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提升國際影響力,英國博物館自內而外做出哪些改變?

此前,弘博網有幸採訪到英國諾丁漢建築學院副教授王琦與英國諾丁漢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史系助理教授Gabriele Neher,就策展背後的人文關懷以及中國博物館如何與世界對話(鏈接:專訪 | 聚焦策展背後的人文關懷,讓中國博物館與世界對話),以及英國博物館如何有效利用社會資源(鏈接:專訪 | 博物館打破圍牆、擴大展覽影響力背後的英國經驗)展開交流。今天,我們再次採訪到前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商務策略主任、前大英博物館商務發展與國際關係副館長Lizzy Moriarty,從實踐經驗出發,探討英國博物館與觀眾關係是如何改變,以及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博物館如何開展國際合作。

Lizzy Moriarty

“以觀眾為中心”到“鼓勵觀眾參與”

Lizzy Moriarty介紹,隨著20世紀的發展,如何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如何使觀眾從中有所收獲成為英國博物館的首要任務。對此,英國博物館人開始更為關注他們所服務的社會,並通過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內容與活動,吸引更為廣泛的社會群體走進博物館。而在不斷的探索中,英國博物館人發現經濟壓力、交流不暢,文化差異、時間有限以及身心殘障等因素正阻止著更多人走進博物館。

為了克服這些障礙,使不同觀眾群體對博物館更有參與感,博物館改變了以往展覽策劃的方式,特別組建了釋展團隊,通過一系列觀眾調查與研究,了解不同觀眾群體的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選擇展品、解讀展覽、設計形式以及開展活動。在了解觀眾需求的基礎上,釋展團隊還會配合專家學者、策展人以及科學家共同完成展覽工作,以確保展覽的相關性、參與性以及以觀眾為中心。其中,釋展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文本敘述、陳列展示、無障礙參觀、展覽動線以及其對目標觀眾的適應性。

為了更好地了解觀眾需求,釋展團隊主動接近觀眾,開展了一系列活動與調查,諸如觀眾研究研討會、焦點小組活動,邀請公眾對展覽主題進行評估,以了解公眾對該展覽主題的知識水準,從而使展覽能夠面向更多的群體。

近幾年來,為了讓觀眾更為深入地參與到博物館中,英國博物館與觀眾的接觸以及對其了解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有一些項目更是針對特殊群體,以促進社會更具包容性。而這些項目也反映了當前博物館學的發展趨勢,即鼓勵公眾參與,由“以觀眾為中心”轉變為鼓勵“觀眾共同創作/策劃”。Lizzy Moriarty也就這一趨勢分享了幾個案例,即西方博物館是如何更為深入地與社區、觀眾互動。

在荷蘭,Kijk Depot(荷蘭語,"瀏覽倉庫")這一項目便旨在為觀眾提供更多機會,以欣賞常年被保存於倉庫、鮮少展示的那些"被隱藏的寶藏"。為此,項目團隊邀請公眾從當地博物館的線上藏品數據庫中,選出他們最感興趣的一件藏品,並闡明理由。這些被選出的展品將在博物館展廳中進行展示,並邀請申請者前來參觀,其展期一般為兩周,展示說明為申請陳述。這種參與式的策展實驗無疑為觀眾了解、理解博物館藏品管理的幕後工作提供了機會,也拉近了博物館與社區公眾的距離,切身體會博物館所保存的珍貴藏品是為公眾所有、為公眾所用。

Kijk Depot項目

位於英國倫敦的醫學博物館惠康典藏博物館,則更進一步地將這一理念付諸實踐,徹底改變了展覽這一概念。惠康典藏博物館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向公眾征集他們身邊體現人與自然緊密關係的物品及其背後的故事,並從中挑選出56件,舉辦“現代自然博物館”展覽,並以“挑戰”“想象”“維持”“儀式”四個主題去展示人與自然的聯繫。比如下圖這一座雕像,便來自於其擁有者祖父的花園。該擁有者表示,在孩提時代,她常常會去花園與這座雕像玩耍,也使得她漸漸愛上了花園裡的一草一木、愛上了與自然相處。這個項目所涉及的群體非常廣泛,其中更是包括那些幾乎從未踏足惠康典藏博物館的群體,但他們都懷有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並希望可以通過展覽與更多人分享。

(裝飾花園的) 守護精靈像

“現代自然博物館”展覽現場

另外一個案例則發生在博物館之外的機構——監獄。《武器王座》是一位莫三鼻克藝術家的當代藝術作品,由莫三鼻克內戰的槍支製成,為大英博物館所收藏。作為本次囚犯參與項目的重要一部分,《武器王座》被帶入彭頓維爾監獄中,開始為期兩周的展示。同時,在藝術家、博物館策展人的協助下,此次項目還圍繞《武器王座》舉辦了一系列講座與工作坊,通過音樂、繪畫、攝影和影像等方式讓囚犯得以全面了解這件藝術品,並展開了對暴力、權力、和平、和解等主題的討論,去思考社會及個人的改變。儘管在監獄裡發揮創造力並非易事,但囚犯卻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創造力,以及深刻的反思。

