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藥典中的這味「毒藥」,正是許多中醫處方的必備之中藥!

半夏藥用歷史悠久,首載於《神農本草經》,活用於《傷寒雜病論》,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常用中藥。

《神農本草經》載其「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現代研究證實,半夏具有鎮咳、祛痰、鎮吐、抗心律失常、抗腫瘤、抗早孕等藥理作用。

半夏,臨證方藥量效求真

配伍

半夏巧配伍

筆者常用半夏配伍治療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失眠、嘔吐、面部痤瘡等病證,臨床效佳半夏為有毒之品,但炮製後,毒已大減。

筆者在臨床大劑量用半夏的指征有二:

一是胃不和臥不安之失眠;

二是舌苔厚腐膩之痰濁。

附子配半夏,《中國藥典》將其列為禁忌,源於《神農本草經》十八反之烏頭反半夏。但臨床見附子、半夏同用,由來已久,最早見於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此方乃仲景治療寒邪內阻,陰寒濕濁上犯,出現腹中雷鳴疼痛,胸脅逆滿嘔吐之證而設。筆者用附子半夏同用治療嘔吐,療效明顯,未見不良反應。辨證要點為畏寒怕冷,嘔吐痰涎,即存在「寒」「痰」的病理因素。

用量

半夏用量探討

《中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半夏的用量為3~9g,但臨床實踐過程中發現以該用量治療疾病時某些疾病難以取效。

觀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廣泛應用半夏,且隨證施量精當。如射幹麻黃湯中用半夏8枚,甘遂半夏湯中用12枚,小柴胡湯中用半夏半升,大半夏湯中用二升。根據現代考據測量,半夏一枚約為0.8g,一升約為120g,可見半夏在經方中的劑量閾有6~240g之廣,其中用量半升(約60g)的處方最多,佔全部43首中的26首。當然,還需考慮患者病勢,隨證施量,當病情緩解時,亦應中病即止、中病即減,或改用丸散膏丹善後調理,不可一味強調大劑量。

吳鞠通論半夏為「一兩降逆,二兩安眠」。改變半夏的劑量,臨床適應證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即量變致新。

筆者經驗談

筆者通過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半夏的量效關係、方葯應用及減毒策略,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極大提高臨床療效。

筆者認為,半夏6~15g和胃,15~30g止嘔,30~60g安眠;對於痰濁深重,或者急危重症更應較大劑量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傷寒論》原書中,半夏治療嘔吐具有顯著的量效關係,隨著嘔吐程度的不斷加深,仲景使用半夏的量也呈線性增加:二合半治發熱微惡寒、微嘔;半升治往來寒熱、喜嘔、嘔不止;一升者治嘔家;二升治胃反嘔吐。

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半夏消痰化濁的辨治要點,即苔越厚腐膩,用量越大。同時,為了確保用藥安全,在使用半夏時會讓患者自備生薑3~5片,出鍋前10~15分鐘放入,以和胃減毒,同時效力不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