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拆高牆拆不了心牆”

《紅樓夢》第九十回寫道: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系鈴人。心病最難治,這是世界性難題。

在北京等發達城市,建案配建保障房小區正處在“拆得了高牆,拆不了心防”的尷尬境地。有媒體稱,7月23日清晨5點,執法人員拆除了位於北京華潤昆侖域項目的分區管理通勤門。門的兩側,分別是銷售均價9.5萬元的昆侖域和2.1萬元的兩限房亞林溪苑。

三天后的7月26日晚上,建案業主和兩限房業主先是互罵,接著發生了肢體衝突,昆侖域一位女性業主進了醫院。

這種衝突並非首次,雙方的邏輯也很簡單。在建案業主看來,2萬元的限價房與10萬元的建案共享小區,這本來就已經是建案替國家補貼了限價房,如果二者還要共享相同的小區權益,同權不同價怎麽能體現市場經濟公平正義,這又如何保障建案的升值空間?

而從保障房業主的立場看,要求走自己小區的大門和路有錯嗎?

抽離雙方業主的“高端”立場,其實,建案配建保障房是一項人類混居試驗,動機崇高,用心良苦。

但在現實面前,這種崇高使命的理想設計,確確實實遇到了難點,不獨發生在中國,這是一道世界難題。在美國,1992年國會就通過了一項“希望6號計劃”,希望推行種族多樣混合社區,據報導說17年間聯邦政府累計撥款67億美元,政府方面還頒布了金融和稅收照顧政策。十幾年後,政府對最早期8個混居社區回訪發現:29%的家庭搬出混居社區,18%的家庭完全離開了補貼性住房。管理混亂、不同的生活習慣,最終無法讓雙方和諧地共處一個社區。

政策意圖消除貧富差距帶來的心理障礙;政府關注和推動平等,人們不分彼此,和諧相處生活;這當然是好事。問題是,人們之間以經濟條件劃分的階層,至今仍然是政策極難消除的一堵心牆。人皆生而平等對於很多人,在抽象的思想意識上,他們都不會去反對。但在涉及賦予階層、身份和升值的房地產實體領地,反對的人則是大多數。這種現象經濟學上有一個對應的名稱——隔離模型。通俗形容,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就目前國內發達城市推行建案配建保障房的混同模式看,其實從土地出讓源頭,就設計了這一模式,從國際經驗和城市層面平心而論,這個路子並沒有錯。現在的問題其實就是,兩邊業主對立的根本矛盾,已經超出了房地產開發的本身範疇,一堵牆所承載的實際意義其實是“富”與“貧”的身份認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減小和解決貧富差距這個世界性現象,政府急需把整體的公共服務提高。而具體到城市的居住生態,即使小區不混,區域也一定要混,如果人群涇渭分明地以經濟元素進行分居,城市會走向嚴重的階層分化,那會是一個更大的不確定的矛盾。

在混居問題以外,人們也越來越多關注關係到自己居住權益的小區治理問題。目前全國的小區數量龐大,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廣大的基層社會熔爐,但問題是,這個基層社會的服務與治理,長期由單一的商業化物業公司模式“統治”,外加上延伸到社區的政府基層治理上存在模糊、無力、不作為的現象時有發生,即使沒有建案配建保障房那樣的混居矛盾和衝突,也會滋生其他各種各樣的物業公司與業主之間的矛盾。治理的步伐已經跟不上矛盾的速度。這是一個不容漠視的“解鈴”新工作。

(此文刊於中國房地產報8月12日01版 責任編輯 何可信 鄧雨楠)

流程編輯:曹冉京

審讀:戴士潮

中國房地產報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