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澶州之戰與澶淵之盟:宋遼兩國在“戰與和”之下的邏輯差異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承天太后蕭綽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三十萬大軍全力攻宋,揚言此次定要收復失地並奪取宋朝河北全境。宋廷上下見契丹鐵騎來勢洶洶,舉國嘩然,一些貪生怕死之輩連忙建議宋真宗南逃金陵或西遷成都以躲避遼軍鋒芒,朝臣中只有宰相寇準堅決主戰,並以保衛宗廟殿宇、山河社稷為由,逼迫宋真宗親征澶州。自宋太宗親征後,遼宋兩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就此打響,而歷史走向也隨著宋真宗親征悄然改變。遼宋兩國原本準備互拚生死,最後卻以和約簽訂收場,這種戰與和的轉變,其實折射出宋遼兩國在戰略邏輯上存在的巨大差異。

蕭太后和遼聖宗當初發誓要畢其功於一役,為此募集了三十萬遼軍。這其中最為精銳的當屬遼聖宗直屬禁衛軍——皮室,這支禁衛軍由昔日耶律家族的直屬心腹演變而來,配備有遼國最好的裝備和馬匹,總兵力約三萬人,主要工作是負責遼都宮禁衛戍,大戰爆發時則隨遼帝親征迎敵。歷史上,北宋屢次北伐失敗,都是無法戰勝這支精銳騎兵,宋軍上下對遼國禁軍非常忌憚,他們將其稱為“遼帝爪牙”。不過遼聖宗若是僅靠皮室直屬部隊,自然不能完全佔領河北之地,為達成此次戰略目的,蕭太后和遼聖宗還動員遼國各級封臣,讓他們帶領自家軍隊前來參戰,這些地方貴族接到皇帝詔令後,立馬征召封地部隊集結參戰,並按照皇帝此前計劃,趕往預定戰場。

首批響應號召的是契丹部族,他們多是分封在地方的大小貴族,前者負責本族領地衛戍工作,後者則以傳統遊牧形式生活,都有權組建部落軍隊,按照等級高低擁有數量不等的軍隊。這些部落軍隊平時聽令於所屬貴族,在主人領地內,從事放牧、征戰和狩獵活動,戰時就與領主一起入伍作戰。隨後趕到的就是來自東北苦寒之地的奚人、渤海人以及西部邊區的黨項人,他們雖然沒有什麽好裝備,不過生性勇武善戰。按遼國制度,這些邊遠部落名義上都是遼國皇帝治下的屬國軍,他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內部自治權力,不過戰時必須遵從王令,履行封臣義務。上述人馬趕到遼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後,聯合等待已久的皮室禁軍與幽雲漢人部隊合計三十萬,一同南下攻宋。

眼見遼軍來勢洶洶,北宋樞密院根本來不及作出反應,前線宋軍也被遼軍的浩大聲勢嚇得膽戰心驚。此前宋太宗兩次北伐,宋軍與遼國鐵騎交戰數十次,也隻贏得了屈指可數的幾次小戰。面對驍勇善戰的遼軍,守衛前線的宋兵可以說是沒有半點自信,何況這次遼軍還是傾舉國之力。宋軍無奈之下只能堅守不出,同時緊急征調威虜、保州以及河東等地駐軍北上攻打燕雲,期望以此分散遼軍兵力。然而遼聖宗早有防備,打算“圍魏救趙”的宋軍很快就被燕雲各地的遼國守軍擊退,以騎兵為主的遼軍快速推進到瀛洲城下。休整片刻過後,遼軍開始加急打造攻城器械。

