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英國人有多愛扯淡,看這部 BBC 紀錄片就知道了

西方哪個國家最喜歡相聲?ABCD 四個答案,肯定有一個是英國。說相聲是英國公務員的必備技能。他們硬生生地把下議院首相問答(Prime Minister Question)變成了英國德雲社。

每周三中午 12 點 ,英國首相來到下議院,回答下議院議員提出的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問題。這個問答環節並不像正經的政治辯論,而是執政黨和反對黨的互懟,製造了無數笑料。最經典的段子還屬卡梅倫辭職前的最後一次 PMQ。

居然有人嫌我們進展慢?就說說上周吧,我們完成了首相辭職、首相提名、首相競選、首相宣誓……而工黨呢? 他們連該怎麽選長官人的規則都定不出來呢!

不僅下議院辦相聲大會,英國媒體老大 BBC 也用說相聲的方式拍了部“歷史紀錄片”——《扯淡英國史》。

BBC 紀錄片有三大法寶:一個接一個的歷史古跡、邊移動邊解說的主持人、各行各業的學者牛人。《扯淡英國史》當然少不了這 BBC 三件套。主持人小姐姐 Philomena Cunk 帶著觀眾走遍全英國,回顧歷史,向專家教授請教。

但是,主持人是演員扮演的,講述的歷史半真半假,只有專家教授是原裝的。不僅如此,主持人還是個怎麽扯淡都有道理、一聽到學者飆專業知識就玩起頭髮的英國大妞。

《扯淡英國史》的片頭正常嚴肅,絲毫沒有要背叛 BBC 的意思,仍舊是大氣磅礴的背景樂+氣勢恢巨集的景色。

主持人 Cunk 從宇宙大爆炸開始講英國歷史。剛邁出探索歷史奧秘的第一步,她就不安躁動,暴露了真實任務——抖包袱。

按照主持人的解釋,旋轉系列食品的故鄉在英國。圓桌騎士當屬旋轉火鍋/壽司的鼻祖。

說起開啟歐洲中世紀盛世的黑斯廷戰役,她來到一個巨型掛毯前。

她來到中世紀城堡前,一本正經地介紹起什麽人能住得起城堡,城堡是做什麽的。然而,最後一句把她打回原型。

“蘋果選中了牛頓”的故事人類聽過無數次了,《扯淡英國史》版仍然獨領風騷。

介紹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都繞不過文學史。說起英國文學當然要提到福爾摩斯,這個世界上被最多人扮演的文學角色。這位偵探已經被 254 次搬上大小銀幕,至少有 75 名演員扮演過他。只有吸血鬼德拉庫拉在螢幕上出現的次數比他多。主持人誇著誇著,怎麽就歪了。

時間到了戴安娜王妃去世的那一刻,主持人想讓年輕的觀眾感受籠罩全國的情緒,她舉起了兩個表情包。

表面上,主持人在順著時間軸,追溯大英帝國悠久而混亂的歷史。其實,她在一群最不適合說相聲的人——專家教授中尋找搭檔。把學術研究視作人生歸宿的他們被主持人搞得眼神失去高光,愁得面紅耳赤。

要弄清楚羅馬人離開不列顛,進入中世紀的英國經歷了什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機智的主持人短短說了幾句之後,就走向一位牛津大學中世紀文學教授,讓教授替她梳理這段歷史。主持人的問題是:“亞瑟王高潮射很多嗎?”。教授被她搞得不知所措,啟動高能預警模式,在大腦裡搜索一番後,說:“我想你說的是,他與圓桌騎士在卡美洛共商國是。”

沒有收獲答案的她掏出一張筆記,念了起來:“亞瑟王高潮射很多(King Arthur came a lot)”……真相是,她把亞瑟王舉行會議的地方卡美洛(Camelot),這一個單詞看成了三個單詞 came a lot 。

就算這樣,主持人還是逼問教授這是不是真的,教授只好乖乖回答。這位教授脾氣真好,沒有離場。

主持人講完英國君主立憲製的法律基石《大憲章》,從城堡來到室內,向一位政治編輯提問:“英國歷史上最政治的事件是什麽?”男編輯手托下巴,語無倫次石化成了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手下的雕塑《思想者》。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教授學者都被她逼問得生無可戀,她找到了兩位被學術事業耽誤了的相聲演員。一位是黑死病教授,另一位是蘇格蘭英格蘭教授。

