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趙衛東:道德修養是每一位儒者的終生追求

趙衛東是誰?他是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全真道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他兼任香港道教學院客座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丹道養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周易研究會副會長,濟南市傳統文化研究會會長,尼山聖源書院副秘書長,《全真學案》、《全真譯叢》編委等。

關鍵詞:作品

趙衛東教授目前已出版有《丘處機與全真道》(山東文藝,2004)、《分判與融通:當代新儒家德性與知識關係研究》(齊魯,2006)、《全真道五祖、七真的形成過程》(香港青松,2009)《譚處端學案》(齊魯,2010)、《金元全真道教史論》(齊魯,2010)等作品。

REC

REC

REC

R

關鍵詞:他說

儒家非常重視教育,作為中國私人教育的始祖,孔子對中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孔子崇尚好學,曾多次稱讚顏回好學,他言:“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又言:“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還稱讚顏回:“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論語·子罕》)不僅如此,孔子還經常自稱為好學之人,他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又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孔子所謂“學”,雖然包涵了客觀知識的學習,即他所謂學《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之類,但主要還是以道德修養為主,故他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而儒家進行道德修養的最終目標是成為聖人。作為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聖人是很難達到的,孔子從不自許為聖人,他曾自稱:“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論語·述而》)正因聖人如此難以達到,所以儒家的道德修養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是每一位儒者需要終生為之追求、為之奮鬥的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使儒家的道德教育成為終身教育。

——《儒家文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變革》

從孔子開始,歷代儒家學者都對“知”表示出不同程度的關注。雖然儒家的“知”,是在道德意義上或為了道德目的而提出,但不得不承認,其中確實包含知識內容,這充分證實儒家文化同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並不抵觸。儒家文化雖然沒有開出科學精神,但這不是因為儒家文化與科學精神本質上不相容,而是因為儒家文化側重點在於道德,而不在科學知識的緣故。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與儒家文化的回應》

當代新儒家之所以被稱之為“文化的保守主義者”,問題出在對當代新儒家進行定性的學者們的立場。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言,在近現代中國社會,激進與保守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線,社會與文化的急劇變革,會把一個激進主義者瞬息變成保守主義者。激進與保守的劃分重在一個標準,若站在激進的立場上看其他人必然是保守的,若站在保守的立場上看其他人又必然是激進的。余先生指出:“嚴格地說,中國沒有真正的保守主義者,只有要求不同程度變革的人而已。要求變革較少的人往往就變成了保守主義者,譬如張君勱,他實際上是主張西方式的憲政民主最有力的一人。他並不反對科學,不過堅持人生問題不是科學所能解決的而已;他的思想是受了德國人文學傳統的影響。此外,梁漱溟先生當時也被認為是保守主義者,今天西方研究他的人,也稱他為保守主義者。但事實上我們知道梁先生認為中國文化非變不可,而民主跟科學,更是中國非要不可的東西。所以從這方面看,他不見得是怎樣的保守,不過他覺得改變要適應中國原來的現狀、原來文化的狀態。”按照余先生的觀點,當代新儒家之所以被視為文化保守主義者,問題不在於他們真的堅持保守主義的文化態度,而在於批評他們的人堅持的是激進主義的立場。因此,若一定要給當代新儒家定性的話,與其把他們稱之為文化保守主義者,倒不如把他們稱之為文化理性主義者更合適。

——《現代化與後現代化的兩難抉擇

——當代新儒家的理論困境及其出路》

編輯:魏俊怡

來源:中國孔子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