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牛上市,李一男的救贖

撰文/?王蒙

編輯/? 張碩

美國時間10月19日9:30,成立四年的牛電科技登陸美國納斯達克,股票代碼“NIU”。開盤價格報9美元/ADS,是此前設定的發行價區間最低位置,共發行700萬ADS,募集資金6300萬美元,低於招股書曾披露的“發行830萬份ADS,最多募集1.19億美元”。

牛電科技CEO李彥按下了上市按鈕。

創始人李一男,站在人群後,笑得異常燦爛。曾一手把牛電科技推向台前,甚至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打造了它的高光時刻,這位曾經的天才少年、“華為叛將”,如今卻只能以幕後者見證自己視為最後一次創業的公司上市。三年前因A股內幕交易入獄,他的名字已從高管名單中消失。

李一男缺席的這三年,“小牛”是如何奔跑到了納斯達克?

上市現場的李一男

01

造車從來都不是單打獨鬥能夠完成的,不管是四個輪子的還是兩個輪子的。

2014年,喜歡騎摩托車的安徽青年胡依林經過一年多的搗騰,完成了一份智能電動車商業計劃書。這一年胡依林花了大量時間在北上廣深穿梭,為自己的創業項目找投資。除了發動周圍的親朋好友找投資人,他還在微博給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留言尋求幫助。

胡依林

此時,身處北京的投資人李一男觀察智能電動車賽道已經一年有余,卻苦於找不到一個“接地氣”的項目。

2014年A股IPO重啟,國內的投資熱情重新被激發。一直以來國內的風投和私募機構主要依靠項目上市獲取高投資回報,IPO重啟後,創投機構進入投資“狂熱期”。這一年,恰好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智能電動車給足了創業者們關於未來出行方式的想象太空。與車有關的一切,開始受到諸多投資人的關注。李斌、何小鵬、賈躍亭都在這一年進入汽車領域,他們被稱為“特斯拉的中國門徒”。

癡迷摩托車的胡依林倒沒有做門徒的打算,他的想法很簡單,市場上能夠買到的電動自行車都太醜了,如果能做一台達到摩托車品質水準、好看的電力機車不是很好?

李想看過胡依林的商業計劃書後覺得很有意思,轉給了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明明。黃明明是汽車之家的天使投資人,關注智能造車領域已久。2014年7月28日,在北京鳥巢附近的一家咖啡廳,黃明明將李一男和胡依林拉到了一張桌子前。

多年後,胡依林在自傳文章中寫道:李一男聽完整個商業計劃後,一針見血地指出,“你們格局不夠,方向太窄”,隨後他談了自己對項目的想法和規劃——團隊一定要放在北京,產品要做到極致。

李一男不僅提出了項目可實施的方案,拉來投資,還要親自下場操盤。

胡依林的商業計劃書團隊介紹頁面從一開始就空缺著四個職位:CEO,銷售行銷、供應鏈、售後服務。初中畢業,自學成為設計師的胡依林,儘管其履歷中已經收獲了微軟、Frog Design這樣世界級頂尖企業,但對於主導一家公司,他自稱並無此能力。

2015年4月7日,李一男在個人實名認證微博發文,願將一切過往歸零,創業路上再次出發。

李一男微博截圖

作為牛電科技的天使輪領投方、第二大機構股東,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明明說,“沒有一男,就沒有現在的小牛”,“正是一男對鋰電出行前景的篤定才有了後來僅僅2周時間他就做出親自下場和胡依林(Token)搭檔創業的決定,接著就雷厲風行地在最初一個月內快速組建了小牛的基石創始人團隊。是他在還沒有產品原型的時候就敢拍板把產品定位於國際高端;是他在項目資金缺乏時,一次次的自己注資追加……”。

不管是創業還是給人打工,李一男都有著光鮮的履歷。15歲考入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碩士畢業後即加入華為,27歲就成為華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他提出的“放棄CDMA,聚焦GSM”的戰略讓華為遠遠將中興甩在身後。有報導稱,在華為內部,任正非甚至在某些場合直呼其為“乾兒子”。

2000年,李一男出人意料地離職華為北上創業。他的技術才能在這次創業中得到了體現,其創辦的“港灣網絡”後來因為動了華為的蛋糕,迅速招致任正非的反擊而上市夢碎。2006年華為以17億元收購港灣終結了李一男的第一次創業。作為收購的條件之一,李一男重回華為上班。

兩年後,李一男再度離開華為,2008年10月加盟百度擔任CTO,李彥巨集對他評價頗高:“全世界能做百度CTO的人不超過三人,李一男就是其中一位。”

即便這樣的評價也沒能留住李一男,2010年元旦剛過他就向李彥巨集遞交了辭呈。此後又輾轉在中國移動旗下12580無限訊奇CEO、金沙江創投合夥人的位置上,直到2014年創辦“小牛”。

