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杜小同:我理解的中國畫一定要“遠”

“從傳統中取其精華,太難。你認可的傳統,別人不一定是認可的。而你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鮮活的,最可靠的,不能騙人。”

▲藝術家杜小同

在這次中國美術館的個展開幕前,杜小同重新剖析了一條水墨方法論。方法論的中心圍繞著他常說的一個詞:感受。之所以從北京“逃離”到煙台,就是想去除中心地帶的“壓迫感”,去追求自由、散漫、野生。當面對大海的時候,海的遼闊蒼茫和無窮變幻,直擊心靈,給他帶來一種快感,還有一種莫名生發出的不安。“因為被觸動了,所以才有感受,才讓我拿起筆去畫。”

▲中國美術館展覽現場

而這種感受的基礎則來源於杜小同獨特的觀察方式:遠觀。不要走近,遠遠的,就看到一個橋、幾個人影、一片海天之間的輪廓,所以杜小同的畫自然帶有一種“朦朧”。他說:“我理解的中國畫一定要‘遠’,現實的東西是要有一定距離感的。在傳統山水亦近亦遠的手法上,從意境本身看,這種距離感會讓‘境’放大。”

▲《崆崆島》 紙本水墨 198×400cm 2016年

▲《天池竹石之一》 紙本水墨 248×122cm 2017年

記得在2016年底的對話上,杜小同談到自己正在一個階段性的轉變上,那時他也剛開始進行“竹·石”系列創作。說是轉變,不如說是積累到一定程度的跨越。經過正統的美院訓練和多年實踐,技術不再是局限,要到了掌控畫面自由的時候。之前要考慮想要的景如何去實現,想到語言形式的問題,但現在就“通”了許多。即使偶爾遇到“畫空”的時候,也不再過多的糾結,靜靜等待有新的感受讓自己拿起畫筆。

▲中國美術館展覽現

雅昌藝術網:這次個展的籌備過程和作品體量是怎樣的?

杜小同:展覽是在中國美術館的4號廳,包含一個主廳和一個附廳。作品分為兩個部分,海·灘和竹·石。在布局安排上,美術館走廊外就是一片竹子,我們在展廳的通道也放置了一些竹子,引導觀眾走到附廳,附廳主要以竹·石為主。再走進大廳,這裡放置的是海·灘題材的作品,因為尺寸比較大,數量並不多。因為對展覽的太空和畫面本身的考量,這次一共挑選了20多件作品展出,是我從2016年到2018年一次整理匯總。

▲《岸三》 紙本水墨 104×138cm 2018年

雅昌藝術網:展覽標題的“廖”,吳洪亮老師把作品解讀成一種空寂和獨立感,其中是否有您的一些個人解讀?

杜小同:吳洪亮這次作為展覽的策展人和學術支持,他再看完我的作品之後,很快給了“寥”這樣一個主題。實際上還是互相的感覺,他提了這個字,我一下子好像被點通了,說到了自己內心的一個狀態和價值判斷。

人自身是很小的,當放在更大的一個境域裡面,使自己能跟天地、周圍人所有的進行溝通,就需要內心的強大,好多東西能丟下,好多東西又能抓的很實,我認為這是一個遊刃有余的狀態,我特別喜歡進入這樣的一種狀態裡。所以他說“寥”,這個寥是“寂寥”,有孤獨感,也是獨立的存在。

▲《故鄉》 紙本水墨 198×400cm 2016年

雅昌藝術網:到煙台之後每天都可以面對海的時候,是什麽觸動了您?

杜小同:1999年到煙台我還是延續畫了很多之前的題材,真正畫海已經到了我研究生畢業,2009年以後才真正有了對海的體會,之前遇到的問題突然在海這個題材上就化解了,所以一直在創作持續到現在。這個題材是比竹·石成熟的,因為我在感悟上更加深刻。

▲《潮汐》 紙本水墨 245×248cm 2018年

海這個意象是綜合的,你沒有辦法去掌控它,它是對本身語言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因為海的元素太少了,有時候就是一個海平面和天際線,人物特別小,沒有太多可以描繪的內容,傳統繪畫裡面也很少有面對海的描繪。它需要在畫面上構建一個巨大的場域,而且是用極簡的元素。你如何去吸收,怎麽把體會表達出來,我一點點在反覆調整,語言也是這樣被提煉出來的。

雅昌藝術網:這些是否和您的觀察方式相關?

杜小同:我理解的中國畫一定要“遠”,現實的東西是要有一定距離感的。在傳統山水亦近亦遠的手法上,從意境本身看,這種距離感會讓“境”放大。所以我始終希望自己能體會到更遠的這種東西。這也是我自己一直觀察世界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很少去寫生,很少拿著速寫本去戶外畫畫,就是留下一個印象,有這樣的一個感受,和你要描繪的對象產生一種關照。

▲《竹》 紙本水墨 47.5×91.5cm 2016年

雅昌藝術網:“竹·石”系列的作品給人帶有一種傳統中國畫精神的敘事,但您一直刻意保持與傳統的距離,所以怎麽來拿捏其中的分寸?

