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熊孩子把250萬的畫撕成兩半,藝術熏陶還是先學會敬畏

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

如何不被當成熊孩子?

任伯年-花鳥圖扇頁藏於故宮博物院

上周六,在香港佳士春拍“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上,一名未成年的孩子撕毀了1393號拍品——任伯年花鳥四屏的第一幅《澹黃楊柳帶棲鴉》。

被損壞的《澹黃楊柳帶棲鴉》

任伯年是清朝末期的著名畫家,與吳昌碩、蒲華、虛谷並稱“海派四傑”,對近現代的美術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11年,任伯年的《華祝三多圖》拍出了一億六千萬元的天價。

雖然花鳥四屏的價格不至於如此高昂,佳士得官方估價為150-250萬港幣,但藝術品從來不該用多少萬來衡量價值。

任伯年-花鳥四屏(非損壞展品)

當然,如果“熊孩子”只是在超市撕破了一張印刷成本0.2元的廣告頁,也不會引得媒體爭相報導。

目前佳士得已將任伯年花鳥四屏撤拍並送去修複,修複費用約為幾萬元。作品有保險,熊孩子的父母支付修複費用後佳士得將不會追究責任。藝術評論人奚耀藝表示,修複好以後如果看不出痕跡,一般不太會影響這幅畫以後的拍賣價格。

不追究責任,熊孩子能否吸取教訓?熊孩子的家長又是否能加強對孩子的教育?但也許對這些人來說,哪怕被追責,也不影響他日後繼續“作惡”。

01

嚴峻的現狀

未成年人破壞藝術品,這不是首例。

就在今年三月,上海複星藝術中心在外灘舉辦了一場名為“草間彌生:愛的一切終將永恆”的展覽,一顆草間彌生標誌性的南瓜立在廣場中央。

大概是南瓜的造型過於可愛,很多孩子試圖和南瓜親密接觸,雖然他們在第一時間會被保安製止,但卻很難阻擋一些不停哭鬧的孩子和指責保安不通情達理的家長。

無可奈何之下,它成為了一顆被警戒線圍起來的南瓜。

原本可以近距離接觸的南瓜被圍了起來

去年五月,同樣在香港舉辦的《尼斯派:從波普藝術到偶發藝術》展覽上,一件波普藝術家伊夫?克萊因的克萊因藍展品被一名孩子破壞,好在這不是克萊因的真跡,而是主辦方根據其風格製作的概念作品。

(插播:伊夫?克萊因的作品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參展)

伊夫?克萊因

破壞現場

2015年,在台灣地區發生了一件慘案,一名12歲的男童在看展時跌倒,將價值超過1000萬的保羅·波爾波拉的真跡《花》捅出了一個拳頭大小的洞。

《花》

被損壞的《花》

如果說這兩個孩子尚是無心之失——2016年,在上海玻璃博物館,兩名男童闖進護欄內,故意將一件名為《天使在等待》的玻璃翅膀展品扯爛,此時他們倆的母親卻冷漠地站在一旁拍照。

現場監控錄像

02

親近藝術的前提是尊重藝術

熊孩子們令人發指,但更需要被責備的,是助長他們氣焰的家長。

經濟騰飛隨之而來的消費升級,讓藝術越來越受到關注,藝術展覽層出不窮。藝術品的價格與日俱增,比方說上文提到的《華祝三多圖》在1997年時僅以240萬成交,到2005年則拍到了2860萬元,六年後達到1.6億。

任伯年《華祝三多圖》

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精神上也不能落後。抱著讓孩子親近藝術、培養藝術細胞的目的,很多家長都喜歡帶著孩子去看展。

然而這些孩子中,不少根本沒有對“藝術”的認識,更有甚者缺乏基本的自控能力。父母沒有給予引導,反而任他們在藝術場館嬉笑打鬧,越過護欄觸碰、破壞藝術品,連對藝術基本的尊重都沒有做到,談何熏陶?

盧浮宮每年都會接待大量看展、在展品前寫生的孩子,相似的環境,他們卻可以保持行為規範。他們在這一方面的藝術教育和思想教育值得我們借鑒。

為了讓觀眾更加貼近藝術、有更好的觀展體驗,現在很多展覽都效仿海外的博物館,采取半開放和全開放的方式,希望能讓觀眾肉眼觀察到藝術品的細節。

有了這麽多前車之鑒,展覽主辦方在保障一般觀眾觀賞權益的前提下,最好行動起來,針對不同的藝術品進行更加科學的安保措施,對低齡兒童設置入館門檻,提醒家長照看小孩,還可以給孩子戴上可回收的感應手環,當手環過分接近展品時,會響起警報。

那些把自家孩子的”調皮搗蛋”當作是“聰明伶俐”的家長,真的需要消停了。

在去實地接受“熏陶”之前,請先建立對“藝術品”起碼的尊重吧。

尊重藝術品,從你我做起。

文 / siri110

部分新聞來源:文匯報、澎湃新聞。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