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職場社交困境:假“社交”還是真“人脈”?

喜歡自稱“慢公司”的脈脈或許早已知道,在國內做職場社交,需要一邊走路一邊鋪路,注定快不起來。

作者 | 園長

編輯 | 鐵林

再有半個多月,領英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職場社交產品“赤兔”就要下線了。早在10個月之前,這款產品就停止了App Store上的版本更新。

與此同時,本土職場社交App脈脈在這一賽道一枝獨秀。一年前獲得2億美元D輪融資後,脈脈不斷傳出赴美上市的消息。

引起人們關注的不僅是赤兔和脈脈的不同境遇。在謙和的語氣下,雙方創始人來了一場頗有針鋒相對意味的隔空“論戰”:赤兔創始人沈博陽在回顧赤兔的文章中,認為中國職場社交“只有三個強需求”,脈脈正是踩中其中一個“自帶流量”的匿名社交才火了起來。

“脈脈講了再多的故事,其實骨子裡就是一個披著領英外衣的Secret(一個匿名社交App,筆者注)”沈博陽這樣說。

“主觀臆斷”“不尊重事實”“基礎性認知偏見”…… 兩天后,脈脈CEO林凡對這個評價作出回應。他拿出了脈脈匿名區的DAU(日活躍用戶)數據,表示其佔比已不超過10%。

脈脈方面回應後,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嘗試聯繫赤兔創始團隊,希望獲得對脈脈回應的一些看法。原CTO王迪表示,自己“已經離開很久了,不方便發表意見”。

對赤兔的兩次複盤

4年前,赤兔上線。它是領英在華“水土不服”後,推出的專門針對中國用戶的移動端職場社交工具。出生時就帶著領英中國、紅杉資本和寬頻資本的豪門光環,赤兔迎來了一個美好的開局。如創始人沈博陽所言,“上線後迅速積累了幾百萬用戶”。

赤兔也沒有錯過直播、知識付費這些風口,並試圖通過它們進行“突圍”。最終的產品形態被定義為“深度有趣的職場分享App”,一方面幫助用戶獲得職場經驗,一方面擴展人脈。

也就是說,赤兔在演化的過程中,變成了一個社交+學習型App。這與創始團隊的構想相去甚遠。沈博陽列舉了赤兔沒落的不少原因,除了受限於跨國公司體系外,最主要的是沒有抓住三個強需求:人脈、求職和匿名社交。

展開來說,匿名社交不符合赤兔“正能量”的調性;求職需求被國內“強大的”招聘網站擠壓;沒有龐大的用戶群,建立人脈更是無從談起。當年前途無限的赤兔,最終成了領英中國的棄子。

赤兔的APP Store 評分

儘管赤兔遠比領英“接地氣”,但在用戶看來,“中國化”問題始終是赤兔揮之不去的bug。翻閱App store的評論區,不少用戶抱怨其本土化的改進長期得不到解決。這是創始人所言的跨國公司天然弊病,也讓被國內花樣百出的社交App“慣壞了”的用戶棄之而去。

脈脈CEO林凡則在回應中引用領英中國CEO陸堅對赤兔的反思,借此表達自己的觀點:“兩個不相連的用戶群體傳遞產品和平台的價值是很難的”,陸堅總結道,“赤兔主打的是人才金字塔底層,而本地化的領英旗艦產品聚焦在比較高端的人才上。這兩個目標用戶群體沒有交集。”

誰找對了職場社交真正剛需?

職場社交兩大代表性產品創始人隔空對話,焦點在於對“剛需”的爭議:是沈博陽所言的“求職、找人、八卦”,還是林凡的“提升自我、連接機會”?

