性的自主學習來完成學業,傳統大學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您怎麽評價這種觀點?

錢德勒: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成為主動學習者。這就需要給予學生成為好的學習者的工具,無論在學校內還是在學校外,他們都能夠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在現在這個網絡大爆炸的時代,找到資訊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何去應用這些資訊、如何去思考才是非常關鍵的。

《財經》:學生仍然需要有人來指導,通過教育來引導。

錢德勒:因此,大學不會消失,但是會被改變。在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傳統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傳統的四年製大學已經無法適應未來的需要,大學教育本身需要被改革、甚至被顛覆。

《財經》:相對於傳統大學來說,密涅瓦就是一個具有顛覆性的大學。

錢德勒:密涅瓦是一所基於學習的科學建構的大學,它將認知心理學、行為分析學在課程設計和研究中用到極致。對學生來說主動學習才是最好的方式。我非常相信主動學習,自己也一直在用主動學習的方式去教學。

密涅瓦大學結合了多種先進的技術平台以推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我們自己開發了一個線上平台。無論學生在全球哪個地區,都能找到頂尖的老師給你上課,不必受限於時間和太空的約束。密涅瓦的課程都是小班化的,每一個班級不超過19個人,全部是互動研討的形式。學生與教授進行溝通都必須基於材料和概念,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觀點。而不是像傳統大學那樣只是從老師到學生的單向的資訊傳播。雖然其他大學也有師生交流,但不是像我們將其作為主要的做法。

“教育是一門科學”

《財經》:許多人認為,教育是一門自由度非常高的藝術,所以在教學上有各種各樣的做法。

錢德勒: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應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尤其是人工智能、腦科學等的研究成果,應該運用到教育上來。比如,密涅瓦大學的老師一次說話不能超過四分鐘,超時會有系統提示。這個系統最大程度還原了線下的互動形式,甚至更加智能,快速反饋。

《財經》:其實,先進的科學知識在教育上的應用實際上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教學者都是經驗主義者,並沒有從學習科學角度上去思考如何教學。

錢德勒:對,很多的教授不知如何教學。其實,商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甚至工程等任何一個領域,學習科學的原理都可以在教學當中運用。密涅瓦大學有一個非常大的項目,就是教師主動利用學習科學的原理,未來我們還要把它推廣給其他的大學。

《財經》:這是你離開原來的大學,到這麽一個新型大學任教的主要原因嗎?

錢德勒:我加入密涅瓦大學,也希望打破目前把各個學科截然分開的教育模式。密涅瓦大學實行的是跨學科教學,在這裡已經沒有所謂的學科知識了,直接就是概念的運用和思維習慣的培養。我們培養的核心能力是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有效地溝通和互動。密涅瓦不但關注學生的學習本身,更關注知識的轉化。我們希望,學生最終成為能做明智決策、有開闊思維、有創新能力的世界公民。

《財經》:那麽,密涅瓦大學和傳統大學的教育模式之間主要區別是什麽?

錢德勒:在傳統的大學裡面,學生來自全世界,老師在同一個地方,大部分的學生也都待在校園裡面。而密涅瓦的老師分布在全世界,學生是居住在一起的。我們沒有自己的校園,我們把學生所在的城市作為一個校園。我們會有體驗團隊幫助學生能融入到他所在的城市中去。密涅瓦大學使用的是“沉浸式全球化體驗”的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我們教的是如何學習和實踐性的知識,實踐性知識會反覆訓練。

《財經》: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三方面:一是怎麽教,二是教什麽,三是在哪兒學。

錢德勒:這個概括很好。在一個固定地點、由固定的老師對學生講授知識,學生是流動的,校園和老師則不動,這樣的教育模式在世界上出現時間並不長,它成形於工業革命以後。二三百年以來,它實際上是和大工廠一樣,這種流水線式的培養方式,未來一定會被打破。

《財經》:密涅瓦大學是否有完全打破傳統大學教育模式的野心?