武器王座

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提升國際影響力

在介紹了英國等西方博物館如何從內部進行改變之外,Lizzy Moriarty從英國視角出發,進一步介紹西方博物館是如何開展國際交往與對外交流工作。

英國博物館與政府關係的轉變

由於涉及國際交流,Lizzy Moriarty首先介紹了英國博物館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據介紹,英國博物館主要分為私立博物館(政府無法對其進行控制)與公立博物館。其中,公立博物館又可分為國家級博物館與地方博物館。國家級博物館是由英國文化、媒體和體育部直接資助,因此它們與中央政府是直屬關係。地方博物館則由地方政府部門和藝術委員會(資金來源於文化、媒體和體育部)提供資金。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級博物館與政府的關係發展為“一臂之距”,這則意味著政府不直接管理博物館的日常運作,這種關係的轉變在於政府希望減少來自博物館的資金負擔。而資助的減少直接削減了中央政府對博物館的影響力,使得博物館的內部管理與政策制定直接由理事會以及館長負責。同時,隨著政府資助的進一步減少,博物館也變得愈加獨立。館長只需要向理事會(成員無薪資酬勞,一般任期為5-7年)進行工作報告,而這些理事會成員往往來自各行各業,如律師、藝術家、作家、商人和金融家等(如大英博物館等國家級博物館,部分成員由政府任命,其余由理事會或機構自行任命)。理事會作為博物館的谘詢委員會,決定著博物館的原則方向,並在關鍵領域擁有決策權,例如:發展戰略、運營計劃(年度業務計劃)、預算和資本投資、任命理事會成員、收購、合作。

這種博物館與政府關係的轉變,直接對英國博物館參與國際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了尋找更多機會、獲得更多資金,開始密切關注行業的國際動態與發展。

積極尋找國際合作機會

儘管政府對博物館的控制有限,但仍對博物館的日常工作有一定影響。對此,Lizzy Moriarty介紹了與英國博物館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相關政府部門。文化、媒體與體育部門作為英國的文化部門,決定了英國政府對於博物館的資助導向以及國際戰略;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作為英國提供教育機會與促進文化交流的國際機構,獲得來自英國外交部的資助,用於支持英國博物館展覽的國際合作與對外交流;國際貿易部門,則承擔著資助對外文化交流的任務,其中更是包括博物館展覽交流。

除了政府的支持,一些國際活動同樣有助於促進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如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博覽會以及文化年等。對此,Lizzy Moriarty便介紹了倫敦科學博物館是如何利用“英俄文化年”擴大其自身國際影響力。2014年正值“英俄文化年”,倫敦科學博物館便利用這一時機,與俄羅斯積極溝通,向其借出前蘇聯太空任務中所使用的航天器和人工器件,用於籌備2015年開幕的“宇航員:太空時代的誕生”。此次展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加深了彼此的信任,並在隨後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為科學博物館新空間發展了極為重要的長期借展夥伴。

“宇航員:太空時代的誕生”展覽

近些年來,中英兩國在博物館和藝術機構交流方面也展開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舉措。對此,Lizzy Moriarty表示,在2013年和2015年中英互訪期間,她有幸在大英博物館工作,並見證這些重要的歷史時刻。這一期間,在大英博物館帶領下,眾多英國主要文化機構紛紛與中國相關機構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並實現一系列合作項目,如大英圖書館與中國國家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大英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開展人才交流培養計劃;泰特美術館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M+博物館、上海外灘美術館以及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館群舉辦博物館對話沙龍等。

眾多英國主要文化與中國相關機構開展對話

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也促進了新項目的實現,一些較大的機構更是跨國參與新博物館的建設和設計,如阿布扎比扎耶德國家博物館、阿布扎比盧浮宮和阿布扎比古根海姆便是西方機構參與國際博物館建設的成果。其中,英國的多家博物館也紛紛與中國相關機構開展合作,共同打造如深圳設計互聯、浦東美術館等文化藝術平台,推動兩國文化、藝術交流。

深圳蛇口 設計互聯

通過巡展擴大自身影響力

展覽交流作為博物館國際合作中的重要環節,一直為英國博物館所重視。對此,Lizzy Moriarty分享了英國博物館舉辦交流展覽的相關經驗與思考。

·為國際交流而打造的巡展

Lizzy Moriarty介紹,大型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與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一般有專門為國際交流而打造的巡展。當她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時,一般會根據館內的臨時展覽計劃進行國際巡展項目規劃。當一項臨時展覽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閉幕,Lizzy Moriarty所在的團隊就會將它打包,開啟巡展。同時,他們還會通過國際同行的反饋以對主題進行“市場測試”,以便在博物館投入大量時間與資金前確保巡展的可行性。