提到黑死病,一般人都會想到死亡人口之多、涉及範圍之大、持續時間之久以至於整個歐洲差點被消滅。主持人卻又想和某些不可描述的事情扯上關係。

坐在她對面的教授鎮定自若,在一秒之內就接住了她拋出的包袱。

她不依不饒,接著問:“得了黑死病可以休多久的病假。”這位教授已經識破了她的真實目的,給這場關於黑死病的討論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蘇格蘭脫英公投可能是離我們最近的可以載入英國史冊的事件之一,也是《扯淡英國史》絕對不可能錯過的內容。

這次,專家把蘇格蘭和英格蘭的關係比喻成一段婚姻,年輕的時候結了婚,步入中老年後,雙方開始考慮是不是還要忍受彼此,為了一些經濟利益繼續下去。

專家說完,主持人又來了句:“你覺得英格蘭會打呼嚕嗎?”專家沒有回避這個神奇的問題,直接作出回答:“我覺得英格蘭是會打呼嚕的那種人。”

像上面的這些段子,《扯淡英國史》看起來是一臉嚴肅認真的胡說八道。但是,提到的歷史事件都是真實正確的,胡扯部分基本都出現在主持人的評述裡。《扯淡英國史》可以說是夾雜著文字笑話、冷笑話的英國大事記。

很多時候,主持人表現出的那種智障感與年輕人對歷史的一臉懵逼感神似。這部給年輕人的英國入門史從第一集到最後一集都沒有脫離片頭的旁白:

如今,英國正站在時代的分叉口,而本國人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現在我們收回了自己的國家,但這個國家究竟是什麽。探明英國何去何從最好的方式是回過頭去在歷史這東西上尋找答案。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在《扯淡英國史》裡絕不是一句笑話。

《扯淡英國史》讓我想起了 BBC 兒童頻道製作的《糟糕的歷史》系列。在這檔電視節目中,維京人走進了美容美發店;喬治一世、二世、三世、四室模仿披頭士,組起了樂隊;莎士比亞上了智力問答……

乍一看還以為 BBC 為了有趣玩起了野史,但是《糟糕的歷史》比教科書還要真實。它來自牛津歷史系博士 Terry 臥薪嘗膽多年寫出的歷史普及讀物。在這檔電視節目中,一股“真實的歷史遠比小說更為有趣”的氣息撲面而來。

無論是下議院首相問答,還是《扯淡英國史》《糟糕的歷史》,英國人說段子的主要方法都是自嘲。典型的英式幽默很少以他人為幽默對象,而是嘲笑和貶低自己的失敗、尷尬的時刻和迷茫的未來。憨豆先生走上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就是很好的證據。

《紐約時報》記者斯坦利這樣評價倫敦奧運開幕式:

很難想象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會像英國這樣,在 10 億觀眾面前來一番自嘲。要知道,讓自己在別人面前顯出愚蠢可笑的樣子是需要勇氣的。

其實,英國人的自黑精神有一部分來自基因。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羅德·馬丁對英國人幽默基因做過研究。他發現,基因是形成英國人獨特的幽默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國人具有負面幽默基因的比率達 50%;越是消極、壓抑和容易焦慮的英國人,越喜歡用自嘲式幽默。

特定的經濟、文化和地理也是形成英式幽默的重要因素。傳統的工業曾使英國成為世界老大。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英國不是世界老大,就是世界老二。但二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不管是經濟領域,還是政治領域,英國的氣勢不斷衰弱。難免英國人會把“我們是沒落的大英帝國”掛在嘴邊。

從文化角度來說,英國人特別懂“文化多元化”那一套。傳統的英國人注重體現紳士的風度,而現代的英國人更喜歡在紳士基礎上,以自嘲這種方式去實現心靈上的共鳴,從而展現他們與眾不同的文化 style。

另外,英國人民長時間活在陰雨中,首都倫敦一年 119 天都在下雨,大約每三天裡有一天見不到太陽。見不到太陽,就來段自嘲吧。

《扯淡英國史》中有句台詞:“英國更冷更潮濕,我們只有土豆而沒有花哨的水果。”想每五分鐘就體驗一次噴飯式大笑的朋友,《扯淡英國史》歡迎你。或許只有英國人才能帶著嚴肅目的,混著神經質狀態,拍出搞笑且不讓人覺得過分的歷史電視劇。

參考資料:由《絕命毒師》與《神探夏洛特》談美劇與英劇的不同,任雲嵐,《現代電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