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讓大明興起的衛所制度,最終是如何一步步吞噬掉明朝的?

關於明清那段恩怨以及明朝是如何滅亡的,討論得實在太多太多,剝絲抽繭,就會發現有一項制度,是大明興起的關鍵,也是大明滅亡的根源。那就是早在朱元璋稱帝之前,創建的衛所制度,直到現在,很多地方仍留有衛所制度的痕跡,比如天津衛、威海衛、安東衛、石臼所等等。很多人認為衛所制度,是模仿了北魏隋唐的府兵製,又吸收了元朝軍隊制度而創建的,然而,筆者認為,與其說這是一種軍事制度,不如說是一種土地制度。也正是它的這種土地經濟的屬性,是推動大明強盛的根基,也是最終吞噬大明的惡魔。

衛所制度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軍事制度,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在一些軍隊裡,分給士兵每人15畝土地,以維持生活。1365年,戰爭結束後,在長江中遊平原地帶的一些遭受兵燹地區,因赤地千里,便派士兵前去軍屯,每個士兵分給50畝土地和耕牛農具等,免除田租徭役。這一制度在明朝建立之初的前30年,每年都能生產大約3億公斤糧食,足以供養100萬軍隊,從而使朝廷無須從國庫開支,就能維持一支龐大的軍事邊防力量,所以朱元璋對自己的創舉洋洋自得,曾誇下海口說“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粟”。

得益於衛所制度,明朝一度控制了直抵朝鮮邊境的東北地區,在對蒙古的戰爭中一再獲得優勢,明成祖曾五次出塞北征,後來又一度將蒙古人趕出了河套地區。為了使這一精心設計的制度能夠永久維持下去,規定衛所軍士的身份世襲不變,子弟不得參加科舉,也不能另謀職業。當然,任何制度的設立初衷都是好的,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瑕疵,尤其是在執行過程中會逐漸走樣。由於衛所軍士的世襲身份,就使得將領和士兵之間,容易形成緊密的個人聯繫。為了避免發生像唐代那種藩鎮割據的局面,朝廷對軍隊實行三權分立,領兵、調兵、指揮由不同職能部門掌管。所有軍戶的戶籍歸五軍都督府打理,衛所軍隊平時由衛所軍官帶領,而軍隊的調動權力則在兵部的文官手中,都指揮使負責指揮軍隊上前線作戰。當朝廷需要調兵打仗時,由都督府指定的總兵官統領軍隊,這些士兵就脫離了原來的衛所軍官,而總兵官則向朝廷任命的統帥負責。

可是,衛所制度發展了一百年後,因其掌握大量土地,所以成為各方覬覦的對象。地方將領把士兵當做自己的勞工,每月只要上交一定的錢財,就可以免去軍事訓練之苦。而朝廷顯貴、官僚、地方士紳,開始侵佔土地,一些商人用重金行賄,把自己蓄養的大量家奴編入軍籍,以獲取土地和侵吞巨額軍餉。軍官也視士兵為家奴,讓其變成自己的佃農,完全失去了軍事意義。遭受如此剝削,又不能脫離軍籍,很多士兵開始逃亡,許多衛所的兵力僅剩下一半,甚至有些地方的逃亡軍士竟然佔到軍隊的80%。由於領兵、調兵、指揮權分離,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一旦戰事爆發,衛所只好臨時雇用礦工等充數,軍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隨著衛所制度的頹敗,軍餉開支越來越大,由1500年的5萬兩,猛增至1586年的360萬兩,加上征討蒙古韃靼、瓦剌,平定西南叛亂,出兵朝鮮抗擊倭寇,前後花去的1200萬兩,致使國庫虧空,朱元璋誇下的“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粟”的海口,成了一記響亮的歷史耳光。為了應付這些不斷增長的開支,朝廷只好增加賦稅,加派“遼響”,尤其是對江南地區的搜刮(這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體現得淋漓盡致),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導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至此,衛所制度徹底成為雞肋,而大明王朝也已搖搖欲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