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派先驅任薰:54歲失明,留下斑斕似錦的世界

每天讀幅經典(2)

任薰 靈芝長壽圖 細部

    一隻老龜在地上肆意爬行,海藻一樣的綠毛以背脊中心為圓點四面發散,這讓他像是頂著一盆綠植。如果細看他那從容的步態和自信的眼神,便覺得他也像一位帶頭盔的拿破侖麾下的將軍,渾身被一種驕傲的感覺所包圍。他的視線被另一隻躺在地上的小龜所吸引,那小龜四肢亂顫,將頭埋向一邊,似要用扭捏的四肢來遮擋綠毛老龜炯炯的、帶著絲挑逗的目光,在這場確認眼神的過程中,它顯得羞怯而醜萌。

    這幅清代中晚期的《靈芝長壽圖》,用靈芝和烏龜來寓意吉祥的祝福。在那個時代,這樣類似的構圖、意境以及審美趣味的畫作,並不罕見,甚至顯得陳腐,缺乏新意。在傳統主流的美學語境中,很多人認為這類趣味因為太接地氣而顯得不那麽高級。在此前數百年來,中國畫壇中形成的主流審美觀點,都是由孤芳自賞的文人們所統治,他們不會這麽去迎合市民的口味,也不會為了市場的需求,而不斷炮製、彼此模仿這樣的作品,因為在生計上他們自有朝廷的俸祿,而在創作更追求一種遠離現實的精神世界。但如果仔細看看畫作者任薰創作的這兩隻龜,你的看法也許就沒有必要局限於某些固定的美術評論中。能將這兩隻龜畫的如此生動傳神,便足以代表了作者長期積累的繪畫功底,以及對刻畫對象的仔細觀察。

任薰 靈芝長壽圖

任薰 荷塘鴛鴦圖

    相比四王、四僧、八怪等等清朝的畫家們來說,晚期的“海上四任”,相對名氣沒有那麽大,在當代拍賣市場上,他們作品的價格也一直不高。但這並不代表,就可以認定他們的作品缺少藝術價值。

    “海上四任”的代表人物任薰(1835年-1893年),字阜長,又字舜琴,浙江蕭山人。他是另一位畫家任熊的弟弟,他們父親早亡,任薰從小跟隨任熊學。他們倆有一位共同學生任頤,同治三年(1864年)任薰曾帶著任頤同至寧波賣畫,與浙東名士萬個亭、陳朵峰、謝廉始等有過交往。同治五年,任薰與海上眾多名家廣有郊遊,與其胞兄任熊的生前摯友,早期海上名家范湖居士周閑合作,曾為吳昌碩畫像,周閑填浣溪沙詞一首。

    同治七年(1868年)任薰到蘇州,寓居吳門(古時蘇州的稱謂,在明朝吳門畫派便是最為興盛的畫派之一)近二十年。在此期間,有記載稱任薰參與設計過蘇州怡園。在怡園初建前,他被推薦作設計圖。任薰問亦往來於上海、杭州、蕭山等地。

    在任熊去世後,任薰負責撫養教育其子任預,他對待任預的教學頗為嚴格,必須每天要完成規定的畫稿,否則就不給飯吃。最終,任預最後也成為一代名家,與父、叔和任頤並稱“海上四任”。“上海四任”們的這些創作和交流活動為清末明初的“海派”出現,奠定了基礎。

(下圖請橫屏欣賞)

花鳥圖 

(以上為:任薰《花鳥圖》長卷紙本設色 縱27.2厘米橫486.4厘米 蘇州博物館藏)

    尤其是任薰,可以稱做是任頤、任預的老師,在繪畫領域是一位全能高手。他不僅擅長花鳥,其人物畫更具特色。任薰的人物畫,與文人畫不同,而是為滿足市場需求,為了謀生所繪。他繪製的大量神仙、佛像、帝王、仕女、文士影像,這些畫中的人物都帶有很強的世俗性,但並不流於程式,而是更加貼近生活現實,充滿了詼諧與趣味。比如他描繪現實生活場景的《江沽流民圖》冊,就畫了一群無家可歸的乞食者,作者對這些人傾注無限同情,反映了社會的真實現狀。

    任薰40歲以後的作品,博采眾長,從華喦、八大山人、陳淳、惲壽平等前輩學習。在人物畫方面,任薰在技法貢獻了一定的創新。他的人物線條,採用自創的鐵線雙勾法,由釘頭鼠尾描演化而來,細勁而有彈性,並具一定裝飾性。尤其晚年人物衣褶,運筆如同書法中行草,似有行雲流水之感。在把握人物特點的基礎上,往往別出心匠,充分運用誇張的方式,將人物性格、神態表現得傳神。

    任薰的花鳥畫構圖新穎別致,色彩斑斕斑斕似錦。上文欣賞的這幅花鳥長卷就將數十種花卉集於一卷之中,以巧妙的布局將不同時節的花卉、禽鳥有機協調在一起。採用了多種技法,以點染勾擦、渲染等手法畫出羽毛之豐美,體態之健秀。整體作品在結構上比較嚴謹,很重視疏密虛實的主從關係,平淡中能出奇,寧靜中能生動。

合錦圖 縱25.8厘米橫26.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他擅長使用重彩著色,這些花鳥畫最使人驚歎的是那豔麗的顏色,這些顏色濃淡結合,也從豔麗中透出幾份古樸。    

    作為“海上畫派”的奠基人,命運並未善待這位畫家,約光緒十四年(1888年),任薰雙目失明返回故裡,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七月卒於蕭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