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男人的隱痛—攝護腺癌,這樣的折磨你能忍多久?

什麼是攝護腺癌? — 攝護腺癌是指攝護腺內的正常細胞轉變為異常細胞,並出現生長失控。攝護腺可產生組成精液的液體。該腺體位於膀胱下方,直腸前方,形成一個圍繞尿道(將尿液輸送到體外的管道)的環。

攝護腺癌最常發生於50歲以上的男性。雖然攝護腺癌很常見,但多數男性患者並不會因此死亡,因為攝護腺癌通常生長非常緩慢。

攝護腺癌的早期癥狀

1、排尿障礙

排尿困難、尿流變細或尿流偏歪,或尿流分叉、尿程延長、尿頻、尿急、尿痛、尿意不盡感等,嚴重時尿滴瀝及發生尿瀦留。

2、疼痛

腰部、骶部、臀部、髖部疼痛,骨盆、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的,劇烈難忍。

3、轉移癥狀

在攝護腺癌病人中,轉移很常見。約有1/3甚至2/3的病人在初次就醫時就已有淋巴結轉移,多發生在骼內、骼外、腰部、腹股溝等部位。可引起相應部位的淋巴結腫大及下肢腫脹。

4、全身癥狀

由於疼痛影響了飲食、睡眠和精神,經長期折磨,全身狀況日漸虛弱,消瘦乏力,進行性貧血,惡病質或腎功能衰竭。

一般年齡在45歲以上,出現尿意頻烽、夜尿增多、尿流變細、尿程延長、排尿困難,首先要考慮是否有攝護腺癌,應立即請醫生檢查,留意和慢性攝護腺增生等疾病鑒別。

攝護腺癌如何治

近年來我國攝護腺癌的發病率呈直線上升,目前攝護腺癌已成為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現就攝護腺癌的內分泌治療做一概述。

1、內分泌治療的發現

早在1941年,Huggins等發現手術切除睾丸後,攝護腺癌患者腫瘤進展可以得到明顯放緩,進一步證實去除雄激素,攝護腺癌細胞會大量死亡。Huggins因此獲得1966年諾貝爾獎。

中國泌尿外的奠基人吳階平院士調查發現,清末太監(年輕時行睾丸切除術)的攝護腺幾乎完全消失,這為世界攝護腺相關研究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素材。

Huggins和吳階平教授的研究為攝護腺癌的內分泌治療奠定了基礎,任何去除雄激素或抑製雄激素活性的治療均可稱內分泌治療。

2、內分泌治療關鍵詞:去勢、抗雄

談到攝護腺癌內分泌治療,離不開兩個名詞:去勢、抗雄。

去勢

去勢,去勢顧名思義就是去除男性之勢,即去除體內的雄激素。雙側睾丸切除可使睾酮在術後12h內迅速下降至極低水準,對控制攝護腺癌生長效果確切,稱為手術去勢。

手術去勢主要問題為患者心理不易接受,治療中無法靈活調節。後來就出現了「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這類藥物,注射後睾丸將不能產生雄激素,這就是藥物去勢。

抗雄

抗雄,即阻斷體內雄激素與受體的結合,阻斷雄激素髮揮作用。 抗雄藥物主要有孕酮、比卡魯胺、氟他胺等。

去勢治療聯合抗雄治療,可同時去除睾丸來源的雄激素、阻斷腎上腺來源的雄激素的作用,稱為最大限度的雄激素阻斷(MAB)

3、什麼情況下可以採用內分泌治療

內分泌治療不是治癒性治療(只能延緩病變進展,無法治癒腫瘤,就跟降壓藥能控制血壓但不能治癒高血壓病一樣),所以內分泌治療一般用於沒有治癒性治療機會(根治性手術、根治性放療)的患者。主要包括:轉移性攝護腺癌、根治性治療後複發的攝護腺癌。

局限性攝護腺癌首選根治性治療,如不適合根治性治療也可以採用內分泌治療,根治性治療前給予內分泌治療可以縮小腫瘤體積。

4、間歇內分泌治療

攝護腺癌經平均20個月的內分泌治療後將出現「耐葯現象」,為延長內分泌治療的有效期、減少副作用,在達到一定條件後可停止內分泌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間歇期後再次給予內分泌治療,這就是間歇內分泌治療。

什麼時候可以停止內分泌治療(停葯標準):PSA≤0.2ng/ml,並持續3-6個月。

攝護腺癌關鍵詞:PSA

PSA指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在攝護腺癌患者,可以簡單理解為體內腫瘤的多少。

什麼時候需要重新開始內分泌治療(重新開始治療標準):建議PSA>4ng/ml後開始重新開始治療。

5、內分泌治療的隨訪

由於疾病不同階段治療方案差異很大,攝護腺癌患者需要終生嚴格隨訪。

(1)PSA檢測:一般認為,內分泌治療後3個月和6個月的血清 PSA水準越低,腫瘤對內分泌治療越敏感,內分泌治療效果越好。

(2)肝腎功能、血常規:檢測內分泌治療毒副作用,應每3月檢測一次。

(3)骨掃描:內分泌治療過程中出現PSA升高、骨痛等癥狀者應行骨掃描檢測。

6、內分泌治療中的注意事項

(1)內分泌治療期間將失去勃起功能,禁用補腎壯陽中藥!

(2)雄激素缺乏將導致骨骼脫鈣,引起骨質疏鬆,易發生骨折,所以內分泌治療期間應補充鈣劑及維生素D,多曬太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