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葉聖陶:“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良好的習慣從一開始就要養成。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聖陶一生的核心學養就在於重視良好習慣的養成。他認為,學習尤其要重視養成良好的習慣,要學會自主學習,更要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本文從道德修養、為學理念和思想回響三個方面全面解析了葉聖陶的為學之道,為青少年的學習與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範本。

(一)一切知識的根本就是道德

在葉聖陶看來,教師首先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同理,學生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什麽是道德,怎麽實踐道德。他說:“受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是做人,做社會的夠格的成員,做國家的夠格的公民。”如果不能朝著這麽一個方向去努力,那麽,學到的知識再多也是沒有用的。在他看來:“一切知識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縱有知識,並無是處。”

對於道德修養的要求,無論在什麽時候都是應該放在第一位的。葉聖陶說:“合格的公民首先應該是個誠實正直的人,然後才談得上是什麽家,才能成為有益於別人的什麽家。”如果一個人不具有最起碼的做人的素質,沒有廉恥感、規範意識、同情心和合理的畏懼感。那麽,無論他學再多的知識,也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尊重。甚至因為缺乏道德基礎,他所學的知識越多,對社會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文品”即“人品”

對於道德修養的追求,具體該怎麽去踐行呢?葉聖陶用自己的文學創作、教育和出版實踐彰顯了其道德修養。著名詩人臧克家曾經說過:“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大字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我覺得葉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著名作家茅盾《祝聖陶五十壽》中寫道:“凡是認識他的朋友們都不能不感到,和聖陶相對,雖然他無一語,可是令人消釋鄙俗之心,讀他的作品亦然。……二十多年的交誼,使我從聖陶的‘為人’與其作品看到了最重要的一點,即兩者的統一與調和。作品乃人格之表現:這句話於聖陶而益信。”

他的為人與性格,平和衝淡,自然平易,表裡如一。他沒有魯迅的深刻與峻急,也沒有魯迅的深廣憂憤與深沉苦痛;他的《一生》顯然不具備魯迅《祝福》那樣的深邃,同樣是寫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葉聖陶的《隔膜》,完全不像魯迅的《藥》、《故鄉》,尤其是《孤獨者》那樣冷峭得讓人靈魂震顫,起立彷徨!不像郭沫若那麽熱情奔放慷慨激昂,也不像郭沫若那樣阿從時尚苦心應變。他的作品鮮明地體現了其精神世界的自然和諧、個性氣質的恬淡平易、人格建樹的穩定完美。“葉聖陶憑借著他獨特的人格追求和價值觀念,樸素恬淡地生活於自己心以為然的世界中,並不勉強、毫無苦痛地摒棄了外間世界那些聲光影動的強烈誘惑。”

葉聖陶與夫人胡墨林攝於蘇州甪直,1919年

二、為學理念:自主學習,重視基礎

葉聖陶重視良好習慣的養成,他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在葉聖陶看來,好的習慣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重視基礎、重積累,自主學習,終生學習。

(一)學習語文要練基本功

葉聖陶對於語文教育研究極深,他是從幼稚班、小學、中學一直教到名牌大學的語文教師,也是長期從事創作,編寫國語、國文教科書的編輯,所以能把實用教育理論與語文教育實踐融為一體。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體系,最初都是葉聖陶主持規劃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凝聚著他的心血和經驗,堪稱“語文教學的一代宗師”。以“語文學習”為例,他說:“學習語文要練基本功。寫一篇文章,就語文方面說,用一個字,用一個詞,寫一個句子,打一個標點,以及全篇的結構組織,全篇的加工修改,這些方面都要做到家才算好。這些方面都得下功夫,都得養成好的習慣。這樣,寫起文章來就很自由,沒有障礙,能夠從心所欲。培養這些方面的能力,養成好的習慣,就叫練基本功。” “要學好語文就得下功夫。開頭不免有點勉強,不斷練,練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應手,心裡明白,手頭純熟。離開多練,想得到什麽秘訣,一下子把語文學好,是辦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聽一回演講,就解決問題,是辦不到的。”

