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改革開放40年系統梳理:中國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

2018年12月18日下午,“中國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中國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是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2018年末壓軸大展,展覽集中呈現了180位水墨藝術家的200件優秀作品。這是首次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水墨藝術進行系統大規模的梳理,水墨藝術40年發展歷程在展覽中得到較全面呈現。改革開放40年的大背景作為藝術家創作的基本動力和源泉,中國水墨從傳統和單一形成現在多元的、繁榮的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進入跨文化的視野。在40年的歷程中,藝術家的創造力激活了傳統,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和自信,展開絢爛的圖景。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從1978-2018,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的引領下各個領域發生了波瀾壯闊的變化,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現代化“奇跡”。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上,社會各個領域都在對40年進行梳理、回顧和反思,回溯歷史而啟迪未來。梳理性學術研究展是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重要學術線索和研究方向,而水墨藝術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身份的重要符號與象徵,改革開放以來其在繼承深厚歷史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注重對西方現代主義的批判吸收,產生了重大的當代性發展,引起東方西方的高度關注。因此北京民生以這一歷史性機遇為契機,從去年開始籌備“中國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的工作,希望以40年的時間線索,系統梳理呈現水墨藝術變革發展的動態歷程、多樣形態和豐富面貌,並通過展覽進一步引深理論研究,推動藝術創新發展。去年十月,該展覽列入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的資助項目。

為了能夠更好的反映“水墨藝術”40年的歷史,體現本次展覽的策劃思想、研究線索,保證展覽和作品的品質,進而顯示出歷史推進的邏輯關係,經策展團隊認真研究探討,此次展覽分“新中國畫”部分”和“新水墨”部分,前者由張曉凌先生擔任策展人,後者由魯虹先生擔任策展人,還分別成立了由著名學者或批評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以對策展人所提供的策展方案與展出作品名單進行學術上的討論與認證。

本次展覽是歷史上首次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水墨藝術作系統大規模的梳理展示,共呈現各個時期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181位,200組件作品。這些優秀作品或進入國家、省市政府美術館的公共收藏體系,或是藝術家、藏家的至愛珍藏,作品資源與征集難度達到了北京民生開館以來所有展覽之最,很多作品都是機構的鎮館之寶。展覽得到了包括中國美術館、國家畫院美術館、中央美院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上海中華藝術宮、廣東美術館、江蘇美術館、湖北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合美術館等10多個藝術機構以及眾多藝術家及收藏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基於各方的文化自覺、責任擔當、開放姿態,這樣一個齊聚眾多大家名作的歷史性展覽終將最終呈現在公眾面前。

從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一樓展廳首先進入“新中國畫”版塊。

新中國畫版塊

策展人張曉凌向媒體闡述了展覽“新中國畫”版塊的展覽情況。張曉凌表示“新中國畫”的概念真正提出是新中國建國以後,其背景是在圍繞著如何建構一個現代民主國家的總體目標下,所有的藝術樣式都要為國家的建構服務,其重要特點是現實主義下以寫實主義為語言範式,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現在,其實已經和“新水墨”產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張曉凌認為,水墨不可以簡單地等同於油畫、版畫、雕塑等,它的文化積澱太深厚,有中國文化的密碼和基因,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托,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會再一次走上世界藝術的前沿。他同時表示此次展覽將會是一個史詩級的展覽,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做了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

第一單元:1978年-1989年

這是一個新啟蒙的時代。對文革美術的反思與西學啟蒙思潮的相互激蕩,引發岀新潮美術的浩蕩洪流。這一時期,圍繞著中國畫的傳統、現狀、前途與命運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史稱“20世紀中國畫第次大論辯”。依托於這個背景,新中國畫從文革模式中超越而出,借助於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主義成果,開始了新的變革歷程。從國家意識形態回到個人立場,在本體層面上探索、建構中國畫的現代形態,是此一時期新中國畫發展的大體趨勢。同時,以家國情懷為核心的現實主義創作仍在繼續,與此前不同的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視角、題材、語言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中國畫的風格、天氣也由此變。上述革命性的轉向,不僅改變了新中國畫長期以來的單一的寫實面貌,也為下一階段探索做了很好的鋪墊。

走向現代與回歸傳統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北京雙年展的主策展人王鏞對這一時間段的中國畫這樣描述:改革開放初期的新中國畫,突破了“文革”時期的單一模式,力求恢復現實主義的本義,直面人生的苦難,表現人性的真實,同時不少作品也借鑒了西方現代藝術手法,出現了走向現代的趨勢。改革開放中期的新中國畫,又出現了回歸傳統的趨勢,高度重視文人畫的價值與筆墨的品質,“黃賓虹熱”流行一時。新世紀的新中國畫,走向現代與回歸傳統兩種趨勢並存互補,從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發掘可以轉化為現代形態的基因,從筆墨技法層面深入到寫意精神層面,已成為眾多畫家的共識。

