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有想過最早那位翻譯的外語是誰教的嗎?

語言交流有障礙?不要緊,肢體語言幫你!最早的翻譯估計就是用這樣的方法積少成多,一點點學會了外文的單詞語法。當詞匯累積到一定程度,也就能夠開始正常的交流了。於是,翻譯就出現了。

歷史上第一位學習外語的人無可考究,但是有資料顯示,在漢朝時我們中國人就有外語課了。漢武帝時,朝廷設立主管少數民族與外國事務的部門——大鴻臚,其下設有屬官有譯官令(九譯令)及丞,專責翻譯。《漢書·食貨志》:“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五方之書即相當於今之外語書。

時至唐朝,最有名的的外語學者莫過於玄奘。公元五世紀時,印度笈多王朝的鳩摩羅笈多王護持佛法不遺余力,為了佛法的傳承在一處叫那爛陀的地方創建了一所佛教大學:那爛陀寺,玄奘到達印度後就在那爛陀寺(也就是“雷音寺”的原型)修行數年,專門學習宗教、梵文,以及各類語言。學霸這種生物,唐代就有了啊。

印度那爛陀寺遺址

再到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外語和翻譯的重要性更為明顯。明朝通事馬歡,精通阿拉伯語、波斯語,其作《瀛涯勝覽》成為介紹亞非航路國家的重要資料。這部《瀛涯勝覽》中最為人熟知的片段,大概就是這段關於神獸“麒麟”的描述了:

“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後兩足約高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蹄有三跲(jiá),匾口。食粟、豆、面餅。”

永樂皇帝朱棣得知麒麟的消息後,十分歡喜翹首以待,當使者真正牽著那隻所謂的麒麟進了京城,官員和百姓爭相圍觀感慨。名作《瑞應麒麟圖》就是在這的契機下繪製的。

明代《瑞應麒麟圖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是了,所謂的麒麟就是指長頸鹿,“麒麟”以“鹿”為偏旁,古人在造這個詞的時候,已經明白地告訴了我們,麒麟由鹿演化而來,但它又不是鹿,比鹿更為高大。

長頸鹿:說的就是我呐!

清末民初的時期,中華大地上也出了很多優秀的翻譯大家,他們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中國翻譯第一人”嚴複就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他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與西方哲學思想融為一體,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試圖喚醒愚昧的國人推翻封建舊製,當時很多維新人士將此書作為必讀書刊,引起了很大的社會轟動。

嚴複

翻譯家是知識的傳播者,他讓世界各國的文化精髓相互交融,如果將知識比作一座通往成功的橋梁,那麽翻譯家們無疑就是這條橋梁的修築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