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梁寧談羅振宇跨年演講主題:非共識與“小趨勢”

編者按:兩個月前,中國商業演化觀察者梁寧,以跨年演講策劃人的身份,跟羅胖長聊了四個小時。在這篇文章裡,梁寧談及了她如何理解今年跨年演講主題“小趨勢”的獨特價值。寒冬是周期的界線,也是新一輪增長的發端,在這個界線上,個體如何生存如何增長。羅胖提出了“小趨勢”,因為這是個體有所作為的起點;梁寧提出了“非共識”,創新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共識,利用非共識裡的小趨勢,可能會成為個體和企業下一次躍遷的發端。

(以下為正文)

兩個月前和羅振宇一場長長長聊,交換的資訊量有點大,撞得腦仁生疼。隔了60天,覺得還是很多東西有意思,忍不住寫出來。

1

這場聊天裡,羅胖的高頻詞 “小趨勢”、我的高頻詞“非共識”。

“非共識”這個詞,是這半年來我自己經常琢磨,也經常拿來與人交流的一個詞。因為創新本質就是做“非共識”的事。已經是大眾共識的事物,那沒什麽創新可言啊。

然而人們口口聲聲說“創新”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心理準備去接納“非共識”。

創新的壓力,很大程度是“非共識”的壓力。因為你做的,不是共識。所以大多數人不能相信你。於是大家會很自然地等著看創新者的笑話,等他失敗,以驗證當下的共識是對的,共識是安全的,再次確認自己當前的路線是正確的。

創新的路線,就是非共識的路線,就是在懷疑與爭議中前行的路。

羅輯思維這家公司從2013年到2016年,不斷引發炸裂般的江湖征討,其實就是因為他們不斷挑戰當下媒體/知識界的共識。

“斯文掃地啊~知識分子怎麽能賣月餅?”

“文章都是免費的,怎麽能收費?”

知識服務、音頻課程、把經典名著拆解為半小時左右的音頻解讀版本、跨年演講、得到大學……幾乎每一步都在非共識的壓力與爭議裡。

所以,為什麽有的企業4年不變,10年不變?因為大多企業家說擁抱創新,其實只能是葉公好龍而已。

2

因為一個企業打造執行力,首先是打造企業共識。共識度越高,執行摩擦越少。執行力越強的組織,管理共識的能力越強,整個組織對非共識的壓製與排異就越本能、越徹底。

所以,為什麽聯想和京東很難創新?因為這兩個企業的執行力太強了,可以推論為組織管理共識的能力太強了!

此外,我們日日浸染其中的中國文化的本身就是對“非共識”有極高警惕的。

不管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還是“要乖”“聽話才是好學生”的幼兒教育。一切都是把“守既定規矩”、“不要打破傳統”、“不要挑戰共識”內化為我們生存的本能。

今天人人都在談創新,使 “創新”這個概念詞成為一個遙遠的共識。這個詞被一遍一遍地說起,聽上去很好,很正確。

但是,一旦在切實的生活/工作中,讓人們面對非共識的具體選擇,或者挑戰,讓他們投入自己的資源,下注給一件非共識的具體事情,大多人會本能的畏懼、猶豫或者厭惡。

大眾不會擁抱創新,如同葉公不愛真龍。

3

所以《創新者的窘境》那本書裡,克里斯坦森專門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大企業應該用獨立的小機構,來做創新的事情——讓小機構去利用小機遇。

讓這些小機構,生存在組織的邊緣,利用大企業看不上的小機遇,也許弱弱地活著,也許弱弱地死了,也許會成為這個企業下一次躍遷的發端。

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組織邊緣的相對獨立小機構,去容納非共識,去嘗試,去實驗,這個企業就沒有未來。

就好像羅輯思維這家公司,每年都會做的無數新實驗,有些成了,成為了之後的主體業務。有些折了,羅脫二人一笑,繼續實驗。

我問羅振宇,為什麽你做的事,頻繁冒犯當下的共識,總是引發炸裂般的批評與討伐,而你們卻能如此堅信、不懷疑、不恐懼?