第一單元藝術家名單(按年齡排序)

朱屺瞻、瀏海粟、黃君璧、李苦禪、關良、李可染、吳作人、陸儼少、謝稚柳、陳子莊、於希寧、黃秋園、魏紫熙、潘絜茲、張仃、宋文治、程十發、趙無極、黃永玉、黃胄、周韶華、周昌谷、楊之光、方增先、韓羽、劉文西、袁運甫、許勇、顧蓮塘、蔣采萍、馮今松、盧坤峰、劉勃舒、王子武、袁運生、周思聰、朱理存、吳山明、杜滋齡、李少文、楊力舟、王迎春、賈又福、林墉、卓鶴君、韓書力、陳向迅、胡偉

第二單元:1990-1999年

這一時期,是新中國畫日趨多元並走向繁榮的時代。新潮美術“全盤西化”的價值取向,激起了巨大的反撥思潮。1990年代伊始,以重新審視新中國畫與傳統的關係為前提,一場回歸傳統的浪潮在中國畫領域乃至整個美術界展開,對傳統的質疑、解構與顛覆,迅速轉換為對傳統的認同與景仰。筆墨論受到普遍的關注,一度成為中心話題,傳統的寫意精神、宇宙觀、空間觀也悄然複生。藝術家們既可以在跨文化的基礎上廣收博取,也可以從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建構當代形態的依據,由此,漸次形成了新中國畫的多元化格局。這一時期,也是中國藝術市場發端與迅速成長的時期。受惠於此,新中國畫的創作空前繁榮。然而,市場也帶來了庸俗化、炒作化等負面效應,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新中國畫的聲譽與形象。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著名學者高天民談到轉型期的中國畫時提出:改革開放四十年是中國美術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四十年中,水墨畫經歷了從中國畫到水墨藝術,再到新水墨和當代水墨的歷史發展過程,傳統的中國畫已經完全實現了自身的轉型。這種轉型使當代水墨不僅在語言形式上日益豐富並建立起自為的表現機制和創新機制,而且開始與當下現實建立起密切的聯繫,並不斷創造出新的視覺方式。這種創造是劃時代的——它不僅在語言層面打開了廣闊的空間與可能,而且在觀念上為當今世界藝壇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名批評家孫津談到新中國畫的美學品格時談到:改革開放以來,新中國畫的美學品格包括三個基本關係,即民族情感與國家認同、審美價值與主體意識、藝術形態與現實主義。有賴於國家認同和民族自豪的一致性,畫家能夠平靜客觀地對待中西方藝術、以及不同樣式的藝術交流和融合;審美價值的主體性集中體現為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對象性,從而以一種現代姿態表現了傳統美學的“無我之境”;以現實主義態度來探尋創新的可能,使藝術形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成為藝術現代性的客觀條件和具體內容。

第二單元藝術家名單(按年齡排序)

吳冠中、曾宓、崔振寬、陳家泠、賈浩義、張立辰、張桂銘、石齊、李世南、薑寶林、方駿、李延聲、羅平安、韓碩、施大畏、王孟奇、聶鷗、陳永鏘、唐勇力、王明明、馮遠、趙奇、田黎明、范揚、江巨集偉、周京新、盧禹舜

第三單元:2000-2018

國家的崛起以及由此而來的文化自信,是這一時期中國美術發展的基本背景。如何在全球化格局中,建構中國當代美術的主體地位與話語權,成為中心議題。新中國畫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其突出的表征是寫意精神與宇宙觀得到了空前的推崇,它不僅作為新中國畫創作的精神旨歸,甚至被置於所有的創作領域之上。在這一核心觀念的引導下,追求傳統的“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已成為不可逆的時代趨勢。新中國畫的另一時代特徵是,1990年代以來的個人探索與實踐在這個時期結出了碩果,形成了各類水墨新體、工筆新體,可謂“一人一宇宙,一畫一世界”。新中國畫題材的廣泛性,方法的多元化,風格的多樣性,作品的個人化,印證了這樣一個逐日明確的真理:中國畫在任何時代都以其鮮明的時代性而成為“當代藝術”。因此,可以確信,新中國畫與實驗水墨將構成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的第一方陣。

