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遼戰爭轉折點:倉促上馬的北伐幽州,敗走的高粱河之戰

文 | 吳啟雷

宋太宗即位後,一改宋太祖對於北方遼國的戰略態度,即:維持和平,積累國力,待到合適時機,通過贖買方式購回幽雲十六州。此舉不成,再行征討。宋太宗意圖通過對北漢和遼的軍事打擊,鞏固皇位。於是,宋太宗剛一即位,就發動了兩次大規模地對北方戰爭,一次是統一北漢的戰爭,另一次則是在北漢統一之後倉促上馬地北伐幽州的戰爭。

如果說,統一北漢的戰爭經過此前周世宗、宋太祖時期的努力和準備,其攻擊的計劃,操作的手段都已經經過演練而準備成熟。那麽北伐幽州的戰爭則是倉促上馬的。宋太宗只看到了宋軍挾滅亡北漢戰爭之餘威,而卻沒有做周密的戰略、戰術的部署,因此,這一倉促實施的部署,最終遭到慘敗。

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幽州,最終折戟高粱河下。非但宋軍損兵折將,即便是太宗皇帝本人,也中了箭傷,此後年年發作,嚴重影響健康。

高粱河之戰作為宋遼戰爭的轉折點,對宋對遼的影響都相當大。宋太宗倉促北伐結束了宋遼之間於太祖時期逐漸升溫的和平關係,也直接導致了此後遼軍年年南侵的慘重後果。滿城之戰便是在高粱河慘敗之後,遼人尋求復仇,南下入侵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滿城,處於宋遼對峙的河北前線。在關南之地西北方向。關南之名在後改為高陽關,大概位置在今天河北高陽附近,是北宋防禦遼軍南侵的重鎮。遼軍南侵的主要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東線,也即幽州南下後,直入宋人河北西路,在大平原上縱橫馳突。但是宋人鑒於遼人騎兵優勢,在高粱河慘敗後,於是東線疏通河渠,挖開水塘,種植水稻,使之形成人工水網,因此有效地抑製了遼國騎兵集團的運動。因此,遼軍南下後多選擇西線,也即:易縣、滿城、遂城、保州、徐水一線。

這幾個地方,基本處於今天河北省保定市的地理區劃內,其中保州就是河北保定。高陽關處於西線的東南防線,處於東西兩線的中間結合部。宋遼戰爭期間,此處囤積重兵,一旦邊防有警,則高陽關駐軍和諸路宋軍會合在唐河、徐河結陣,與遼軍交戰。這當然是宋軍野戰部隊的無奈,畢竟自從石晉割讓幽雲十六州以來,中原政權由於缺少崇山峻嶺的阻隔,北方騎兵可以自由進入華北大平原縱橫馳突。宋人也只有退而求其次,於大平原之上選擇河流來對遼國騎兵遲滯作戰。

高粱河之敗後,宋太宗就意識到遼軍會有報復性的入侵行動。因此,他任命知定州崔翰、定武軍節度使孟玄喆駐屯定州;彰德節度使李漢瓊駐屯鎮州,李繼隆為鎮州都監;河陽節度使崔彥進駐屯關南。此外,鑒於宋軍野戰能力較弱的情況,宋廷中樞機構在戰前也製訂了引誘遼軍深入,而後設伏殲滅之的作戰計劃。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遼景宗乾亨元年九月三日,遼景宗下詔南侵。遼軍出動了十萬精銳,規模堪稱豪華:

遼軍東、西兩路齊下,不過西路軍為偏師,統帥為大同軍節度使耶律善補,主要是牽製宋軍河東(山西)駐軍,使之不能抽身東向支援河北宋軍作戰;東路軍為主力,主要有南院大王耶律斜軫、遼軍名將耶律休哥、權奚王耶律抹隻的部隊組成,統帥為燕王韓匡嗣。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都是宋遼戰爭中的遼國名將,動用如此豪華陣容,看得出遼軍的勢在必得。

與遼軍十萬精銳對比,宋人迎戰軍隊的規模與之大抵相仿,宋軍主要有這麽幾部分組成:

鎮州都鈐轄、雲州觀察使劉廷翰、彰德節度使李漢瓊、知定州崔翰、右龍武將軍趙延進、河陽節度使崔彥進。

其中除了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外,其他將領指揮所部共約八萬人負責正面對抗遼軍,而崔彥進則潛師長城口,繞到遼軍側後。如此布置,實際是執行了宋太宗戰前所制定的誘敵深入並伏擊殲滅之作戰計劃。算上崔彥進的伏兵,宋軍差不多也有十萬之眾,與遼軍規模大致相仿。只不過,宋人多步兵,而遼軍為騎兵。雙方又在曠野交戰,因此,宋軍並沒有多少優勢。

此外,通常說來,騎兵與步兵交手時,至少可達到一比三的使用比例。比如一千騎兵組成的方陣,起碼可以衝擊由三千步兵組成的方陣。如果使用得當,甚至可以衝擊人數更多的步兵方陣。當然,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指揮員如何指揮作戰也相當關鍵。雙方交手,當然不能只看人數多寡和簡單以一比三的比例來衡量彼此的力量。畢竟遼軍集結十萬騎兵不算太難,而宋軍一下集結起碼三十萬人的難度可不小。但現實歷史是,宋遼交手互有勝負,所以,一比三的比例問題嚴格說來只是紙上談兵的理論數據而已。現實交戰,還是需要考慮戰場的各種因素。

宋軍得知遼軍南侵的情報後,鎮州鈐轄、雲州觀察使劉廷翰揮軍北上,於九月三十日搶先遼軍到達徐河灘頭陣地列陣布防。不久,李漢瓊和崔翰等人也加入徐河陣地完成集結。而與此同時,崔彥進則揮師沿黑盧堤向北,折向西北方向,出長城口,進入埋伏陣地。

遼軍九月三日發兵後,進軍卻頗為拖拉。遲至十月十八日才最終進入徐河戰場。隨著遼軍主力全部進入徐河戰場,滿城會戰就此拉開大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