由於騎兵為主的遼軍很少裝備與其快速機動性相配的攻城機械武器,就算有也都是一些小型裝備,再加上遼軍工匠所掌握的手拉式拋石機本身存在技術限制,無法形成有效火力,這就導致遼軍很難快速攻破宋軍城池。相反,擁有城垛作為掩體的宋軍,憑借自身武器的先進性能,在城防戰中具有明顯優勢,依靠守城的天然便利,宋軍依靠對射成功擊退遼軍的第一次進攻。是夜,遼軍終於找到宋軍射擊死角,遼聖宗遂令士兵連夜砌起土丘,在他親自擂鼓助威下,遼軍士氣大振。次日,遼軍將預備隊也投入戰場,以充足人力掩護主力,以便進行攻城。勇武的奚人步兵用鑲鐵盾牌頂在自己身前與頭頂,瘋狂衝上土丘,利用宋軍被投石機拋射壓製的短暫機會,成功將雲梯架上瀛洲城頭。宋軍見此連忙用石塊和滾木狠砸,並將提前煮沸的熱油金汁全數傾倒下去。奚人部隊因為此前的密集部署,被砸下來的滾木直接掃倒一片,還未站起又被沸油淋身,宋軍將火箭射下,土丘瞬間成為一片火海,遼軍士兵死傷慘重,遼聖宗不得不倉皇結束第二輪攻擊。事實上,遼軍此後圍攻瀛洲城十餘天,皆因宋軍頑強無法破城。

出現重大傷亡後,蕭太后與遼聖宗顧及到封臣的感受,無法在繼續進行消耗戰,於是選擇繞過瀛洲,繼續向南進軍。十一月二十五日,遼軍與北宋德清軍交戰,駐扎於此的宋軍沒有想到不可一世的遼軍會放棄瀛洲,冒著補給被斷的危險繞道。這一次,匆匆列陣的宋軍沒有退縮,反而在野戰中直面強敵,宋軍長矛手頂在第一排,後方則部署有大量弓弩部隊。遼軍則以全部騎兵作為主力出戰,數萬遼軍精騎從三個方向夾擊宋軍,正面輕型機車兵以騎射戰術騷擾前排長矛手,他們不斷射出密集箭雨,將很多沒有頭盔與護肩保護的後排宋軍射殺,宋軍的回擊卻無法對這些全身披掛護甲的“輕型機車兵”造成傷害。戰役持續到中午時,宋軍士氣逐漸被消磨殆盡,陣型開始出現松動,左右兩翼遼軍抓住戰機,皮室軍與領主私甲兵全力出擊,快速攻打缺乏重甲裝備保護的宋軍陣線,遼軍騎兵的長槍被折斷後,又拔出腰間長刀砍殺宋軍,宋軍遭受瘋狂屠戮,僅有少量部隊突圍成功。

遼軍之後又殲滅駐守在澶州附近的通利軍,徹底掃除側翼危險,遼國通往澶州的道路就此打通。一旦澶州城破,遼軍鐵騎可以在數日內抵達汴京城下,滅亡大宋。連戰連捷的遼軍士氣高漲,參戰的契丹貴族甚至開始琢磨如何逼迫宋朝割讓整個黃河以北的國土,作為他們此次遠征的報酬,誰知一個突發意外卻使得他們的美夢陡然破滅。遼軍攻打澶州時,作為主帥的蕭撻凜視察前線軍情,不料被宋軍發現,城上三弓床弩集射,遼軍主帥就此死於重型箭矢之下。此時,宋真宗恰好在禁軍護衛下趕到澶州前線,擊殺敵帥加上皇帝親征,這樣巨大的鼓舞作用使得宋軍士氣觸底反彈,此前久攻不下並蒙受重大傷亡的遼國軍心開始動搖,兩國博弈瞬間從戰場轉移到談判桌上。