中國美術社長兼主編尚輝對中國畫40年變化中看到:從中國畫到水墨畫、從實驗水墨到現代水墨,對中國傳統繪畫演變的數易其名,足可披見其現代精神的注入與其現代性變革的艱辛。這40年間水墨畫壇的數次激烈論爭,實際上都是在開放的語境下,中國畫受到西方現當代藝術的衝擊並進行突進變革之後對施行何種現代性轉型的探討,這裡涉及的是繼承文人畫傳統還是繼承更廣闊的民族文化傳統、是完個向西方現當代藝術靠攏還是結合其自身特徵而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創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而水墨畫在這40年間的拓展、實驗、創新也便和中國畫的回歸、返古與持守相並行,從而構成了水墨畫與中國畫回環往複的文化景觀。其中,中國畫的這種現代性轉型,一方面是秉承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現實精神,另一方面則是從藝術家的個體經驗表達中進行現代視覺形式的探索,最富現代感的形式語言與最具傳統精神的筆意墨蘊,已成為中國畫現代性變革的基本理念與藝術理想。而水墨畫則脫離了筆墨的疆界,開始進入了多介質引入、影像征用與觀念表達這個更廣闊的當代藝術範疇。

第三單元藝術家名單(按年齡排序)

杜大愷、程大利、龍瑞、潘公凱、趙建成、胡明哲、劉健、鄒明、董小明、張立柱、高雲、趙衛、劉進安、孫永、劉雲、楊曉陽、林容生、李勁堃、袁武、陳輝、劉文潔、紀連斌、劉赦、劉罡、喻慧、徐惠泉、薑怡翔、王非、劉剛、郭子良、喬宜男、張譯丹、丁陽

潘公凱 2016《今宵明月》970cm×180cm

來到二樓首先可以看到公共空間展出的“新水墨”版塊的水墨裝置和影像作品。

“新水墨”第一單元:1978年-1989年

此一時段中,很多藝術家面臨的重要藝術問題是:在粉碎“四人幫”以後,如何有效超越“文革”式的極左創作模式、傳統水墨的創作模式與由徐悲鴻創立的寫實水墨的創作模式,以實現水墨創作的現代性轉換。資料表明,當時很多藝術家的策略是將傳統水墨的線墨表現體系與西方現代主義的觀念或表現元素相嫁接,結果岀現了很多新的解題方案與相關作品。具體說,很多作品,無論是在題材與觀念方面,還是在影像、構成與筆墨表現方面都有全新的探索。

著名批評家賈方舟談及,我曾以“裡應外合”來概括中國當代水墨藝術中的兩股“合力”:在傳統文化與水墨精神這個節點上,他們來路不同,卻向度一致。路從‘水墨之門’內向外突圍,一路從水墨之外向內聚攏,從而形成‘裡應外合’之勢。正是這向外突圍與向內聚攏的兩股“合力”,將中國的傳統水墨轉化並呈現為一種當代方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誌和象徵,水墨的當代呈現已經遠遠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由筆和墨的種種規範和技巧完成的傳統樣式。在我看來,這場變革,可以視為水墨走向當代的一個標誌,因為它是在個敞開的空間裡,以一種充滿自信的姿態將中國傳統水墨以解體的方式獲得重生。

新水墨版塊

“新水墨”第一單元:1978年-1989年

此一時段中,很多藝術家面臨的重要藝術問題是:在粉碎“四人幫”以後,如何有效超越“文革”式的極左創作模式、傳統水墨的創作模式與由徐悲鴻創立的寫實水墨的創作模式,以實現水墨創作的現代性轉換。資料表明,當時很多藝術家的策略是將傳統水墨的線墨表現體系與西方現代主義的觀念或表現元素相嫁接,結果岀現了很多新的解題方案與相關作品。具體說,很多作品,無論是在題材與觀念方面,還是在影像、構成與筆墨表現方面都有全新的探索。

著名批評家賈方舟談及,我曾以“裡應外合”來概括中國當代水墨藝術中的兩股“合力”:在傳統文化與水墨精神這個節點上,他們來路不同,卻向度一致。路從‘水墨之門’內向外突圍,一路從水墨之外向內聚攏,從而形成‘裡應外合’之勢。正是這向外突圍與向內聚攏的兩股“合力”,將中國的傳統水墨轉化並呈現為一種當代方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誌和象徵,水墨的當代呈現已經遠遠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由筆和墨的種種規範和技巧完成的傳統樣式。在我看來,這場變革,可以視為水墨走向當代的一個標誌,因為它是在個敞開的空間裡,以一種充滿自信的姿態將中國傳統水墨以解體的方式獲得重生。

第一單元藝術家名單(按年齡排序)