杜小同:竹·石最早在2016年底畫過幾張,主要是2017年。中國畫學院教學裡面有一個基礎課就是畫蘭竹,傳統裡面所謂的對竹子的各種結構用筆已經太完備了,也有很多經典的圖式。但是我長時間沒敢去畫,因為這些東西已經高度的程式化,體會不到那種繪畫本身的快感。

▲《天池竹石之二》 紙本水墨 247.5×123cm 2017年

最開始也是一次偶然的結合,最早是因為畫一些海邊的石頭。這些石頭是在傳統繪畫裡的文人審美中沒有的,不同於太湖石這些賞石有典型特徵,海灘的石頭就是一塊滾石、一塊頑石,非常野的東西。突然有一天我換了一個角度,想起古畫中的“竹石”搭配,我也盡可能回避傳統所要求的一切關於竹子的畫法,保留本來竹子的感覺和姿態。

所以我覺得那個竹子真有畫出來的那種感覺,就是一堆亂石頭裡面怎麽長出來幾株竹子,或者是散落出來一些竹葉,冒出生命來。在畫的過程當中你要背離以往的學習經驗,但是我又不希望我的畫面是完全逃離中國的文化土壤,希望它還在東方美學的範圍內。

▲《天池竹石之三》 紙本水墨 248.5×123cm 2017年

雅昌藝術網:除了中國畫的傳統,西方藝術是否有帶來一些影響?

杜小同:這是一個關於知識結構的問題,包括個人的教育環境。實際上我可能對西方藝術要比中國藝術還熟,從附中開始都是西畫的教育,上了國畫系以後才開始接觸中國的傳統繪畫理論和實踐。很多關於影像的表現很直接來自於西方的藝術流派,都對你的畫面生成有影響,這個營養沒有必要排斥。比如畫面的布局,傳統繪畫都是散角,有一些疊壓,但西方的風景、靜物中很多都是上下結構,我就可以借助這一點改變我畫面在觀看時的視覺角度。但通過這些建構出來的作品,最終的方向還是要有文化的歸屬感,不能離開中國水墨的範疇。

▲《浮生》 紙本水墨 2018年

雅昌藝術網:您的畫面雖然也是有黑白灰關係的對比,但更多帶有一種朦朧感,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效果?

杜小同:山水畫中類似點苔、樹木勾勒、皴染這些一般會使用濃墨,大面積使用的還是中性色,尤其在時間的過程中,在畫面裡的墨色發生了自然褪色,這種整體的色調帶有一種高級感,是符合東方人的審美追求的。所以在用墨上我保持了一種中間色調。

另一方面,還是在於我的觀察方式,我總喜歡遠看,不想要具體的刻畫對象,相對狀態性的描繪下來,這是我一直覺得最有意思的。有一些甚至可能都看不清,只是畫了一個什麽,但它依然有屬於太空的完整性。

▲《秋籟》 水墨宣紙 63.5×88cm 2017年

雅昌藝術網:一張畫放在眼前,大家可以遠觀也可以近觀,拉近看是否就對畫面的細節產生要求?

杜小同:細節不是對象畫的有細節,是畫面處理的細節,你對畫面微妙的體會。這比把一個女孩子的裙子畫的那麽具體有意思得多,畫面本身語言的微妙可能更高級,也才最吸引人。

雅昌藝術網:這次展覽中尺幅最大的作品《長灘》,能不能談談它的創作過程?

杜小同:我經常到海邊走走,幾乎是每天,尤其在冬天、春天時候海邊人特別少,沒有那種喧囂,變得有點兒野的海灘,有那種寂寞感和蒼茫,是你和自然直接對撞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我會有一種快感。我想營造一個正面面對海的視角,站在遠處,平視看著大海,眼前就是三塊顏色,天空是灰色,中間是海的深黑色,前面沙灘有一點亮。但是我也不是畫簡單三塊顏色,帶有了抽象的因素。我想把這個“境”放大,讓你有一個迎面站在海灘上的體會,讓你重新來看看這個海,海灘上我點綴了很多人物,簡單但又真實的狀態。

(請翻轉觀看)

▲《長灘》 紙本水墨 190×830cm 2016年

這張畫高1.9米,長8.3米,擺在展廳的時候我覺得要是再長出3米就好了,你站在這裡看畫的比例關係會更好,畫面帶來的觸動感更大,可能會更好。畫室和實際的展廳不同,在展廳的時候才發現你的體會是完整的,這其實也是展覽的意義,會讓你不斷地從畫室到展廳兩邊重新體會畫面的狀態,這個還是有收獲的。

▲《旋渦》 紙本水墨 125.5×552cm 2018年

雅昌藝術網:記得在2016年底的展覽上,您曾說過自己的階段變化,技法不是局限,要表達的東西更加自由了,現在看這樣的狀態發生改變了嗎?

杜小同:比那個時候,近兩年我覺得自己是更清晰了。比如說我看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狀態,這是我畫面需要的境,過去的時候可能還在想怎麽來實現,現在我不太去想,我已經會有一種信心或者換一個角度很快就能實現。沒有達到我也覺得沒關係,可能我馬上又轉了,一下子結合的特別結實。我更注重的是我現在到底思考在哪兒?我的感受到底在哪兒?我對什麽樣的東西開始有一個比以前更深入的體會,而不再關心一些其他的。

▲《無聲處》 紙本水墨 245×248cm 2018年

過去我很長時間不太關注人物,我覺得除了人物之外其他的也能夠把我這種感受完全表達出來。現在我覺得人物也有意思,所以開始有一些人物,完全可以隨時轉化,沒有障礙。只要你對這個東西有了興趣,有動人的一面或者是被擊中了,這個才是最重要的。然後自然實現你想要的畫面感覺,去畫就好了。

雅昌藝術網:現在的日常創作如何安排?每天都要去畫嗎?

杜小同:階段性的。因為經常會有一種畫空了的感覺,完全沒有狀態和感受,不想畫。每年至少有大概2-3次,每次大概2、3個月,怎麽畫都不對,你就越發焦慮。但我現在不會糾結,因為是把最近一段的體會可能已經表達完了,你需要一個休整和等待的過程,然後自然遇到一種新體會讓你再重新開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