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腦鳴耳鳴的治療,你還想走多少彎路?


門診裡遇到最多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四處看了那麼久都沒有效果?」,「為什麼我吃中藥吃了三個多月有點恢復,但是一斷葯就複發了?」。腦鳴耳鳴真的那麼難以治癒嗎?事實並不是的,下面就一起看看你走了多少冤枉路吧。

耳鳴腦鳴為非其器官性病變,西醫檢查一切正常但是聲音還在。很多患者無法長期忍受這種聲音變得抑鬱、焦慮、神經衰弱、頭疼、記憶力減退等,實際上腦鳴耳鳴還會增加患腦血管病的幾率。

前幾年剛不久,西醫才承認有了耳鳴的存在。之前對耳鳴腦鳴的情況統稱為腦鳴,採用營養神經的方式來治療。常用的谷維素、維生素等,是根本起不到治療效果的。

很多患者又該問了,「我在當地也看了很多中醫,都沒效果。你們為什麼能治?」;為什麼?經驗。經驗問題包括所有,經驗包含腦鳴耳鳴辯證病因,又表現在藥方的纂寫與開據。劑量也是重中之重。

中醫學認為,腦鳴的發生多因腎虛、心脾兩虛致腦髓失養,或因火鬱、痰蒙、氣滯、瘀阻致清竅被擾所致,其中腎虛腦髓空虛為主因。腎藏精,主骨生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腦為髓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說明腦鳴與腎虛密切相關。頭為諸陽之首,位高氣清。腦之清竅易為病邪所蒙。人有七情六慾、憂思煩惱、精神緊張等,均可傷及氣血,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或氣虛血瘀,腦髓失養則腦鳴。

1. 上了年紀功能性衰退而引起腦鳴的

2. 先天稟賦不足而引起腦鳴的

3. 外傷造成耳鳴的

4. 藥物損傷造成耳鳴的

5. 生活不規律等原因造成身體虧虛從而引起腦鳴的

6. 精神壓力過大,情志不舒展造成腦鳴的

再者,以腦鳴舉例。中醫來講,虛症常見的辯證有:腎精虧虛,陰虛陽亢,心脾兩虛等;實證常見的辯證有風寒外襲,風熱上擾,痰濕上蒙,瘀血阻竅等。虛實夾雜,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中醫中藥。你的用藥沒有效果

經驗兩個字,包含太多。

首先是藥方的開具是關鍵,藥方的開具一定要根據性別、年齡、體重、身高、生活地域、環境、病情等來確定。比如同樣是氣虛,有的偏熱,有的偏寒,有的兼血虛,藥量、藥味就會不一樣。藥材搭配是否合理;是否相衝;藥材的品質;藥材是否潮濕等等..每一個細節都是影響整體療效的關鍵。

很多患者會有一個疑問,真的有這麼嚴格嗎?

事實上,這些都是歷代醫家「不傳之秘」,無形中限制了經方療效,後世醫家為確保經方療效,使用古方均需考慮劑量折算問題

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傷寒論》,被視為中醫治療急危重症和疑難病的典範,載有113個方劑,被後世尊為「經方」。《傷寒論》藥味數分布於1至14味間,平均每方4.2味葯,最多不超過14味,2~8味葯的處方佔了90%。與經方明顯不同的是,現在臨床單味藥劑量減少,藥味增多,現代中醫湯劑處方的平均單劑藥味數是經方的3倍以上。2007年9月~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隨機抽取9個科室100首湯劑處方統計,平均單劑藥味數為18.28味,藥味分布於16~22味。而文獻報導現代中醫湯劑處方平均單劑藥味數為15.55味。

究其原因,這與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經方劑量有關,問題就出在藥量換算上。因為度量衡的變化,計量部門很難換算準確,藥方劑量出現銳減。現代人認為,經方劑量一兩等於現代重量3克。由於效果不好,醫生就增加相同功效的藥味。

「用藥如用兵」,中藥劑量這幾兩幾錢的差異是最有講究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余瀛鰲研究員說,從中醫文獻看,明代以前的方劑用量基本和仲景原方相同,而明清以後的劑量,就基本同於現在。仲景經方一兩到底重多少,一直是個「歷史謎團」,從古至今有幾十種紛繁複雜的考證結果。經方劑量後世究竟折算多少,從3克到16克,多種意見始終沒有統一。而通行的教材,則採取「古之一兩即現之一錢」,三兩摺合9克的做法,為了方便,臨床開方常用10克。

有關專家指出,劑量是歷代醫家「不傳之秘」,無形中限制了經方療效,後世醫家為確保經方療效,使用古方均需考慮劑量折算問題。因此,中醫界對仲景用藥本源劑量的研究從未間斷。

一位28歲的東北女青年,患了重度胃癱,吃啥吐啥,只能靠打點滴靜脈補充營養,體重從最初的120斤降到了84斤,瘦得像個骷髏。從縣裡到省裡一直到北京,看了4年病,沒一個醫生能治好。

當她帶著5個大塑膠袋被家人背進醫院時,主任給她開出附子理中湯。而她的丈夫看著方子失望地搖搖頭,不止一家醫院的中醫開過這個方了,患者按此方已經吃過好多次葯,結果都一樣,照樣還是吐。主任看出了他們的顧慮,讓他們先吃半個療程試試。當服到第九天時,奇蹟出現了,妻子的吐止住了。患者滿腹疑惑地給主任打電話詢問,同樣的方子別人開為啥不見效?答案就是主任處方用的附子劑量是60克,而其他醫生用量一般不超過10克。

主任認為,現行中藥的常用劑量首先是保障用藥的安全性。但受傳統思想影響及條件所限,大多數中藥及其處方的量效關係未經過嚴謹的試驗研究與大樣本的驗證,多以個人經驗、個案經過歸納、整理、分析而收載於文獻中,對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有一定局限性。

療效是中醫能否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而製約療效的恰恰是中醫不傳之秘——藥量。主任認為,提高療效,弄清楚中藥的劑量與療效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重劑起沉痾,方能挽狂瀾於頃刻、扶臨危於既倒,也只有量大、葯簡,才最能阻斷病勢傳變,挽救危亡。如果劑量過小,對急危重症,則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本文由(微信::tjcs120)原創,請勿轉載抄襲,如有腦鳴耳鳴問題請及時取得溝通,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