蒲國昌、周思聰、王川、朱新建、谷文達、田黎明、楊詰蒼、劉進安、沈勤、張大力

274.5×720cm 宣紙,墨,紙背木板裝裱 1984-1985年

楊詰蒼《飄逸的城市》 絹上水墨及礦物顏料

布面粘裱280×160cm×6 2008年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藏

124x151.5cm 紙本設色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1985

第二單元1990-1999年

此一時段前半期的重要藝術問題其實是80年代藝術問題的延續但在後半期,隨著各種探索方案的曰趨成熟,逐漸岀現了本土化的趨勢,比如1996年在廣州召開的“走向現代的水墨藝術研討會”與相關報刊上,很多藝木家和批評家都談到了相關問題。也就是說,很多藝術家與先前反傳統的思維方式不同,開始注重吸收傳統水墨的一些表現手法,以解決過分西方化的問題。其中,抽象水墨、表現水墨新工筆畫均有很好的表現;另一方面,因受西方當代藝術的影響,有的藝木家更強調現實關懷的價值追求,並嘗試將觀念表達的元素代入水墨創作中。此外還有人則嘗試做水墨裝置,於是出現了一些更加新穎的解題方案與相關作品。

第二單元藝術家名單(按年齡排序)

周韶華、盧沉、賈浩義、聶乾因、洪耀、朱振庚、王炎林、李華生、王孟奇、梁銓、王川、胡明哲、石果、陳心懋、田黎明、王彥萍、閻秉會、劉子建、劉進安、李津、周京新、李孝萱、張羽、左正堯、劉慶和、徐累、武藝、朱偉、魏東、邱志傑、靳衛紅

700×100cm×36,宣紙、植物質顏料,洛杉磯會展中心,2014

第三單元:2000年-2018年

此一時段的新水墨創作不僅很強調重建與傳統的聯繫,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解決好身份問題,而且很強調觀念的表達與對人生存狀態關注,此外,藝術家們的借鑒視野已經擴展到了各類新興藝術,包括裝置、影像藝術,甚至還有非藝術,如廣告、卡通等等,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水墨的表現領域。在此過程中,架上的新水墨通過不斷完成自身的轉換已經進一步確立了自己的學術影響力和地位。而非架上的新水墨,在新藝術方法論的帶動下,發展得顯然要比前者在整體上更引人關注。尤其是一些從事其他藝術種類創作的藝術家對水墨資源的借鑒特別具有啟發性。這些都特別值得我們加以認真總結與研究。

在北京畫院的院長吳洪亮看來:回望新水墨這四十年的變形記,前半程有苦痛中的激昂感,後半程有十八般武藝的相繼登場,日漸豐富但也日漸平淡,如今則有些見怪不怪,可視為新水墨的新常態。當一時不知道要再如何變與革時,不妨坐下來,乾乾研墨的活兒,細數下那些藝術流水帳中的閃光,不是拾遺,而是再審視與再判斷這次展覽或許就是在做這件事,冷靜不冷漠,內含熱度與力量,好似一塊蓄電池。

第三單元藝術家名單(按年齡排序)

尚揚、王懷慶、王冬齡、梁銓、盧輔聖、楊國辛、朱新建、李邦耀、鄭強、谷文達、徐冰、楊詰蒼、徐龍森、黃一瀚、沈勤、李津、樊楓、張羽、李孝萱、南溪、袁曉舫、劉慶和、林延、邵戈、嶽敏君、周湧、蔡廣斌、方力鈞、魏立剛、武藝、崔進、章燕紫、薑吉安、韓三之、魏青吉、邱岸雄、杜小同、彭薇、馬軍、杭春暉、郝世明、李軍

綜合媒材裝置 / 磨砂玻璃後的各種材料及裝置 152×932cm 2014年

700×100cm×36,宣紙、植物質顏料,洛杉磯會展中心,2014

策展人魯虹闡述了展覽“新水墨”版塊的展覽情況。魯虹介紹到“新水墨”版塊按時間排列分成三個單元:第一個單元是1978-1989,第二個單元是1990-1999年,第三個單元是2000-2018年,每一個階段都有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和以此產生的創作特點。他同時認為水墨不是是一個簡單的畫種的概念,而是代表著中國文化身份,是中國進行國際交流的重要文化資源。時代的發展為新時期的水墨藝術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此次展覽參展的藝術家用他們的作品表明,他們正在完成傳統文化向當代文化的轉換。

開幕式精彩演講

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表示,今天恰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40周年,民生銀行開展文化公益已十年有余。民生銀行已經前後創辦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21世紀民生美術館及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本次的展覽生動展示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群體形象,系統梳理了40年來中國水墨藝術的發展脈絡,這是對新水墨的一次專題回顧,浸透了藝術家對藝術的探索追求和責任,具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

