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一男無憾乎?

牛電科技創始人李一男。來源:被訪者供圖

在主導者和創始人李一男突然缺位的時間裡,一家明星創業公司如何走出深淵、實現IPO,向死而生?作為昔日的傳奇人物,李一男又將何去何從?

文| 《中國企業家》實習記者 郭佳瑩

編輯| 馬吉英

李一男創辦的公司上市了,但他不是主角,也沒有出現在敲鍾現場。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9日9點30分,牛電科技在納斯達克上市,當天開盤價為9美元,收盤價為8.5美元,市值約6.5億美元。作為創始人,李一男並沒有站在舞台中央,只是在小牛團隊合影中出現。這位擁有牛電科技43.8%股份的最大股東在招股書中承諾,將不作為牛電科技董事會或管理團隊的成員,或以任何方式參與公司業務。

替代李一男以主角身份出現在現場的,是牛電科技CEO李彥。在演講時提起小牛一路走來的歷程,他幾次哽咽說不出話。

作為牛電科技的創始人,曾經的明星人物李一男在三年多以前為公司賦予光環後卻突然離開,李彥臨危受命成為CEO,帶領團隊繼續努力。

坎坷的成長史不僅讓團隊動容,也改變了投資人對這個團隊的感知。“作為投資人,我在中國見了很多不一樣的創業團隊,在小牛這個案子裡看到一個真正有哥兒們情懷的公司。”GGV管理合夥人李巨集瑋說。GGV是牛電科技A輪領投方,也是牛電科技第一大機構股東。

明勢資本是牛電科技天使輪領投方,在之後的每一輪都追加投資,是公司第二大機構股東。“這個公司經歷了很多打擊,最後是靠著團隊力量把這個事情做起來的,跟平常聽到的那些天才領袖高歌猛進做成一家公司的故事不一樣。”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明明說。在牛電科技IPO的前幾天,有人給黃明明發簡訊說:“小牛這個團隊太牛了。歷史上沒有哪家公司的老大出事了,公司把自己乾上市了。”10月19日小牛IPO當天,黃明明發布了一封公開信,名為《永遠不要低估一支團隊的力量》。

在主導者和創始人李一男突然缺位的時間裡,一家明星創業公司如何走出深淵實現IPO?作為昔日的傳奇人物,李一男又將何去何從?

小牛團隊合影,李一男居中。來源:被訪者供圖

突然缺席的創始人

2015年6月1日,北京798藝術區D-Park,牛電科技舉辦了一場“力由心生”的發布會,正式發布小牛智能兩輪電動車N1新品。為了那次發布會,李一男排練了很久,他在發布會上說,“這是最後一次創業,希望與年輕人一起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那場發布會,李一男覺得效果並不完美,但台下的投資人卻興奮不已。黃明明回憶說,當天就有好幾家投資機構找到他,有的甚至願意以下輪10億美金的估值追投牛電科技1億美金。

甫一出聲的牛電科技憑借“李一男最後一次創業”的光環,成為當天微博和網絡的熱詞,百度指數高達8449,氣勢力壓雅迪、愛瑪等傳統電動車品牌。

48小時後,情勢陡轉。6月3日,就在45歲生日的前一天,剛下飛機的李一男,在深圳寶安機場停機坪出口走廊裡被警方帶走。

黃明明是第一個知道李一男出事的投資人,他第一時間聯繫到李一男的家人了解情況。彼時的牛電科技已經備受矚目,完成眾籌,很多用戶也交了定金等待產品發貨。事發後,如何向公眾交代?能否準時向用戶交貨?

牛電科技是黃明明一手攢的項目,是他介紹李一男給創始人胡依林,成立了牛電科技。真格基金徐小平、創新工場李開複、GGV李巨集瑋等投資人也是他引薦的,外圍投資者還有紅杉、IDG。又該怎麽對其他投資人和股東交代?

當天,黃明明召集了一個緊急會議,組建了“小牛電動工作小組”,共同商討對策,這個小組幾乎每天都要開一次1~2小時的電話會議。以至於有朋友問黃明明,“聽說你跳槽到小牛當董事長了?”

但有些情節,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2015年7月,李一男被正式批捕,罪名是涉嫌股票內幕交易。失去李一男的牛電科技如同失去一塊金字招牌。一些小股東開始動搖,此前信誓旦旦要出資的投資人也不再出面,已經確定的投資款也有些許沒有打進來。

“我們完全可以quit(退出),然後把錢回流給投資人,事實上也有機構是這麽做的。”李巨集瑋說,當時產品還沒開始生產,錢還在账上。但GGV沒有這麽做。在她看來,“雖然有一位合夥人不在,但團隊還是可以往前走的。”

GGV管理合夥人李巨集瑋。攝影:王攀

GGV的信心來源於他們的市場調研。

2014年底,李巨集瑋在黃明明的引薦下認識了李一男以及小牛團隊。對於李巨集瑋以及大部分國內投資人來說,他們平時出行以私家車為主,對兩輪電動車市場並不熟悉。GGV用三四個月的時間,做了投資歷史上盡調問卷最多的一次調研,覆蓋面“大概得有4000~5000位用戶”。

