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記憶中的端午節

奶奶的粽子。

在東北鄉下,過端午節也是相當熱鬧的,儀式感特彆強,家家都很當回事兒。掛葫蘆、插艾蒿、系五綵線、戴香包,吃煮雞蛋,吃粽子,去踏青等。大人孩子都歡歡喜喜闔家團聚,這些風俗習慣給這個節日增添了諸多祥和與快樂。

端午節,各家為什麼掛胡蘆呢?聽老人講,葫蘆有「福祿」之意,有收集福氣的作用。由於葫蘆的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為貼近,可以收納吉祥之氣,易進不易出。因此,端午節之時,民間就有用葫蘆去病化煞的習慣,可將桃木八卦葫蘆掛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驅瘟、招來好運的作用。由於葫蘆的這種特殊功能,可在危急時刻救人以性命,人們便對葫蘆產生了特殊崇拜。後來呢,就在百姓中演變成端午節家家門上掛葫蘆的風俗。在東北,農家很少種葫蘆,便用剪紙剪一個葫蘆,貼掛在大門和窗戶或者房簷上,祝福大人孩子驅災避邪,吉祥鴻運。

記憶中的端午節,各家各戶的房簷都插上了幾個或數十個五彩小葫蘆,三分鐘熱度吹來,在半空中輕快地舞動。五月節或前幾日的清晨,最要緊的是趕緊去野外折幾枝碧綠的楊樹枝回來,好把用彩紙折好的葫蘆吹起來繫上去,往往是一個樹枝一個胡蘆,必定要插在自家的屋簷上去。

端午節,氣象轉入炎熱,五毒亦醒來,不肯安寧。這一天,家家門窗上、屋簷下,都要插上系有彩色紙葫蘆、艾蒿和楊柳枝,用來驅散毒氣瘴味。有些農家女人還將采來的小枝兒艾蒿,美美地插於髮髻間,在身上要佩戴各種顏色的香荷包,就是用花布縫成的寸方小口袋,內裝香草,戴在身上散發著一股濃濃的香氣。小孩的身上還要戴一個小笤帚和五穀糧小口袋。為的是「避五毒」,什麼是五毒呢?東北農村多指蛇、蠍、蜈蚣、壁虎、蟾蜍之類。

端午節,每戶人家都習慣系五色繩配戴,東北人家都很講究這個習俗。必須要在太陽沒出來之前就繫上,否則就會不靈驗了。端午節的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腳腕、脖子拴上五彩繩,也稱五綵線或者花繩。系線的時候,孩子不能開口說話。孩子的脖子、手和腳脖上,則要由老人給纏以五色線,稱為「續命繩」,象徵五色龍,以驅邪避災,防疫祛病,保佑孩子健康成長。而一些已婚的男人也被妻子逼著戴上彩繩,很多男子擔心被別人看到笑話,就悄悄系在腳踝上。

節日裡為孩子系五彩繩,就成了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它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長輩們告訴孩子,五色繩不能任意扯斷或丟棄,只能等到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天時,將它扔在自家院牆的排水口,隨雨水沖走就可以了。而且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還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

據老人講,香包又叫容臭、荷包、香袋兒、香囊、香包等。它是古代中國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做香包是婦女們表現女紅手藝最佳機會。從香包圖案和綉工可以看出製作者的手藝,亦為生活中的一種很唯美的貼身裝飾品。當年的香料是辟芷、秋蘭。傳統的香囊多用綢布製成,用綵線在綵綢上綉製出各種內涵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綉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製的細末,以作節令誌慶、生活實用和觀賞上品,也可供孩子們手上把玩。用五色綵線系好這個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一可防止毒蟲侵擾,二有袪毒避邪的功用。

艾草,一般都是用來驅瘴辟邪的。在鄉下,端午節那天,太陽出來之前,小朋友們成群結隊跑到大江邊或河沿、跑到野草甸子上、爬到山坡上去采艾蒿,採回來後再拴上五綵線,插在自家的大門上、窗楣上。而且,端午節這天早晨,全家人要用艾蒿水洗臉,吃用艾蒿水煮的雞、鴨、鵝蛋以及「荷包雞蛋」等。鄉下人傳說,吃用艾蒿水煮的蛋,可以防止肚子疼。所以,記得小時候在小孩兒沒起來之前,大人就拿著煮熟的熱蛋在小孩的肚皮上滾來滾去,邊滾還要邊念叨:「寶貝吃蛋,災星都滾蛋」。

小時候,每到端午節的早上起來,就能看見母親已煮好的一小盆雞蛋。不過,數量實在有限,每個孩子只能得到那麼兩三個,真是如獲至寶,根本捨不得馬上吃掉喲。就把熱乎乎雞蛋好好地揣在衣兜裡,飛跑去找小夥伴到野外玩耍去了。

咱東北人吃粽子,主料是當然是糯米或糯米。都要提前浸泡一天,中途換幾次水,粽子葉、大棗提前用清水泡軟,然後就可以包粽子啦。吃完粽子和煮雞蛋,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踏青。我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東北人的踏青習俗,是闖關東人從關裡帶過來的,在肥沃黑土地上,又增添了新的形式與內容,更加豐富而豪邁。孩子們最先是跑進了麥地裡,用黎明沒有讓太陽曬過的露水洗一把臉。據說,這樣可以防止生病,對眼睛很有好處,可以使人頭清目明,也煥發精神,且會帶來吉運。自己在野外洗完臉後,還要抬回來一桶清澈的河水,給家裡的老人們洗臉用,說是消災吉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