創辦北京牛電科技有限公司並擔任 CEO,李一男說這是他最後一次創業。2015年6月1日,李一男騎著一輛小牛N1電動車出現在牛電科技首場發布會上。這款售價3999元~4999元的電動自行車在京東眾籌上線短短半個月就眾籌到近8000萬元。35歲的李一男曾在發布會現場感慨地說:“30歲想創業,我中間犯了許多錯誤,也摔過很多跟頭……只要有足夠的任性與執著,即便是到了我這樣的年紀,依然有無限的可能。”

一出生就風光無限,但這夢幻般的開始在短短兩天后就進入了黑暗。2015年6月3日,李一男在深圳機場被警方帶走,原因是涉嫌“華中控股”的內幕交易。

這樣的“無限可能”李一男一定沒有想到,牛電科技的高光時刻就這樣戛然而止。

聽聞李一男“出事”,原本敲定好的投資機構有一家要退出。牛電科技最早天使投資人、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拉來了新的投資方鳳凰祥瑞,勸說他們,“如果不是出了這事,你可能進都進不來,這是一個機會”。

不過,業內對這個剛剛一歲多的“新生兒”充滿疑問:沒有了李一男,牛電科技還能活下去嗎?

02

對於早期投資而言,團隊和行業是投資人考量的關鍵。吳世春形容牛電科技的五位聯合創始人用了這樣的形容詞——各有所長,配合默契。

與小米成立之初的豪華創始團隊類似,牛電科技除了CEO李一男聲名在外,其他五位聯合創始人皆出身名企。

擔任總裁的胡依林,此前曾是Frog Design、微軟知名設計師;系統研發副總裁劉成棟,來自萬向電動汽車;Joseph Nelson是首席產品設計師,來自Wild Design;市場副總裁張一博來自小米科技;供應鏈副總裁何衛華則來自聚光科技。

CEO+明星產品團隊的設計因為李一男的入獄分崩離析。2016年3月15日,李一男因為涉嫌內幕交易在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受審的消息被確認。外界認為,這將給牛電科技帶來致命打擊。似乎為了給傳聞以回應,不到十天,牛電科技宣布完成鳳凰祥瑞領投的3000萬美元A+輪融資。

新的資金進入對於牛電科技提振信心太重要了。一位離職牛電科技員工向AI財經社透露,李一男出事後公司內部都很惶恐,市場部原先制定的所有對外宣傳計劃全部暫停,當時就覺得這家公司肯定要完了。

也是在這個時候,曾被李一男邀請多次加盟的李彥臨危受命。他曾供職於KKR私募股權基金,任運營副總裁,負責KKR投資的多個企業的運營管理工作。2016年4月,李彥入職牛電科技擔任COO。

李一男幫助牛電科技打開了聲名,李彥和五位聯合創始人所要解決的是務虛層面的戰略問題和務實層面的50萬輛銷量問題。2016年9月,李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最害怕的是沒有正向現金流的時候資金鏈斷裂,但只要銷量能達到50萬輛,牛電就能賺錢。”

創辦牛電科技之前,胡依林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騎著摩托車穿梭在上海和杭州之間。國道串連起一個又一個縣城,他在那段時間裡見到過太多山寨的電動車。小牛電動N1上市後不到半年,它也成為“被山寨”的一員。

2016年3月的天津電動車展上,取名“牛牛”、“牛丁”的電動車品牌出現,山寨廠商不僅在名字上大做文章,外觀上更是大膽抄襲。小牛標誌性的圓嘴燈出現在多家電動車廠商的新品上,逼得小牛不得不在自家官方自媒體上高調回擊。

“山寨”更多只是鬧心,行業競爭者的出現才是影響50萬輛銷售目標的關鍵。2016年3月,愛瑪推出智能電動車,更新防盜和自動報警功能。同年9月,雅迪推出雅迪Z3殺入智能電動車市場。成立僅僅兩年的牛電科技,與“老炮兒”們狹路相逢。

03

把牛電科技帶上台前的李一男,在牛電科技上市之時卻無奈隱身於幕後。

李一男

去年12月李一男出獄,此時牛電科技正在籌備上市事宜。受限於“刑滿釋放未滿5年無法擔任企業高管”的規定,李一男已經不適合在牛電科技任職,他辭去CEO職務轉由COO李彥接任。

牛電科技9月25日提交的招股書顯示,高管及主要股東持股情況未見李一男的名字,但在機構股東中,第一大股東為一家信託控制的實體公司Glory Achievement Fund Limited,該信託的受益人為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達43.8%。也就是說,李一男名下實體公司為牛電科技第一大股東。

