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敗走”中國的浪潮中,LinkedIn如何堅守與深耕?

從“全球職場人脈的連接器”到“一站式職業發展平台”。

深響原創 · 作者 | 彭方婷

與甲骨文(1989年入華)、亞馬遜(2004年入華)等“前輩”相比,在進入中國市場這件事上LinkedIn算不上先來者——2014年2月,中文測試版“領英”上線。雖然LinkedIn在全球知名度甚高,但進入中國的第一天,領英也隻迎來了3000多名注冊用戶。

面對快速迭代的中國市場,像眾多矽谷明星公司一樣,LinkedIn也遭遇了特有的挑戰。無論是專門為中國職場年輕人開發的產品“赤兔”走向沒落,還是用戶對領英產品功能和體驗的眾多吐槽,都指向了跨國公司如何本土化的發展難題。

這個亞馬遜、甲骨文、谷歌都無法回答的問題,如今交棒給了LinkedIn。在試錯與進步中,領英中國正試圖用2.0戰略來完成由“全球職場人脈連接器”向“一站式職業發展平台”的轉型升級。

「本土化的啟示」

作為領英中國的第三任總裁,陸堅博士自2018年4月加入以來就在推動本土化的產品戰略。他對「深響」表示,本土化是他加入領英後非常重視的部分,也是領英中國未來的焦點。

在陸堅加入領英之前,領英已有諸多本地化的探索,也總結了許多經驗教訓。

比如在2015年,領英中國發布了兩個本土化應用:一個是代號為西風的新版旗艦客戶端“領英”,產品增加了附近的職場人等面向中國本土而定製的功能,另一個則是在線職場分享平台“赤兔”。

通過這兩個同步的應用,領英中國對於攻克本土移動端市場的野心展露無遺。當時的考慮主要從四方面入手:

中國互聯網的特性。LinkedIn創立的時候主要是以PC端為使用場景,用電子郵箱來進行注冊,而中國市場當時移動應用正盛,且郵箱使用習慣弱。

目標用戶定位。LinkedIn作為一個全球化平台,門檻較高,用戶多擁有海外或外企背景、具備一定英語能力。然而,為了在中國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產品的目標人群必須擴大。

產品開發運營的獨立性。當時中國團隊主要還是在維護全球一體的平台,動作不夠快,本土化不夠堅決,要有一款獨立於全球平台的產品。

職場社交需求。當時有調研結果顯示,有76%的中國職場人士想要區分生活和工作社交圈,但是苦於沒有好的職場社交產品可以依托。

領英中國希望脫離全球產品的模式以實現本土化,但是由於與領英在品牌定位、目標人群、產品設計及用戶價值上有顯著區別,赤兔沒有借力LinkedIn全球平台的優勢。而社交領域往往是一個具有規模效應的賽道,規模小的長尾應用很難進行突圍。

時間來到2019年,如今在陸堅看來,中國職場人需要社交,但社交並不是他們最大的需求,技能學習、職業決策和職業谘詢才是。而且,他們的社交需求早已被微信等超級App滿足。由於中國社交平台不分職業社交和非職業社交,主打職業社交的戰略並不好實行。

陸堅還認識到,如果放棄LinkedIn全球平台的資源和優勢,領英中國將在競爭中處於非常劣勢的地位。而且,雙品牌策略導致了目標用戶群體的差異化,這使得品牌價值有些割裂。這些都是從過去赤兔的發展上獲取的認知。

再加上根據數據調研和分析,48.6%的中國職場人會在進入職場的1-3年內進行職業規劃。93.6%的受訪人表示,已經或願意為專業高質量內容付費。職業發展已經成為了領英平台上用戶的“剛需”。

綜合以上種種,在新的機遇期,領英中國提出了以“連接無限機會”為新品牌目標,從“全球職場人脈的連接器”向“一站式職業發展平台”進行轉型升級。

「深響」在

《活久見:社交流量日漸平庸,工具流量逐步逆襲》

一文中曾分析到,LinkedIn雖然一直主張的是職場社交,但它使用頻率最高的卻是查看檔案這一工具性功能,這使得它本來就更像是一個披著職場社交外衣的工具。

領英以前以職場社交、連接人脈的功能為核心,但現在,領英通過提供“職業指南”、“薪資洞察”、“職場問答”、“職場必修課”等產品功能來扮演一個職場工具的角色。在這個平台上,你可以搜尋其他人的檔案資料,也可以獲得與技能學習、職業決策和職業谘詢等相關的內容與服務。這次戰略上的轉變會更順應它的工具屬性。