·確保主題具有足夠的吸引力

由於博物館巡展常常要承擔巨大的成本,包括場地租借費用、運輸費用、安裝費用、行銷費用以及展覽運營費用等,迫使博物館不得不向觀眾收取門票,以維持成本。這便意味著展覽所呈現的主題能夠吸引目標觀眾付費參觀。對於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愛好者,恐龍主題便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對於文化遺址類博物館的閱聽人,埃及學無疑有著巨大的號召力;對於熱衷參觀藝術類博物館的觀眾,他們對印象派往往有著強烈的興趣;當然,提到中國,當之無愧的便是故宮珍寶與兵馬俑,後者於2008年在大英博物館展出時吸引了80萬觀眾,2018年在利物浦展出時的觀眾數量也高達61萬。除此之外,有些博物館甚至以電影IP(如哈利波特、泰坦尼克等)為主題開發巡展,並獲得不錯的反響。

利物浦世界博物館“中國第一位帝王和兵馬俑大展”

對於這些極具轟動性的主題展覽,Lizzy Moriarty認為博物館應持有謹慎的態度去進行開發。博物館不是遊樂園,不能為了吸引更多觀眾,而大肆利用熱門IP“博眼球”、“賺流量”,導致博物館原有觀眾群體流失。但這也不意味著博物館要墨守成規,忽視大量潛在觀眾的需求,將博物館陷於難以經營的困境。那麽,如何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如何讓不同需求的觀眾在走進博物館後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屬?

對此,Lizzy Moriarty表示,為了解觀眾的訴求,西方博物館已經進行了大量的觀眾調查工作,並基於觀眾調查進行展覽的規劃,以確保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使得展覽可以面向更多人、吸引更多人。因此,面對中國博物館想要吸引更多公眾的訴求,她建議,博物館應主動與公眾開啟更多對話、開展更多觀眾研究,明確自身目標觀眾,了解觀眾的需求,從而吸引他們走進來。

·一站式方案

為了確保巡展的可操作性與便利性,英國在巡展設計上往往採用一站式方案,包括展牆、展櫃、互動設施、語音導覽、燈光甚至是地板都是巡展的一部分,並通過模塊化設計確保展覽可以適應任何空間。這類巡展往往會有商業機構的參與,特別是在美國,他們有時會協助沒有相關經驗或者沒有專業團隊的博物館去開發巡展。

“儘管博物館為了方便巡展設計了一站式方案,但由於觀眾的不同,對展覽進行本土化同樣重要”,Lizzy Moriarty說道。因此,在她所參與的國際巡展中,她常常鼓勵策展團隊進行一些本土化的改變,或增加一些本土展品,類似大英百物展的第101件展品。對於中國博物館在引進展中參與度有限的問題,Lizzy Moriarty表示,中英兩國博物館的合作正處於起步階段,英國博物館正在學習如何與中國博物館展開對話、工作,會存在一定的磨合時間,但隨著二者的合作越發頻繁,她相信很多改變也會隨之發生。

·爭取外部資金支持

由於資金有限,英國博物館在舉辦巡展時一般會選擇爭取外部資金以提供支持。例如,倫敦科學博物館曾以抗生素濫用為主題,舉辦了“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介紹了倫敦當地居民的抗生素濫用問題。在英國惠康基金會的資助下,這一展覽得以走進中國、印度等國家,並以這些國家為背景重新編寫案例、設計展覽說明,為當地觀眾量身定做打造了全新展覽。Lizzy Moriarty表示,此次巡展的成功舉辦離不開惠康基金會的支持,因此,如何吸引外部資源、如何利用其辦好展覽也是博物館所需要考慮的問題。

倫敦科學博物館 “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

廣東科學中心 “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

相較於西方博物館普遍接受商業公司的讚助,中國博物館對這一模式還處在探索階段。對此,Lizzy Moriarty表示,博物館在選擇合作企業時,應考慮該企業的行為與價值觀是否與博物館相契合。博物館有責任對潛在及目前的合作夥伴進行調查,以了解其道德標準,從而確保公眾對博物館的信任不被辜負,以及機構利益不受損害。同時,博物館還應該在開始合作時,對自己所付出的品牌效應與從企業所獲得支持進行衡量,以確保博物館的利益不受損害

·前期溝通時間準備充足

在政府對文化事業具有較強影響的國家,由於國家級博物館往往需要承辦政府之間文化交流展覽,無法隨時安排臨時展覽,與其進行展覽交流往往需要提前3-4年進行對接與準備。這就意味著博物館需要準備充足的時間去進行對接與談判,以促進交流展覽的最終落成。“當你想要和美國的一家博物館商定2022年的展覽計劃,那麽你現在就要和他們進行展覽排期的溝通。”Lizzy Moriarty說道。

美國迪美博物館和美國史密森學院旗下的國立佛利爾與賽克勒亞洲藝術博物館攜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三方合辦的“鳳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藝術與生活”在美舉辦,前後準備了四年時間

最後,Lizzy Moriarty表示,除了展覽交流之外,人才的交流培養,對於中英兩國博物館開展進一步合作同樣重要。通過開展學術論壇、培訓課程等活動,為中英人才交流和對接搭建平台,促進中英兩國博物館的溝通與理解,從而實現博物館展覽“請進來,走出去”。

整理自Lizzy Moriarty的演講及採訪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蓓蓓

編輯:大偵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