據AI財經社了解,除了參與牛電科技的早期投資外,梅花創投的成長基金和專項基金還參與了牛電科技上市前的最後一輪融資。從牛電科技辭職後,李一男在今年3月加盟梅花創投負責旗下成長基金投資業務。

牛電科技上市似乎並未趕上一個好時候,原本計劃在IPO中最多募集1.5億美元,但在10月10日更新的招股書中,最高募集資金從1.5億美元縮水到1.19億美元。

募集資金的減少或許是基於市場環境變化而做出的應對。AI財經社梳理發現,近期赴美上市的企業已出現募集資金下調的情況,其中趣頭條募集資金從3億美元下調至1.66億美元,蔚來汽車則從最高募集18億美元下調至15.18億美元。

“市場的大勢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自身做出一些應對調整。”吳世春稱,“上市對於牛電科技而言,無論是品牌形象還是關注度都會有一個大的躍升。”

但在外界看來,連年虧損以及管道下沉需要大量資金,是驅使牛電科技上市的直接原因。2016年牛電科技淨虧2.3億元,2017年淨虧1.85億元,招股書披露,今年上半年淨虧損3.15億元,超去年全年,因為上半年產生了1.689億元的股權激勵費用。

成立之初,牛電科技一度被視為“小米模式”的模仿者——以互聯網形式做推廣,打造粉絲經濟。招股書顯示,小牛APP注冊用戶已經超過45.7萬人,在中國50多個城市建立了粉絲俱樂部。據一位早期用戶介紹,小牛電動N1前期銷售走的就是“饑餓行銷”的路線,有內部碼的人才可能預訂購買。“就跟小米的F碼一個意思。”

與其他電動車廠商相比,不設線下管道僅依賴線上購買,在銷量方面很難獲得突破。2016年A+輪3000萬美元融資完成後,李彥就表示,將斥資8000萬元完善售前、售中、售後服務體系,計劃在線下布局體驗店同時完善線下維修保養體系。目前國內已經擁有600多家小牛電動體驗店。

從招股書披露數據來看,牛電科技行銷費用處於上升態勢且遠遠大於研發費用。2018年前6個月,銷售與行銷費用為7022.9萬元,去年同期為3585.2萬元;研發費用為5605.4萬元,去年同期為2116.6萬元。

對於牛電科技而言,無論是行銷還是研發都尚未用錢燒出行業壁壘,這仍然是一項需要持續不斷投入資金的事業。

04

儘管宣稱要重新定義兩輪出行,但牛電科技目前並未展現出其顛覆性的一面。

與同為上市公司的雅迪和新日相比,牛電科技在銷量方面遠遠落後。據中國輕工業資訊網今年3月披露的數據,2017年全國電動自行車銷量3200萬輛,銷量超過50萬輛的企業多達17家,銷量前三名的雅迪、新日和台鈴分別售出420萬輛、310萬輛和180萬輛。

小牛電動2016年賣出8.49萬輛,2017年賣出18.95萬輛,今年上半年賣出12.50萬輛,三年合計不超過40萬輛。對於牛電科技而言,擴大產能、提升銷量才是當務之急。

就在提交上市招股書的當天,小牛電動智慧出行全球研發與製造基地落地江蘇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公開資料顯示,該製造基地佔地約170畝,分兩期投資建設,投入使用後將形成年產70萬輛電動車的生產能力。

量產問題可以逐步克服,但來自政策方面的調整則會直接帶來行業洗牌。

今年5月,國家標準委發布了《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強製性國家標準》,最高車速由20km/h調整為25km/h,整車品質(含電池)由40kg調整為55kg,電機功率由240W調整為400W。新標準過渡期為11個月。

按照這一標準,牛電科技推出的N、M系列均因整車品質大於55kg而不合規。過去三年,N和M系列的銷量佔牛電科技總銷量超8成,賣得最好的仍然是第一代產品小牛電動N1。

今年6月牛電科技推出的小牛電動N-GT,在SPORT運動模式下,最高時速可達70km/h。這同樣不符合新標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N-GT在官網介紹頁面有特別標注,“有關駕駛該車型上路需持有摩托車行車執照”。事實上,這也是其他無法通過新標準電動車廠商的選擇,如果電動車車型無法達標,就按照摩托車登記上牌照。但隨著廣州、深圳、北京等地相繼限制摩托車上路,電動自行車的未來並不樂觀。

為應對新標準的實施,牛電科技還表示,將在新標準生效之前對M和U系列進行必要的重新設計,對於N系列則計劃對其進行重新設計。

牛電科技發展早期,李一男曾表示,希望將電動汽車業中的特斯拉作為產品發展定位的標杆。面對著傳統廠商的競爭、提高產能的壓力,“小牛”想要做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特斯拉”尚有太長的路要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