羅胖的回答非常有趣,也值得借鑒。

他說,不論遇到什麽樣的輿論反應,如果兩件事他確認,他就絕不恐懼。

第一,他知道自己在母體裡。

第二,他感受到,自己踩到了“小趨勢”。

4

羅胖看到人類的文明像千層糕一樣,一代又一代迭加的。一代人的創新成為下一代人的基礎設施。比如倉頡造字是在當時是創新,然後成為之後幾千年中國人溝通的基礎設施。

所以羅胖的心法,就是不看當下這一層,努力往下走,回到本源去,回到文明母體,回到本來面目。

羅胖說:

“以前我們總是說,我看的比你高一層,現在我倒是希望看的比你低一層。

就是放開當下的常識,回到一個最深層的常識。回到原來的文明的最深的結構上,回到文明初始的母體中。

比如知識服務,很多人覺得知識等於資訊,互聯網時代,資訊免費天經地義。

這是當下這一層我們的看法。

但你往下看,不用多看,看兩千年,孔子開學校的時候,是要收臘肉的。孔子需要學生用實際的付出所代表的誠意。”

但如果只是有收束脩的孔子做心理依靠,去對抗當下共識,這肯定是不夠的。

真正支撐羅振宇信心的,讓他敢於堅持,敢於加大投注的,是他感受到了“小趨勢”。

5

大趨勢,比如移動互聯網,夠大夠廣普,整個人類社會都需要。但對於非常小的個體,它的小環境比大趨勢對它的影響還要直接。

比如一盆放在屋子裡的花,主人對它的關注和投入,比窗外的四季(大趨勢)影響要大的多。

小個體更要關注自己小環境發生的變化,同時要區別,什麽是現象,什麽是本質,什麽是趨勢。

羅胖自己說:

“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們有一個心法,一件事先試一個最小的,然後你一旦發現,這事怎麽一推出來,就有人覺得好,就有人過來想合作,就有人想幫你,那就趕緊乾,它符合那個好事要翻一番的網絡複利效應。

這個複利,暫時他放不到你的報表裡來,因為他不是商業意義上的合作者,但已經是社會意義上的合作者和符號意義上的合作者。

這是勢能的變化。

所以這個階段,就是你踩到了小趨勢的這個階段,媒體或者競爭夥伴從業務現狀和財務數據都看不到你的變化,但是我們自己知道,變化發生了。”

所以,當羅振宇做一系列“非共識”的事情,不斷冒犯共識,捅輿論的馬蜂窩,並且從市場取得商業回報並沒有那麽清晰的時候,他的團隊還有定力堅持下去,是因為大家看到了自己影響力的放大,社會勢能的躍遷,他們知道自己踩到了不為公眾所知的小趨勢。

6

又到了一年一度,羅胖將要跨年演講的時刻。

2018年怎麽講,坦言說,我真替羅胖捏把汗。這一年,實在太不好講了。事情太多,直到現在不到2周就結束的時候,上帝還在為這一年加戲。

不過對於他要談的主題“小趨勢”,我倒是相信他有獨特體感。

從2012年優酷影片節目《羅輯思維》,變成2018年的知識服務應用得到App,羅振宇當然是借助了 “移動互聯網”“知識付費”兩個大趨勢,但是這中間的一年年,一次次的蛻變演化,絕對不是靠著這兩個大詞就可以指引或者支撐。

在這一次次選擇裡,讓羅振宇團隊眼睛一亮,確認“就是它!”的,是 “成型之後、爆發之前、意料之中、視野之外”的“小趨勢”

他們內心的篤定感,在這一個一個小趨勢裡,不是引導他們走向遙遠的未知,而是不斷回到母體,抵近這個世界本來面目。

所以也很期待,這個7年來,以認知為交付,以信用為資產的人,如何在這無比紛繁複雜2018年的年末,用什麽樣的內容和認知,帶大家一起跨入2019年。

期待羅胖會談談,他踩到過的“小趨勢”,他怎麽確認,這是一個現象,還是一個趨勢。

期待羅胖會談談,他還看到了哪些小趨勢,也許可以幫到寒冬裡,正在找方向的人。

大自然的規律,寒冬是周期的界線,也是新一輪增長的發端。

大多草撐不過冬天,這是大自然吐故納新的機制。

但如果蓖麻有腳,它會選擇去南方。作為不耐寒植物,零度是它的大限。因此,蓖麻在北方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而到了南方就成為多年生植物。

草都可以改變命運,人怎麽可以被困在思維的冬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