「2.0戰略的“三部曲”」

有了方向後,怎麽做呢?陸堅表示,領英中國2.0戰略主要有三個核心部分——

在產品上領英希望能從中國職場人的需求出發,通過覆蓋職場發展每一個階段的產品功能來打造一站式發展平台。

而且,領英自身的特色會與這些功能進行加成,比如職場問答功能。

問答的形式並不特殊,知乎等平台就是以此為核心功能,但領英的一大特色實名製能使問答更具有可信性,並且能更好地進行鏈接。薪資洞察這一功能則是憑借著領英的數據優勢,為求職者提供職業薪酬分布圖和實時薪酬行情參考。

與陸續推出LinkedIn Live(視頻直播服務)、Student Voice(短視頻記錄)等社交功能,越來越往社交方向發展的LinkedIn全球平台不一樣,領英中國采取的是「一站式發展平台」這一獨特的產品戰略。

對於這一產品戰略,陸堅表示雖然現在很難證明這個獨立的產品戰略一定會成功,但是這是數據導向的結果。

在競爭上,領英中國將會最大化地借助LinkedIn全球平台和海量數據優勢。對於主要的收入來源B端企業,領英能借助全球平台為中國公司提供全球化人才戰略、品牌出海等解決方案。

對於C端用戶,LinkedIn積累的大數據能力能讓領英中國通過研究報告來提供更多數據上的洞察和決策的支持。

在合作上,領英會在流量來源、用戶數據、課程資源等方面上與外部進行合作。以提供各類職場課程的職場必修課為例,領英會與網易雲課堂、饅頭商學院、極客學院等第三方合作夥伴共享課程資源。

領英中國的合作策略甚至存在面向傳統招聘網站的可能性。以工具屬性為主,領英中國與招聘網站和獵頭公司在商業模式上各有區別。直接競爭不強時,共同合作就成了一個潛在的方向。

自領英中國入華以來,它就一直被一個質疑所圍繞:作為一個主推“二度人脈”,也就是弱關係的社交應用,它如何保證DAU(日活)

但2.0戰略的發布似乎也回應了這一質疑。陸堅表示,DAU不是領英最關注的問題。作為一個一站式平台,領英中國更希望存在於用戶職場生活的每一個階段,獲得更長的生命周期。

根據母公司微軟最新發布的2018年年報,LinkedIn在2018年的收入為356億元。據陸堅介紹,LinkedIn全球平台未來最大的戰略就是擴充海外市場,而中國市場就是名單中的第一位。

目前,領英中國的會員已超過4700萬。而對於中國市場的競爭,陸堅指出中國市場上沒有直接和領英對標的公司。以經常被拿來作比較的脈脈為例,陸堅認為,脈脈偏重於內容互動,講究高頻互動,商業模式則類似今日頭條,主要靠內容來贏得廣告收入,而領英的大部分收入來自B2B業務。

而且,對於領英采取的本土化戰略,LinkedIn全球團隊已給予了很大的自由度。不過陸堅也承認,外企和跨國企業在最終的決策鏈和決策的過程上其實還是比本土公司慢一些。另一方面,與國內的創業公司相比,母公司微軟的支持使得領英中國沒有太多的生存壓力。

陸堅表示,“我聽有的公司說,它在中國已經打敗了領英。其實我覺得那是不了解領英,一個使命驅動的公司,是不會被打敗的,除非我們自己放棄。”

在採訪中,領英中國陸堅還與「深響」分享了許多對職場社交和本土化的思考,以下為整理後的採訪實錄:

「關於戰略升級」

Q:領英中國團隊是怎麽說服全球管理團隊進行戰略升級的?領英中國產品戰略升級在中國完成後,中國團隊的工作和之前有什麽不同?

