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深網丨小牛電動IPO 天才少年李一男已淡出

騰訊《深網》作者 王潘

小牛電動昨日向美國SEC提交招股說明書,計劃在IPO中募集最多1.5億美元,小牛電動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為“NIU”。

招股書顯示,牛電科技2016年營收3.55億元,2017年營收增至7.69億元(大約1.1627億美元),2018年上半年營收5.57億元。目前,牛電科技仍處於虧損中,2016年淨虧損2.33億元,2017年淨虧損1.85億元,今年上半年淨虧損3.15億元。

招股書披露,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持有的Glory Achievement Fund Limited為小牛電動第一大股東,持有59,014,235股普通股,佔總股本的43.8%。投資方GGV紀源資本持股為11.2%,董事長兼CEO李彥持股為4.9%,聯合創始人胡依林持股為8.9%。

李一男的履歷堪稱傳奇:27歲當上華為副總裁,之後又擔任了百度首席技術官、中移動12580 CEO、金沙江創投合夥人。

小牛電動的運營主體牛電科技由“天才少年”李一男、設計師胡依林等人所創辦,最初由李一男任CEO。該公司於2015年6月1日發布首款電動車產品小牛電動N1,隨後登陸京東眾籌,創下7200萬元的眾籌紀錄。

不過,李一男曾因涉嫌內幕交易於2015年6月被帶走,最終獲刑兩年半,於去年底才回歸,並在回歸不久後從牛電科技離職。

最後一次創業

2015年夏天,李一男曾公開表示,自己過去經歷了很多失敗,但無論成敗,這次將是他自己做的最後一家企業。

在談及選擇電動車領域創業的初衷,技術出生的李一男也聊起了情懷。他說,5公里以內的汽車出行佔到城市汽車出行近60%的比例。沒有汙染的自行車、電動兩輪車出行理應得到更多的提倡和路線權利的尊重。

他自己和團隊根據行業數據為基礎計算得出,如果電動車替代70%公交、20%摩托、10%的汽車,那麽將共減少4200萬噸碳排放。每棵成年大樹一年能吸收6千克碳排放,相當於70億顆大樹。環保,可謂是首要考慮。

從市場角度來看,電動自行車日益普及,甚至是部分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除了短距離出行,李一男的另一個出發點,在於“酷車”。

他舉了印度手機的例子:十幾年前,摩托羅拉如日中天,其CEO卻在印度市場的判斷上出了錯,認為印度人只需要能打電話發簡訊的手機,沒有其他需求了,為此摩托羅拉在印度推出了17美元的單一功能手機。然而兩三年過去了,在印度市場真正火爆的卻是諾基亞和具有各種功能的中國山寨機。“不能因為沒有錢,而否定別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4年初,李一男感覺到一個巨大機會已經來臨,便開始四處尋找創業合夥人。

與此同時,遠在1000多公里以外的上海,一位初中畢業後在外打拚多年的胡依林在四處尋找投資人的過程中屢屢碰壁,投資人普遍認為胡依林的項目很棒,但當商業計劃書展示到團隊頁的時候,所有投資人都嚇了一跳,認為該項目要能成至少還缺少一位最最關鍵的人物——CEO。

巧合的是,一南一北兩個人幾乎都在同一時間瞄準了同一個創業方向——智能電動車。

有一天,胡依林見到了汽車之家的創始人李想,李想將胡依林的商業計劃書轉給了自己當年的天使投資人黃明明。

在黃明明的引薦下,李一男和胡依林相識並成為彼此的創業搭檔,共同創辦了牛電科技。依靠李一男的知名度,牛電科技很快拿到紅杉資本、IDG資本和紀源資本共同投出的5000萬美元投資。

李一男已不再參與公司管理

2016年4月6日,牛電科技宣布,任命李彥為牛電科技COO。公開資料顯示,李彥此前於2009年至2015年供職於KKR私募股權基金,任運營副總裁,負責KKR投資的多個企業的運營管理工作。

2015年2月,李一男找時任KKR運營副總裁的李彥聊創業,因為二人相識七年已十分了解,李一男想借此挖李彥到牛電科技工作。

技術研發出身,多年從事投資的李彥也在盤算著是否要去。在他看來,首先,自己一定要去一個千億市場的大行業,過去幾年間,中國電動車年均銷量超過3000萬輛,按每輛電動車售價3000元計算,這就是個千億級別的市場。此外,這還要是一個還沒有被互聯網技術顛覆過的行業,電動車行業也符合。

在此之前,雷軍曾帶領小米通過互聯網模式創造了手機行業的神話,引發華為等諸多老牌廠家的聯合絞殺,整個手機行業一篇血雨腥風,瞬間由藍海變成紅海。

李彥曾說,即使以投資人的角度去看,早期投資主要看團隊和行業,這兩項上牛電科技看起來也都不弱。幾個月後,他便接受了李一男的邀請。

2016年夏天,李彥曾向騰訊《深網》介紹稱,牛電科技的日常運營工作並沒有隨著李一男自2015年6月起的缺席而發生改變,由於公司創立以來的戰略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的只是戰術上的打法,所以會由合夥人聯合商議並給出最終決策,即“民主集中製”。至於特別重大的決策,比如說“A+輪融資”,李一男會採用合理合適的方式參與其中。

2017年12月,李一男正式回歸。今年3月,吳世春向騰訊《深網》證實,李一男從牛電科技離職,加盟小牛的投資方梅花創投出任合夥人。與此同時,騰訊《深網》還從牛電科技資深員工處了解到,李彥已經接任牛電科技董事長兼CEO一職。

今年8月,談及李一男是否還會參與公司日常管理,李彥告訴騰訊《深網》,李一男僅僅是公司股東,不再擔任任何職務,也不參與公司管理。

學習小米又跳出小米

“我們並不只是一個做電動車的公司,但僅從電動車行業看,這裡面也一定會產生類似小米一樣的公司,做系統和平台級的整合創新,通過互聯網工具優化和改造傳統產業鏈條。”李一男賭的是,牛電科技就將是“出行行業的變化驅動者”。

牛電科技的創始團隊中,李一男擁有在多年華為工作背景,另一名已離開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張一博則出自小米,因此團隊也曾參考了華為和小米過去的成敗得失,希望從中學習到經驗。

最初,牛電科技想學習小米的性價比模式,主要依靠電商管道賣電動車,但是當小米遇到問題時,牛電科技剛剛起步,尚未發布第一台車,於是也很快調整了策略,線上線下同時布局。此外,電動車定位也先做高端,而不是走性價比路線。

2015年初,李一男在公司內部開了一個很長的會,決定要調整產品路線,盡可能先從高端產品入手,採用寶馬一樣設計精致的燈具和特斯拉一樣的鋰電池,先拿下高端用戶,再順勢做低端,而非相反。最終,牛電科技推出的小牛電動車N1售價3999元,遠遠高出原計劃定下的2000元價格。

眾所周知,小米此前依靠純線上模式取得了飛速增長,但由於線下實力相對薄弱,當線上增長放緩時,整個公司就變得比較被動,到了2016年不得不全方位補課。相比較而言,華為則在線上和線下方面做得相對更加平衡。

牛電科技管理團隊認為,小牛電動不能隻做純線上,線下管道也布局;不能隻做國內,海外市場也發力。今年6月,李彥在發布會上對外宣布,小牛電動全球已進駐20多個國家,海外鋪設了650+銷售網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