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捂」到底怎麼捂?當心捂出病來!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句家喻戶曉的養生民諺。的確春氣象候變化無常,尤其是晝夜溫差懸殊,此時,人的衣著若不合時宜,很容易罹患各種疾病。

所以,古今養生十分強調「春捂」。但是,如果捂不好,分分鐘會惹來毛病。

「春捂」把握分寸

當冬季向春季轉換時,人體防衛體系處於「冬眠」初醒之際。

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 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可以減少身上的衣物。

但是減衣還是以氣溫持續 7~14 天沒有變化時為好,就是說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 7 天左右,體弱者或高齡老人得捂 14 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

減得過快有可能凍出病來。「捂」帶有一點熱的意思,也就是說衣服仍應適當多穿一些,但絕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風一吹反易著涼「傷風」。

「春捂」有側重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國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的主張。

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所以,春天還是以遵循「下厚上薄」為好。同時,捂的重點在於背、腹、足底

背部保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概率;腹部保暖是保護胃、脾、腸,預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寒從腳下起」,腳下神經末梢豐富、敏感,保暖才能使身體適應氣候變化。

需要注意的是,頭部不宜捂。寒頭暖足,既是古代中醫學的治病準則,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經常用冷水洗臉或冷毛巾敷頭面幾分鐘,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感冒有預防作用。當然,由於個體差異的不同,保持頭部的「寒」要有度,孩子可以逐步換下棉帽。

「春捂」要了解氣象

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到來時也會驟然增加。

因此,捂要順應天時,在天氣台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增添衣物,未雨綢繆。面對「孩兒臉」似的春天,你得隨氣象變化加減衣服。晝夜溫差大於 8℃就不要忙於減衣。

三類人群更應「春捂」

1.兒童

如果過早地給孩子脫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一旦遇到氣溫下降,孩子就難以適應。

外出遭受冷風刺激,張開的毛孔會馬上收縮閉合,體溫調節失靈,體內熱量散發不出去而造成上火,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患傷風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尤其是嬰幼兒,更要捂一下,但對於喜歡到處活動的孩子,適當減一些衣服,以防玩得大汗淋漓後被風吹,反而會感冒。

2.女性

很多女性朋友剛一立春,就覺得春天來了,迫不及待地換上單衣、單鞋,即使在最怕冷的生理期也不例外。

初春季節,因著涼而患病的女性很多,其禍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而引發婦科,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的患者明顯增多。

3.老年人

老年人體內產熱本領較低,且循環系統已不像年輕人那樣正常,故容易受「倒春寒」的刺激。

因此立春以後,老年人仍要減少出門次數,外出戴上帽子減少頭部血管受到冷空氣的刺激,高血壓病人要注意持續用藥。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