國家美院院長楊曉陽在致辭中談及,中國的水墨畫是中國畫的代表畫種,是中國文化的名片。水墨與陰陽合一的中庸之道有著直接的關係,跟中國的宣紙、毛筆有著直接的關係。中國象形文字發展來的字畫合一,字畫又分又不分的後來的發展的現狀,以及將來無可代替的前景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無論是水墨,或者是新水墨,最後都要歸到水墨。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周旭君在開幕致辭中講到,40年前的今天,是每個中國人都感懷的日子,這40年來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改變了每個中國人的生活命運。在這麽一個時間結點上,“中國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的開幕,是非常激動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介入到以水墨為主題,參與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文化和藝術發展的思考和討論中,今天更具有一層特殊的意義。水墨藝術是我們中國文化身份的符號和象徵,也是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資源。

策展人張曉凌在致辭中表示,沒有這樣的一個大時代,不可能有現在的水墨,正因為一個大時代的改革的大天氣,40年面臨不斷的改革和創新的浪潮,才推動了中國水墨的改革、創新、跨界等等,才有今天這樣一個多元的面貌;因為改革我們才面對西方、面對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各種文化生態,我們從向各民族學習中間,獲得了很多的資源和經驗。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跨文化的格局,有一個全球化的視野,我們才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這是一個不斷地向民族文化回歸和認同、激活的一個歷史,因為經過80年代的西化的歷程,當然阿克曼先生是反對西化的這個詞,但是我們感受到有一個西化的過程,但是在90年代以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激活、重構,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態勢。

策展人魯虹表示,此次紀念年改革開放40年的新水墨展覽,難度是非常大的。在學術委員會經過三輪的討論,才選定了最終的作品。水墨既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參與國際對話的重要文化資源。因此,對於一切有使命感的新水墨藝術家來說,如何有效轉化這一歷史優勢,進而用自己獨特的語言方式來建構我們的主體、身份與藝術史是至關重要的時代的發展,為新時期的水墨藝術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更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批評家賈方舟指出,這個展覽的成功,在於把新中國畫、新水墨畫融在一起,體現了改革開放40年的樣式裡面所走過的路,最大限度的體現了新水墨成果。

藝術家靳衛紅在致辭中表示,從個人創作的歷程體驗水墨作為藝術的解決方案,對於個人創作的重要性,自己就再沒有離開過水墨,這也是個人繪畫經歷中小小的歷程,一直在水墨上堅持。

“中國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展覽學術研討會

展覽開幕式前,美術館舉行了此次展覽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策展人張曉凌和魯虹主持,新中國畫單元學術委員王鏞、尚輝、高天民、孫津、錢曉鳴,新水墨畫單元學術委員賈方舟、孫振華、阿克曼、冀少峰、趙力、吳洪亮、柳淳風分別進行了精彩的主題發言,在發言中對中國水墨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其中共同關注的中國水墨在走向現代的過程中,也在回歸傳統,以及傳統的優化過程。研討會嘉賓或以數據來分析中國畫和新水墨兩者的差異或共性;或以個案的方式提供研究方法的樣本。

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

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

中國美術館研究策劃部策展人柳淳風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北京民生以這一歷史性機遇為契機,從去年開始籌備“中國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的工作,希望以40年的時間線索,系統梳理呈現水墨藝術變革發展的動態歷程、多樣形態和豐富面貌,並通過展覽進一步引深理論研究,推動藝術創新發展。去年十月,該展覽榮幸地列入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的資助項目。

此次展覽分“新中國畫”部分”和“新水墨”部分,前者由張曉凌先生擔任策展人,後者由魯虹先生擔任策展人。展覽是歷史上首次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水墨藝術作系統大規模的梳理展示,共呈現各個時期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182位,200組件作品。這些優秀作品或進入國家、省市政府美術館的公共收藏體系,或是藝術家、藏家的至愛珍藏,作品資源與征集難度達到了北京民生開館以來所有展覽之最,很多作品都是機構的鎮館之寶。展覽得到了包括中國美術館、國家畫院美術館、中央美院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上海中華藝術宮、廣東美術館、江蘇美術館、湖北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合美術館等10多個藝術機構以及眾多藝術家及收藏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本次展覽的展期為2018年12月18日至2019年2月23日。展覽免費對公眾開放。由中國民生銀行、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主辦,北京民生文化藝術基金會、蘇州尹山湖美術館協辦,安盛天平保險支持。(雅昌藝術網裴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