A:說到產品戰略的確定,首先領英全球產品非常注重社交,我們稱之為“活躍社區”,這是美國主打的,它其實更像是Facebook、Snapchat,注重信息流。我們從國內用戶研究上發現,活躍社區不是最迫切的需求,或者說這個需求已經被其他的社交應用滿足了,我們不認為中國用戶需要一款僅僅做職業的社交和連接的產品。從我們的數據上也可以看到,現在平台上最活躍的用戶仍然是有國際背景的,這也說明我們提供的價值對本地的用戶還不夠。

領英是數據驅動的公司,基於這些數據發現,我們才能夠說服全球的管理團隊,為什麽在中國需要一個獨特產品戰略、獨特的產品團隊。我也非常高興地看到,領英全球的高管團隊在這方面非常開放。中國的產品開發基於領英全球會員網絡,但是國內用戶直接看到的功能,例如職業指南是全球產品裡面沒有的,完全是中國團隊提出、開發、部署的。

現在我還很難證明這個獨立的產品戰略一定是成功的戰略,但是現有的數據說明之前的做法無效。當然我們需要在未來的幾年證明,我們獨特的產品戰略在中國會成功。

Q:剛才聽您在會上講的職業社交和非職業社交的一些觀念,想進一步問,在中國做職業社交的難點在哪?

A:我認為中國社交平台不分職業社交和非職業社交,比方說,很多的獵頭首先在領英上面先聯繫了一個候選人,後續的聯繫可能就跑到微信上去了。社交網絡是一個網絡效應,當你所有的聯繫人都在這個平台時,你所有的社交活動不管是職業還是非職業,其實都發生在上面。

Q:剛您提到合作夥伴共建職場生態體系,合作夥伴篩選的標準是什麽,領英在中國要選什麽類型、什麽規模的企業呢?

A:在規模上我們並不限定,領英的職場生態體系裡會有幾個方面的合作夥伴,對我們共建生態體系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

首先,流量來源的合作夥伴,過去我們和微信以及一些手機廠商合作,是我們中國用戶從400萬增長到4700萬的一個重要來源,所以流量來源方面我們會持續合作。

第二,數據合作,比如領英與怡安翰威特(人力資本管理谘詢機構)的合作,怡安也有很多的數據,這次我們共同發布了《2019人才流動與薪酬趨勢報告》。

第三,核心能力上的合作。比如在技能測評方面,可以有綜合職業性格的測試、人力測評,每一個專業的領域也有技能測評,比如有編程測評。領英的會員從事各個行業,所以我們無法自己來做一個測評類產品功能覆蓋所有的行業,所以必須和其他夥伴一起合作。

第四,工作機會上的合作。雖然領英上也有很多工作機會,但是中國很多招聘網站上也有很多工作機會,所以在工作機會上面我們也會有合作。

另外還有職業導師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在跟我們合作。

我們要打造一站式職業發展平台,但是如果某些領域在行業裡已經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在這種情況下就不需要自己重新來發明一個車輪,而是能夠和合作夥伴去合作,我覺得這是判斷和選擇合作夥伴的一個重要因素。

Q:領英和脈脈的區別在哪,現在的戰略是要跟他們區別開來嗎,還是說現在就是同一個東西?

A:我覺得領英和脈脈最不一樣的就是,脈脈是以一個匿名的社區出名,領英以實名的檔案為標誌,職場上實名會更加可信。如果你想去找一個導師,你不會想要找一個匿名的人。

我認為,脈脈更像是一個偏重於內容互動的平台,內容更加高頻互動。而在職業發展裡,不管是找工作、職業導師或者技能測評,都不是很高頻的互動。所以當一個公司追求高頻,它和領英這樣的公司就非常不同。脈脈的收入大部分來自於廣告,廣告收入又是因為有內容,更類似於今日頭條的模式。而領英大部分的收入來自於B2B業務。所以這兩個公司非常不一樣,不管脈脈怎麽說打敗領英,業務模式都不一樣,談何打敗?

Q: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領英中國的競爭對手是誰,或者具體到招聘行業來說,類似BOSS直聘、拉勾這樣的互聯網公司,這是領英中國的競爭對手嗎?