這次調研不僅局限於線上互聯網人群,李巨集瑋和團隊跑到三、四線城市去了解當地居民的需求和痛點,也試圖了解有多少消費者願意為小牛偏高的價位買單。

調研發現,兩輪車在中國是一個高度分散的市場,龍頭企業僅有2%~3%的市場佔有率,最多不到5%。但兩輪電動車在二三四線城市卻是非常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李巨集瑋看來,年輕用戶並非價格敏感型人群,是小牛的核心潛在用戶群。

主要投資人的力挺讓小牛在股東層面穩住局面,但產品交付環節的關還是得公司自己闖。N1上線京東眾籌後,很快就破了國內產品類眾籌紀錄,“這種大型的交通工具,用戶連看都沒看到就把錢打進來,怎麽把這個車很好地交付給用戶,這個實際上是最大的一個壓力。”黃明明說。

由於小牛電動車既有中控電子系統,又帶有GPS導航芯片,後者有5%的可能會和中控芯片相互干擾,導致中控失靈,非常危險。

最終小牛的第一批產品交付延期了兩次,第一次延期時因為很多用戶都是粉絲,對創新的寬容度比較高。當第二次延期發生時,各種壓力就開始來了。

“當第一輛發貨的車運了幾十台小牛從常州工廠出廠的時候,供應鏈副總裁何衛華立馬從常州發來照片,所有人熱淚盈眶。”黃明明說。

接棒者

2015年小牛的某次董事會上,大家說公司亟需招一個COO,把大數據和前後端串起來。在黃明明和IDG資本合夥人李驍軍的介紹下,李巨集瑋和李彥約在上海南京路的星巴克見了一面,聊了2個多小時。李巨集瑋提起李彥最多的評價就是,他很酷。“其實一男出事之後他可以不來的,但他說‘既然同意了,我就來’。”

李彥告訴記者,除了與黃明明、李驍軍的人情因素在,小牛所做的事情確實是吸引他的。

兩輪電動車領域發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但整個行業多年來變化並不大,甚至是停滯不前。

在李彥看來,當技術革命開始解決用戶痛點時,行業一定會出現洗牌。他拿手機行業作了類比,2007年iPhone誕生,手機也開始從功能機邁向智能機時代,“Apple正好是抓住了這個節點殺進來,才改變了整個行業”。

李彥認為,一個改變和顛覆兩輪出行的機會來了,這個吸引力對他來說是巨大的。“我覺得小牛能夠成為洗牌後的行業長官者,至少是有機會。”李彥說。

2015年底,黃明明、李驍軍在與李巨集瑋等投資人討論後,對李彥全權負責小牛運營一事一致認可。他們通過律師給獄中的李一男寫了信,跟他溝通這件事。這封信不光是投資人的意見,也綜合了工作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大家一起簽名。

據黃明明透露,李一男非常爽快地同意了。“男哥智商高,很多事只要說一兩句,他馬上就能明白了。”

2016年1月,李彥加入牛電科技,正式任首席運營官。李彥的管理才能與創始人胡依林的設計天賦相結合,這被黃明明視為公司走出至暗時刻的第一步。

新的調整也同時展開。

牛電科技最初想學習小米模式,主要依靠線上管道賣電動車,但這個模式所帶來的諸多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2015年底開始,小牛團隊發現線上產品銷量開始逐漸走向瓶頸。黃明明與小牛團隊為此做了很多研究,在和小米、華為的人聊過之後,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線上銷售最多只能佔到總銷售量的20%。小牛團隊開始反思,小牛是交通工具,如果純粹通過線上銷售,用戶無法看到、摸到甚至試騎,那就只有前期那批科技粉絲、產品忠粉才會買,無法擴展到真正廣袤的二三四線城市的更多用戶。

另一方面,小牛N1發貨後,因為各種品質、售後不完善等問題招致買家吐槽和不滿。一位小牛用戶告訴《中國企業家》,“當時買了三四輛小牛,都是騎一陣子就拋錨或者電池壞了,售後點也特別不完善。”

李彥坦陳,小牛起初的線下服務是交由簽約的第三方合作夥伴完成,“用戶其實很不爽,而且第三方店面的服務品質是不可控的”。在滿分5分的服務評分裡,小牛隻獲得了3.8分。

為找到適合小牛的線下打法,李彥找到OPPO、小米、海爾、美的、蘋果的零售部門負責人,逐一拜訪請教,比如小米之家為什麽一開始隻做直營後來也做加盟店?為什麽OPPO集中於省經銷商管理,並給他們的權力特別大?李彥說,“跟他們聊完之後,我才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參考對方再反思自己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什麽。”

在李彥看來,手機行業有品牌,而小牛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兩輪電動車門市都是低端,且沒有零售管理的先例情況下,打造出一個類似蘋果的品牌和零售體系”。這是他的終極目標。