同時,這個積累過程也要講究方法、態度,在學習過程中要做到認真細致,閱讀書籍、撰寫文章不能馬馬虎虎、隨隨便便。他說:“認不認真,是學得好不好的關鍵。”

葉聖陶書法

(二)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葉聖陶多次提到“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所謂“不需要教”“用不著講”,指的是學生經過訓練,達到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去辨析、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

在葉聖陶看來,老師的知識不論怎麽淵博,教授的東西無論多麽豐富,總是有其局限性的。即使一個學生將某一位老師的知識全部學到家,至多稱得上是傳承了他的衣缽。同理,教材裡的內容更是極其有限的,所以,人們需要注重課外學習。葉聖陶指出:“同學們一定要努力學會自學的本領,養成自學的習慣。只知道捧著課本死記硬背是沒有用處的,至多只能應付考試。學會了自學的本領,養成自學的習慣,將來離開了學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充實,自我修養,成為有益於人民的人,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倡導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是自主學習的進一步延伸,或者說,葉聖陶提出自主學習的出發點就是為了提倡終身學習。因為在學校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離開學校的生活佔據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離開學校之後,更多依靠自主學習了。

葉聖陶有一句箴言:“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使學生能自學自勵,出了學校,擔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學自勵,一輩子做主動有為的人。”在他看來,能夠自主學習的人,就有可能終生學習,因為他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同時,有終身學習意識的人,也必然會自主學習,因為學校不可能為人的一生打好所有的基礎,只有能夠做到自主學習的人,才能夠終身學習。

葉聖陶在《高等教育所要養成的好習慣》中論述道:“大學教育的時間只有四年……若說四年終了便能成為專門人才,那未免不合情理。一個人攻研某一專門,達到真足以稱為專門人才的境界,怎能用時間來規定呢?……得有‘終身以之’的精神。”

華君武重讀葉聖陶《稻草人》後所作的《喜看草人著新裝》

三、思想回響:注重教育公平,提出素質教育

(一)注重教育公平

葉聖陶特別注重教育公平。他認為,義務教育必須堅持面向全體國民,面向全體適齡兒童、少年,並且要努力實現均衡發展,充分體現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

“教育的本質的改革尤其緊要。教育要為全社會而設計,要為訓練成對社會做點事的人而設計;教育決不能為挑選少數選手而設計,結果使這些選手光榮顯耀,站在眾人的頭頂上,伸出手來,收閱聽人人的供養。”

他提出,義務教育要為每一個兒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決不能走熱衷於通過考試讓少數“傑出人士”出人頭地的貴族化教育老路。

1988年元月,葉聖陶病危住院。有關部門召開會議討論普及義務教育,他特地讓大兒子葉至善到會上轉達他的意見:“普及義務教育要多研究在農村如何實施,怎樣才符合農村的實際。目前應照顧到兩個大多數,一是農村學生大多數,一是不能上大學的學生這個大多數。”

葉聖陶(右)與兒子葉至善

(二)提出素質教育

1977年,我國恢復了高考制度,不少學校以高考錄取率作為考核的主要標準,葉聖陶非常敏銳地發現了剛剛露頭的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他在《當前教育工作中的幾個問題》一文中尖銳地指出:“抓教育是應該的,但是怎麽抓,要好好研究。一味加重學生的負擔,不是辦法。”他堅決反對偏離教育方針,忽視德育和體育等,來提高學科成績,片面追求升學率,強調“要重視德、智、體全面發展。”

1981年11月26日,他又在《人民日報》發表《我呼呼》的文章,他說“題海戰術”,“統考統測”,使得學生晚上“加班加點”,“秉燭夜讀”,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要求教育界和社會各界一同來糾正這種背離黨的教育方針的不良風氣。他大聲疾呼:“愛護後代就是愛護祖國的未來。中學生在高考的重壓下已經喘不過氣來了,解救他們已經是當前急不容緩的事,懇請大家切勿等閑視之。”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這些理念亦多為當年葉聖陶所倡導呼籲,尤令人感懷葉聖陶先生當年嘔心瀝血為“中國教育現代化”所做的奠基工作。他“樸素無華一生,卻有著令人高山仰止的人格風范”,他的影響至深至廣,真可謂: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