A:從整體來看,我沒有看到直接跟領英對標的公司,比如脈脈的模式實際上跟領英很不一樣,另外招聘行業中的公司很多,比如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獵聘、BOSS直聘之類,但是從現在來看,我們之間的交集不是特別多。

領英平台上的工作機會或者說領英會員追求的工作機會與這些平台相比可能更偏高端,比如智聯招聘上有海量工作機會,但高薪的機會可能佔比不高,不同公司覆蓋不太一樣的範圍。

當然從領英中國來說,我們並不滿足於現在的覆蓋用戶,也會想與更多中國的職場人交流,可能不是跨國范的或者是精英的,也會下沉,與更多中國職場人產生交集。

剛才問題中有關於合作夥伴的,我們把這些公司視為可以合作的夥伴,因為領英可能需要這些平台上的工作機會,而在這些公司的平台上可能欠缺高端的候選人,大家有互補優勢,所以這些公司不一定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反而是潛在的合作夥伴,不排除未來可能會跟他們合作。

「關於產品功能」

Q:職業指南上有8個職業,背後依靠非常多的數據來支撐它的功能,這些數據會多久更新一次呢?

A:領英有一款B2B的數據產品,叫領英大數據洞察,這一款數據產品我認為是“終極的”數據產品,它是動態更新的。當有新會員加入的時候,數據也都在更新。但是目前職業指南還沒有做到。我們終極的目標是不用人工更新,而是數據會隨著會員的變化來更新,這也是領英大數據洞察產品目前的做法。

Q:大公司自身的數據,包括其他機構挖掘的數據比較全面,因為數據很多、量很大,所以比較全面。隨著公司體量的減少,公司的數據可能會變得比較模糊一些,職業指南的精確度會不會有所下降,是不是一個偏向大公司方向的功能?

A:我不認為它是偏向大公司的,比如產品經理的職業指南是怎麽做出來的。在我們的平台上面,所有具有產品經理職位的會員,雖然哪些是大公司、哪些是小公司的我沒有去統計,但是對於所有的這些人,我們都有他的履歷,從初級變成了中級之間是花了多少年,這些數據都是絕對客觀的。

如果這些產品經理如果都是來自大公司,那可能就有一些偏差。如果求職者處於一個很小的公司,可能晉升時間上不是很適用。但是我們提供的洞察是針對所有人的,是一個大致趨勢。

Q:剛才嘉賓刀姐Doris也分享了,她通過領英建立網絡關係、提升了個人價值、實現逆襲的案例。是不是也說我們在塑造個人職業IP方面,領英是有一定優勢的?

A:絕對是,我們上面有一些KOL,除了KOL以外,有的我們管他叫COL(Community Opinion Leader)。我最近有一個老外朋友,他曾經是教書的老師,做投資的。他之前寫書在亞馬遜上面銷售,但是他在領英上面成為了COL,現在有大概200多萬的粉絲。

因為他在領英上很活躍,很多有關中國的活動會請他去,他也是北大光華學院的客座教授,教金融的課程。這樣看,領英是能夠培養出來網紅、KOL、COL的。

我們之前也訪問過很多領英上面的大咖、KOL,他們會認為領英上面的讚價值很大,所以它會具有更強的相關性,我是能夠看到是誰給我讚,這些點讚人的背景領域是什麽,所以他們之間的相關性就會更高。

如果以網紅的粉絲數來比較,我們無疑比不上短視頻平台上的上千萬的點讚數。但是領英更強的方面是,如果擁有一萬或者是兩萬的點讚數,每一個點讚數都有很大的價值,因為從這個點讚跟你的互動中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機會,是用戶特別在意的。

Q:領英好像是流量池的概念,如何運營好流量池、誕生越來越多的“網紅”,有沒有這方面的考慮和思考?

A:肯定有,像刀姐這樣的COL我們也有一批,我們的平台需要更多這樣的用戶。因為作為一個職業發展平台,我們的會員希望更多看到像刀姐這樣的會員,讓他們感覺有真正價值。

Q:無論從運營還是使用上,一些中國的友商可能更偏向於內容,而領英無論從2B還是2C端,工具屬性會更強一些。都說移動互聯網下半場流量很貴,我想知道領英在使用黏性,包括2C端的使用黏性上,會不會想留住用戶的使用時長?未來會不會有這種考慮,包括這次的產品升級,對於2C來說,他也會去用那些新的模塊來增加一些時長?