談判之前,雙方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彼此間的籌碼與底線,誰先知道對方的底線與思維邏輯,誰就能成為談判場上的勝者。宋軍雖因皇帝親征而士氣高漲,然而宋軍統帥與皇帝本人都對戰爭勝利不抱有任何希望,宋真宗對於堅持戰爭甚至抱有抵觸情緒。持悲觀態度的宋真宗在特使出發前,向其交底,只要遼國同意大宋不割讓國土,要多少歲貢都不成問題。殊不知,蕭太后和遼聖宗也對戰勝不抱信心,甚至憂慮滿懷。對於遼聖宗而言,如果他這次能攻佔黃河以北的所有土地,那麽自己就能成為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遼太宗耶律德光並列的偉大皇帝。不過這也要求他必須分封一大批有功之臣,比如戰死沙場的主帥蕭撻凜,其長子必然要求獲封一塊新的私人領地。

古今中外,沒有一個帝王願意看到貴族的封地膨脹,勢力太過強大的封建領主很容易威脅皇權,甚至會顛覆皇室。基於此,遼聖宗內心其實非常不願意宋朝割讓土地。在此之前,他已經留意到本國不少契丹領主,因為統治過多的編戶齊民而漢化為領地內的小皇帝,尤其是那些在燕雲擁有封地的貴族領主,深受漢人享樂主義的影響,腐化嚴重,武德早已不如太宗時期。要知道,當年與契丹人爭奪天下的沙陀貴族,就是因為類似原因而失去天下,遼聖宗對契丹帝國會被享樂主義腐蝕蛀空的結局表示拒絕。

就這樣,雙方懷揣著不同的心思開始談判,然而在互相試探中卻驚愕地發現,原來彼此對土地問題的態度是高度一致的,那麽分歧就只剩下宋朝每年該給遼國多少金額的貢賦。對大宋而言,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是小問題。起初,宋朝只想拿出價值不高的銅錢作為歲幣,同時答應設置榷場、開放邊市,與遼國契丹貴族經商,不過那時契丹人對貨幣價值的認知早已進化到銀本位階段,遼國對於官營壟斷經濟下可以大量超發的銅幣絲毫不敢興趣,他們強烈要求宋朝進貢真金白銀或者其他有價值的實物。

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宋使最終無奈答應每年二十萬兩白銀歲貢,但遼聖宗覺得收獲太少,要求加價,宋使立馬將遼國回復上報宋真宗,後者給出批示,表示一百萬兩以下皆可。不過攜帶批示的回使還未出發,就被主戰派的宰相寇準攔下,他告訴使者,如果此番談判歲幣超過三十萬兩,回京後他定將使團上下斬首示眾。好在最後,契丹人對每年二十萬兩白銀外加十萬匹絹布的條件極為滿意,使團這才平安完成任務。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盟約簽訂後,遼聖宗如約撤軍,之後制定“藩漢分製”的一國兩治政策,契丹領主在遼國南京地區的封地開始大幅縮減,最終遼國南京以南之地(燕雲十六州)已經沒有一塊貴族封地,科舉出身的漢人流官被任命管理這些恢復郡縣製的土地,這裡似乎成為區別遼國傳統的"特區"。契丹人雖失去南京封地,卻也有效延緩了武德的衰退,哪怕之後不敵女真土蠻,也絕不會有怯懦之徒輕易投降。

至於宋廷方面,對於此次“澶淵之盟”的反應倒是耐人尋味。當使者帶著和約返回時,心虛地用三個手指告知朝臣和皇帝,宋真宗誤以為每年需要上繳三百萬歲幣,認為實在過多,一時間心疼不已,沉默半晌後才想通,表示愛卿此次車馬勞頓,能把這件大事辦成著實不易。然而當使者上報每年只需三十萬歲幣後,宋真宗一掃臉上陰霾,甚至極為欣喜,激動之下當場對使者大肆獎賞。後人雖將“澶淵之盟”視為北宋歷史上的奇恥大辱,不過對於當事人宋真宗來講,“澶淵之盟”可是非常了不得的外交勝利,沒有割地就能保持江山社稷數十年無憂,足以告慰祖先英靈。

參考文獻:

《細說宋朝》《宋實錄·真宗實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