錢德勒:我們期望密涅瓦的獨特模式能夠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關注,然後去思考和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我們能夠打破的其實是本科的博雅教育,並不能夠代替大學學術研究的職能。大學作為一個研究機構,不斷地生產出新的思想、技術,我們也是這種研究的受益者。如果說大學沒有研究的話,對於世界來說是一個損害。

如果密涅瓦大學模式能夠推廣給更多的學校,或者密涅瓦大學的一些做法被其他的大學所運用。如果有更多的有創造力、有系統思維的學生,並且能夠有效溝通的話,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好一些。

《財經》:現在密涅瓦模式在美國大學裡面是不是產生了一些很積極的影響?

錢德勒:不僅僅是美國,很多大學對密涅瓦產生了興趣,經常邀請我們去做演講和交流。當然,我不認為整個密涅瓦模式可以照搬,只要其他大學引入其中一部分就有意義。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就和我們有合作。今後我們會去做更多的推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前進路線。

“教育不會消失,只會不斷進步”

《財經》:作為一個教育者,你認為現代社會需要什麽樣的人,大學應該培養什麽樣的人呢?

錢德勒:50年前的大部分工作現在都已經消失了,現在的許多工作也在改變。面對這樣的急劇改變,一個人要有開放性和理解力,否則就難以跟上時代的變化。要做一個成功者,想要成為這個世界的引領者,能夠不斷適應新變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以前,在大學學的東西可能用一輩子,現在大學傳授的知識可能很快被淘汰。可能教育者本人都不知道如何來面對這麽一個急劇變化的世界,所以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大學應該培養能夠學習的人,他們有批判性精神,有創造力,他們具有國際視野,有廣泛的思考能力,能夠用證據去做決策。

《財經》:將來科學能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教育的功能,甚至完全取得教育?比如,就像電腦可以插卡一樣,知識也可以植入人的大腦。

錢德勒: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教育是一種必須的需求,它關乎我們如何去改變一個孩子,讓一個人去學習。對教育的這種需求至關重要,我不能想象教育變得不重要,知識的傳輸確實是可以被取代的,這也是為什麽密涅瓦大學教的都是實踐性知識,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實踐性知識是不斷演化的,我們所教的內容會隨著現實改變而改變。

《財經》:是不是整個國際教育界都有這樣的擔心和顧慮:教育趕不上這個時代。以前教育是在引領時代,在今天教育卻被時代、尤其被科學技術拖著走?

錢德勒: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面臨如此嚴峻的挑戰。科技改變人類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去重新培訓人才。現在教育遭遇巨大挑戰,教育者需要更多從其他學科吸收最前沿的知識,推進教育。這不是個人要去完成的事,而是要在一個系統完成。為此就要改革學校體制,有更多的激勵讓每個老師有動力去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水準。

《財經》:您在這麽多年的教學中肯定接觸了很多中國大學生,在您眼裡,他們和美國的大學生有什麽區別嗎?因為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

錢德勒:中國學生往往數學非常強,他們作為學習者的能力是非常強的。不過在中國的教育模式下有一些知識不需要學習,到美國以後需要從頭學習。另外,很多時候中國學生希望從教授那裡獲得答案,而並不習慣於自己探索,或者和團隊合作共同去尋找答案。當然,其他國家的學生也會有類似的問題。

《財經》:《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認為,人類將可能會被新的物種所取代。您作為一個科學家,怎麽評價這種預言?這個問題和教育也是密切相關的,如果真的變成那樣時代,可能教育就消失了。

錢德勒:我沒有讀過《人類簡史》。我不認為人類會被機器人或人工智能所取代,雖然有很多工作可能會被機器取代,但是人類是這些機器的控制者。目前科學只是向前走了一小步,我們對於我們自身、對於我們的大腦,還存在太多太多的問號。某些預言或許理論上是可能的,但是我不可能看到,包括我的子孫也看不到那一天。

《財經》:但是從遺傳學上來說,在之前人類歷史上是按遺傳規律來走的,今後完全可以對遺傳進行乾預,“新人”和原來生理學意義上的人可能有很大不同。

錢德勒:通過遺傳乾預,解決遺傳疾病當然沒有問題,可是通過技術手段改變人類就有爭議了,這其實是一個倫理問題。我們需要用倫理的視角來考慮科學問題。沒有人能夠否認,科學在不斷進步,教育受到巨大挑戰,但是教育不會消失,只會不斷進步。在巨大的挑戰面前,教育需要不斷地進步,通過培養人才來引領時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