A:這是一個目標,毫無疑問內容的互動是非常高頻的,頭條和愛奇藝是非常典型的,都是用戶在跟內容互動,人之間不見得有互動。在領英中國2.0的戰略裡面,我們也非常重視整個職場內容的生態,聚焦於職場或者職業內容。舉一個例子,我們有職場問答的功能。知乎無疑在問答領域做的是最好的,但如果你看職場的問答,它可能只是知乎上面比較小的一部分。

我們做職場問答有什麽優勢呢?當你提出一個問題請會員來回答的時候,領英很清楚地知道這個問題可以請誰回答,因為誰是KOL、專家,通過算法很容易知道。在這一點上,他的實名、檔案、履歷是我們的優勢,這很可信,因為職場問答可信度很重要。

比如,有人得到了一個阿里的機會,他可能就想知道阿里的情況,可能會問阿里的工作體驗怎麽樣,我現在拿到50萬的薪水是不是具有競爭力。我們平台上有現在阿里的雇員、過去阿里的雇員,其實是最有資格來回答這種問題的。

Q:如果把領英當作社區來運營的話,最後會變成一個更社交+強聯繫的社區,會不會這樣?

A:領英帶給大家的價值,更多的是弱關係而不是強關係,在真正職場人的職業發展裡面,可能給你帶來真正職場變化躍遷的是弱關係,而不是強關係。

原因是強關係是每天跟你在一起的圈子,你們的背景可能是一樣的,所以這些人很少會給你一個大的提升。反而是弱關係,就像今天刀姐講的,她加了一個P&G的人,那個人實際上她是不認識的。

但是通過領英,有了更多的溝通、願意跟她分享的人,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典型的弱關係,可能這就是跟你在不同圈層、背景特別不一樣的人,在職場上會給你帶來的非常多的價值提升。

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當我們講一站式職業發展的時候,裡面的功能都是緊密相連的。從職業指南裡看,比方產品經理,你可以看到這個平台上有哪些人是產品經理、可以跟這些人直接聯繫。

裡面也有產品經理的COL的洞察,以及產品經理的工作機會在哪裡。薪資洞察功能同樣。這不僅是一款工具,它也會提供薪資趨勢可以進行參考,同時關於薪資的問答、與期望薪資匹配的工作機會也都在領英平台上。

所以我們強調這是一站式的,所有的功能都有非常強的關聯性,在職場人的不同階段都有他們需要的東西。

「關於B2B業務」

Q:您剛剛有提到B2B業務,現在國內比較看重2B業務,您覺得領英中國在這個機遇下會有什麽樣的發展,如何利用好這個機遇?

A:領英的業務是平台兩端的,一端是我們的用戶(會員),另一端是客戶。領英商業化的業務大部分來自於客戶,而不是來自於用戶,雖然我們也有付費會員,但那是收入裡面相對比較小的部分。領英在全球的收入大部分也來自於B2B業務,而不是向C端會員收費得到的業務。一直以來,領英在商業化模式上來說是B2B的,在中國也同樣是這樣。

舉個例子,一個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比較困難的一點是找到候選人,一般企業的招聘先是自己去招人,當他找不到候選人就會使用獵頭。其實獵頭不是在幫助侯選人約面試,獵頭最大的作用還是找到候選人。

領英的業務模式,可以說在企業招聘沒有其他獲得候選人的渠道和非得要找獵頭之間的解決方案。通過獵頭找到的候選人第一年薪資大概30%要給獵頭公司,但是企業招聘可以用領英B2B的解決方案,在領英的大網絡上面找到會員,從而省掉給獵頭的錢。這就是我們的業務模式。

我們B2B業務提供的企業級軟體非常強大,在行業裡面也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領英有獨一無二、龐大的職業社交網絡。

我們的機會有很多,首先企業在國內招人,當一個企業要國際化、全球化的時候,它沒有別的渠道招到候選人,在這個方面領英沒有競爭對手。另外,出海企業需要在本地做廣告,也是領英行銷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服務。

「關於本地化發展」

Q:您擔任中國總裁這一年,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本土化上面嗎?