2016年6月,牛電科技正式成立線下管道部,當年年底開設了20家授權體驗店,分布在萬達、銀泰、大悅城等各大商圈附近。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小牛的國內銷量開始攀升,這讓團隊覺得“心裡比較定了”。

截至2018年6月30日,小牛在全國共有205個城市合夥人,571家專營店,服務評分接近4.8分,較以往有明顯提升。

與國內銷量增長伴生的另一個選擇是,要不要進入海外市場。當時團隊內部對此有不同意見,擔心資源分散。而且對於大多數公司來說,歐洲市場往往有更高的門檻和風險。黃明明記得華為的高管跟他分享過,華為國際化能成功的最核心原因,是大多數中國公司出海是試一試,可能派出去的是二三線的人員,受挫後得出來一個結論,海外市場不可為。而華為厲害之處在於,一定要攻下海外市場,從各大區抽調最精銳的大區主管,而且下了軍令狀,打不下來那塊市場你就別回來,就被廢掉。

於是,2016年初開始,李彥和創始人胡依林開始搭海外團隊,從最開始3個人到現在20多個人,其中一半是外國人。兩人曾經在兩個月裡跑了十幾個歐洲國家,去跟每個國家的代理商談。

牛電科技在歐洲市場的布局複製了國內的打法,隻不過從“城市合夥人”更新為“國家合夥人”。每個國家隻授權一個經銷商,當地國家的品牌宣傳以及售後也都由經銷商完成。

等到2017年上半年,歐洲市場的銷量逐漸爬升,牛電科技的至暗時刻才被視為告一段落。

江湖遠與近

2017年12月2日,李一男出獄,黃明明第一時間飛去深圳看了他。

黃明明此前在腦海中想了無數種和李一男重逢的場景,但真見了面,兩人只是象徵性地抱了抱。很快,李一男就像從前一樣,開始和黃明明討論起近兩年市場上出現的新產品和新模式。在離開小牛的兩年半裡,李一男依然通過上網來了解市場消息,對小牛的改變也十分了解。

看到他滔滔不絕的模樣,黃明明很快放心了,“我一直擔心他會受到打擊或者心態有變化,但他還是以前的一男,心氣還在,將來做投資或者再次創業都沒問題。”

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明明。攝影:史小兵

那次見面之後,黃明明也預感到,李一男不會再回到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了。之後在牛電科技的一次董事會上,李一男明確提出需要休息一段時間。“其實一男心裡明白,這兩年半他都不在公司,同時他也願意放棄投票權。”李巨集瑋說。

同月,李彥正式出任牛電科技首席執行官。在黃明明看來,李一男是“天才型的選手,他能快速地一眼看到事情的本質甚至是未來幾年的發展,同時他是一個比較粗線條的人,一個大男孩”。但光靠天才型選手沒法做成一個公司,一個公司還需要有組織地像軍隊一樣往前去執行。而李彥在很多時候扮演了這樣的角色,“他不光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管理者、鎮靜劑,他能夠把大家聚合在一起往前推進,把這個事情真的執行出來”。

李一男離開牛電科技的消息再次傳開。這時,眾多投資人卻對李一男一一伸出了橄欖枝,希望他加入自己的團隊。牛電科技的投資方梅花創投也是其中之一,吳世春表示,起初是他邀請李一男來的,因為李一男的閱歷以及對市場的判斷能力,都是梅花創投現階段所需要的。

2018年3月,媒體傳出李一男加盟梅花創投並擔任合夥人職務的消息,負責旗下成長基金投資業務,此後投資了好車無憂、優點科技等項目。

李一男雖然離開,但牛電科技招股書顯示,歸屬李一男的Glory Achievement Fund Limited持有牛電科技43.8%的股份,為公司最大股東。李巨集瑋解釋,“小牛的融資歷史隻到了B輪,這也意味著股東們都沒被稀釋。小牛成立的時候,期權就已經列出來給團隊了,一男的股份從第一天就是這樣,我們的投資額度到今天也幾乎都一樣。”

錯過牛電科技兩年半的關鍵發展期,李一男今年已經48歲。前半生是“天才少年”,但他給自己定義的“最後一次創業”卻呈現了一種非典型的結果。未來,李一男又將何去何從?

吳世春告訴《中國企業家》,“男哥(李一男)對小牛現在的發展非常滿意。對於離開這件事,他沒有遺憾。”

吳世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李一男不太會進公司,去了就是做職業經理人,“對男哥來說已經沒什麽意義了”。李一男未來的定位是做投資人,他近幾年雖然沒有單獨成立基金的想法,但未來還是有可能的。

從財務收益來看,牛電科技並不是李一男收獲最大的項目,但他搭建的團隊卻經受住了考驗,實現了自己離開前規劃的商業藍圖。或許對李一男來說,這是他更大的收獲。黃明明說,“一男非常感謝這個團隊,他一直這麽講。”

。END

值班編輯:楊倩 審校:武昭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