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誰說遼軍不可戰勝?遼景宗兩次親征軍事失敗略述

編者按:說起北宋為何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很多人給的解釋都是遼朝有著大量的優良馬匹,可以憑借著騎兵的高機動性在境內建立起彈性防禦體系,並通過較強的野戰能力與機動能力擊垮對手。因此,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與雍熙年間的兩次北伐戰役,都不免因此敗北。那麽,遼軍就這麽不可戰勝嗎?

遼軍南下的主要路徑(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自961年至979年,在北漢戰場之上,遼軍在邊境的常備隊曾多次入援北漢,但除了乾德元年末那一次之外,其余時刻基本在石嶺關與定州地區被宋軍擊退。當其後遼朝組織大規模援軍南下入援北漢之時,宋軍已基本從北漢境內撤出。原本宋遼一直試圖將軍事衝突的範圍限制在北漢境內,但在太平興國四年(979)以後,雙方之間的矛盾頓時上升到了全軍破敵。979年,宋軍在幽州與高梁河遭遇敗績,隨即向鎮定方向撤軍,其後以崔翰與孟玄喆駐守定州、李漢瓊屯兵鎮州,崔彥進等屯兵關南,潘美駐於河東策應與組織代、忻方向的邊防,守住遼軍南下的幾個路徑,防範遼朝實行軍事報復。

當年九月,遼景宗遣燕王韓匡嗣為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耶律抹只等各率所部兵作為主力,從幽州出發過易州向鎮定方向開進;大同軍節度使耶律善補領山西兵東行,試圖牽製河東宋軍。宋鎮定方向將領劉廷翰、崔翰、趙延進、孟玄喆、李繼隆等率兵向北行軍,於滿城遭遇遼國大軍。此時的遼軍背靠西山坑谷,前行後撤均較為困難;又前臨徐河,軍隊,尤其是騎兵的戰術動作因地理限制難以展開。

圖中紅色線所圈入部分是宋遼在河北地區衝突的幾個重要地點

與此相反,宋軍從鎮定方向出發,沿線暢通,故而得以在遼軍入侵後迅速前往,並在徐河展開陣勢;高陽關(即關南)守軍崔彥進也率軍北上黑蘆堤轉向西進,往遼軍後方進發(《宋史·卷260》)。若形成夾擊,則遼軍進退兩難,必然慘敗。當時,遼軍統帥韓匡嗣試圖搶下徐河橋頭並向南推進,以方便戰術動作的展開,但卻被宋軍所擊敗;遼軍不得已欲沿易山方向撤退,然而韓匡嗣所部行至遂城之時,卻遭崔彥進大軍突襲,其後渡河而來的劉廷翰、崔翰所部宋軍與崔彥進大軍前後夾擊,遼軍遭受大敗。

韓匡嗣本欲在宋軍集結之前迅速渡過徐河,以便發揮騎兵的優勢沿縱深方向切入宋境;或是奪下徐河至滿城沿線,使宋軍無險可守。但由於對形勢的預估出錯,致使遼軍發生了這一次軍事失敗。在此後不久,遼軍在河東方向和關南方向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也同樣遭受了失敗(《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0》《宋史·卷4》),捷報在十一月之時陸續傳入汴梁。直到次年三月,遼軍領兵十萬再次攻打河東地區,被潘美所部擊破。(《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1》)

儘管遭遇了一系列軍事失敗,但遼朝卻並沒有放棄實施軍事報復的衝動。太平興國五年(980)六月,遼帝決意親征,其預備的路線,應是自幽州過雄州,從高陽關方向南下。(《遼史·卷9》)按遼方記載,遼歷十月二十九日,遼軍包圍了宋朝的雄州,並且在十一月初擊敗了來援的宋軍。十一月九日,遼將耶律休哥率軍渡過易水,與河對岸的宋軍交戰,並將這部宋軍追至莫州,宋軍死傷慘重。遼軍乘勝發往高陽關,卻被高陽關守將河陽節度使崔彥進一舉擊破。(《遼史·卷9》《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1》《北宋軍事制度變遷》)由於高陽關易守難攻,而此時宋太宗亦在前往高陽關的路上,遼景宗預計無法在短期內攻破關隘,長期逗留或引來宋朝主力軍的攻擊,不得已之下於遼歷十一月十七日班師回朝。(《遼史·卷9》)

宋太宗畫像

在面對具有野戰優勢的遼軍之時,宋軍其實並不願放棄野外的製動權,這不僅僅體現在宋太祖時期,延續到986年以後仍是如此,並促使防禦部署中彈性防禦體制的形成。這一點在979—980年的幾次防禦戰中都有所體現(《經略幽燕》) 。但是由於史料記載殘缺,我們並不清楚此次高陽關戰役中宋軍所使用的戰術,唯一可知的是在部分壁壘堅固而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隘處,也同樣會採用“堅壁固守,勿令出戰”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7》)的戰術,而這對於具有嚴重野戰傾向的遼軍而言卻並非是一個好消息。

直到太平興國七年(982)四月,遼景宗再次率軍南侵,《遼史·景帝紀》載:“夏四月,(帝)自將南伐。至滿城,戰不利,守太尉奚瓦裡中流矢死。統軍使善補為伏兵所圍,樞密使斜軫救免,詔以失備杖之。五月,班師”。事實上,本次出征不僅此一路。當年五月,遼朝遣兵三萬分別攻雁門、府州、高陽關三處,分別被潘美、折禦卿、崔彥進擊破(《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3》)。當時的戰略部署應有四路,以遼景宗一軍自幽州過易州、趨往定州,一路往雁門,一路往府州,一路往高陽關。《遼史·耶律善補傳》記載:“乾亨末,與宋軍戰於滿城,為伏兵所圍,斜軫救之獲免。以失備,大杖決之。”照此來看,遼景宗的第二次親征之時,最終似乎是因為遭受宋軍伏擊而無奈撤兵。

遼軍野戰能力向來較強,但以騎兵為主要兵種之時,卻又容易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在960—986年的宋遼戰爭之中,遼軍在高陽關(關南)、滿城、易州(岐溝關)、雁門關、定州嘉山及石嶺關地區曾遭受多次的軍事失敗。這些地區往往不利於騎兵的戰術展開,遼軍也難以擁有平原地區的高機動性,在遭遇宋軍伏擊之時不免慌亂。與宋朝面臨的情況一樣,他們同樣遭遇了擅長野戰的宋軍部隊,他們對遼軍的戰術有一定了解,甚至在邊境地區靈活地採用彈性防禦與前沿防禦相結合的方式來打擊遼軍。

相對來說,遼軍並不擅長攻城戰,當地理條件限制了他們的戰術展開時,極易受到宋軍的強烈打擊。在高陽關、滿城這些地區,遼軍進攻的失敗基本歸於這一原因。但是當宋軍進入廣袤的平原之時,卻又進入了遼軍的主場,這也是宋太宗時期兩次大規模軍事失敗的根源之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樂小魚,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