A:作為一個公司在中國來說,如果我們有自主權、靈活性,很多具體產品的設計和實現就都變得更可控了。本土化難度大的是,如何能夠讓它脫離全球產品的模式,這是我覺得在過去一年裡面最重要的,我們能夠在一個更有自由度、更有主導權的情況下做這個事情。其實赤兔是有這樣自主性,但是赤兔沒有借力領英全球平台的優勢。

現在從中國的APP Store下載的領英和美國的APP Store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們中國本土的領英旗艦應用。我們在金三銀四的時間點推出了第一個跟全球版本不一致的產品功能,也就是中國獨特的產品功能呈現的第一版,之後會有更多的迭代,與領英全球旗艦產品相差的更多,在中國打造一站式職業發展平台。

Q:之前看到一個2017年的關於中國社交招聘公司行業的數據報告,當時講到領英的中國用戶滲透率只有11.85%,領英對這樣的結果滿意嗎?從領英入華開始到現在,你們的期待是什麽?

A:我不知道這個滲透率是怎麽算出來的,但如果只有10%的話,我肯定是不滿意。大家如果用微信公眾號的話,會發現其實領英的微信公眾號是職場第一大號。

我覺得在過去的5年,領英在中國的發展有非常多可圈可點之處。一是用戶增長,400萬增長到了4700萬,有一兩年是領英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二是B2B的方面也從無到有,現在有1000多家的企業客戶;三是政府的決策支持,通過經濟圖譜這樣的項目。

從領英自身來看,這五年我們有非常好的發展,但是以全球來看我們並不滿足。比如會員總數,中國是4700萬,全球有6.3億,比例來看不到1/10。中國是一個人才泱泱大國的情況,所以中國是領英的戰略市場,我們看到它的未來潛力是非常大的。

Q:科技企業入華一直是一個挑戰,您覺得從產品本身的角度,領英入華這幾年有哪些挑戰是真正存在的?有哪些被媒體刻意放大了?

A:跨國公司、外企受到的挑戰多多少少都是有的,比如決策方面,是不是能夠由本地的團隊來決策、能有多快的速度來做決策、能有多少的自主權、是否能夠跟全球不一樣,這些都是外企或者跨國公司多多少少會遇到的挑戰。

在這一點上領英非常幸運,領英的全球團隊並沒有自己認為比我們更懂中國,還是聽本地團隊來提出戰略,在中國應該怎麽做。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說服全球團隊執行一個與全球不一樣的產品戰略。領英非常尊重數據,從數據來看,我不知道我們現在的戰略是不是一定會成功,但是我知道現在已有的東西不奏效,領英全球團隊給我們的自由讓我們與其它外企不同,走出一條不一樣道路。

我再講一個細節,領英比較開放,在我沒有加入領英、在滬江的時候,當時領英有一個產品團隊,拜訪了滬江來了解在線教育是怎麽做的。

後來我知道在領英,每一年全球都有不同的產品團隊到中國來看中國的公司是怎麽做的,我覺得這非常可貴,在幾年前我們都說要跑到美國去看美國的公司是怎麽做互聯網,但是現在領英的產品團隊要來中國看中國的本土互聯網公司。

儘管有開放思維,外企和跨國企業在最終的決策鏈和決策的過程上其實還是比本土公司慢一些,不是今天開一個會,明天就可以去做了。

但是我覺得跨國公司跟本土的公司相比,有得也有失,中國的很多本土公司在做事的時候很著急,這是市場驅動的結果,不是一個使命驅動的公司。

今天的風口在那裡,如果你今天不做一個很快的改變,可能就會被另外一個競爭對手吃掉,所以本土公司必須這麽做,我覺得這是市場現狀。

像領英這樣的跨國企業有使命驅動著,現在我們的母公司是微軟,沒有太多生存的壓力,沒有那種不快點可能下一輪就沒錢的壓力。

Q:最近亞馬遜停掉了中國業務,而印象團隊獨立創新,您對他們的發展路徑是怎麽看的,帶給我們什麽啟示?

A:亞馬遜不論是不是離開中國,都毫無疑問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公司,不管是從產品創新還是到業務模式,都為全球的行業做出了榜樣。

印象筆記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特點是,現在結構變化其實跟領英當時入華的時候差不多,讓本地的團隊有更多的自主權。領英作為一個跨國公司,中國的團隊仍然可以讓整個公司認識到中國的產品足夠獨特,可以脫離全球產品和所謂的規則,讓我們獨立來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