脈脈CEO林凡認為,“個人的成長才是最頂層的需求”,沈博陽“中國職場社交只有三個強需求”的論斷,“沒從現象看到問題背後的本質”。林凡將“求職、找人、八卦”概括為“信息的獲取與交換”,脈脈要做的,就是將它“有效實現”。

在沈博陽的反思文章裡,脈脈“有效實現”的只是匿名八卦信息的獲取和交換。這也是引起脈脈CEO林凡回應的最直接原因。儘管從披露的數據上看,脈脈用戶活躍度很大程度上不依靠匿名區,但匿名區源源不斷的話題和截圖,確實提升了脈脈的曝光機會。當朋友圈越來越不能滿足職場表達欲時,這裡變成了職場八卦的一大策源地。

脈脈匿名區,如今爆料內容少了許多

職場中的匿名社交,更多是滿足表達欲,不是求人辦事等功利化需求。但匿名表達產生的內容,對有需要的人是功利化的。例如,求職者會參考脈脈匿名區的一些發言,來幫助自己進行職業規劃,這也得到了脈脈CEO林凡的證實。

脈脈的今天,與獨家聚集了國內職場人的匿名內容是分不開的。林凡說,脈脈創造了一個“場”,給了職場人進行表達的空間、氛圍和儀式感,讓人們願意在這裡卸下偽裝,乃至建立聯繫和信任。

這是助推脈脈的重要源動力。

赤兔就沒有脈脈這樣的動力源。在收獲了第一批用戶後,赤兔陷入了增長乏力的困境。精英化的種子用戶可以被領英和創始團隊的光環感召進來,後來的、下沉的用戶則需要更“有用”的東西,比如職場八卦、小道消息。競爭者脈脈充分滿足了這些需求,並圍繞它搭建起了社交和內容體系,在用戶規模擴大後成功“洗白”。

職場社交,在中國遭遇了天花板?

沈博陽認為,在微信等頭部社交App“贏者通吃”效應下,職場社交中“社交”這一本質屬性被抽離。這也讓整個市場的地位矮化為一個簡歷庫,其價值大打折扣。

在國內,前有58同城、趕集等傳統找工作網站,後有拉勾、51job、Boss直聘等互聯網招聘App,還有覆蓋很廣的獵頭服務。相對而言,擁有較為完善的簡歷就成了職場社交產品的唯一優勢。並且,這種優勢還被互聯網找工作App蠶食。

這直接表現在職場社交產品的商業化模式上。從脈脈的營收來看,企業招聘服務貢獻的收入僅佔10%(2017年),其他則來自用戶付費和廣告。在全球化的領英,這一比例達到50%左右。

國內外職場社交工具在B端營收上的巨大差異,部分受國內“無所不包“的招聘求職產品影響,主要還是在於國內職場文化習慣的相對不成熟,這也是針對國內職場社交本身的質疑——在和歐美職場文化相差甚遠的環境下,職場社交市場的天花板是否會提早到來?

脈脈發布的《中國職場社交報告2019》顯示

職場社交App僅在受歡迎的職場社交方式中排名第五

國內的職場文化裡,職場和生活模糊的界限最不利於職場社交產品的發展。人們不會想到用一個專門的渠道溝通職場。大部分人將微信作為唯一的社交入口。包括職場社交產品在內的其他社交產品,都被有著強大人際網的微信死死壓製。

脈脈也試圖在入口的戰爭中分一杯羹,CEO林凡希望能夠做成“職場的第一入口”,所有的職場服務都可以通過脈脈導流。匿名區給了脈脈成為國內領先者的機會,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突破獨特文化造成的市場天花板,真正成為職場入口。

“中國的領英”會有嗎?

赤兔的下線,意味著領英中國本土化嘗試的一次失利。短時間內,領英中國還將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跨國公司,領英中國不能和“中國的領英”劃等號。

“中國的領英”大概率產生在本土公司的土壤裡。相比赤兔,脈脈除了匿名區還做對了一件事——選對了用戶和用戶之間交流的“角度”:赤兔、領英匯聚了不少大V,普通用戶對他們只有仰視、聆聽;脈脈也有名人,但更多的是來自不同企業、行業和地區的普通職員,他們工作經驗、社會地位比較接近,交流的氛圍也更加平等。

這個案例雖不足以證實本土公司比外企有更多的洞察,卻能說明本土用戶的一些偏好:相對於接觸明星式的職場大V,人們更願意接受實用化的信息和能夠為我所用的人脈。

在領英和脈脈之外,阿里和騰訊另辟蹊徑,做出了主打內部溝通的釘釘和企業微信。它們連接企業內部的工具屬性更強,在解決溝通問題的同時搭建了一套簡單的OA(辦公自動化)系統。這兩款工具,也體現著兩家巨頭對B端的爭奪。

國內有無數沒有能力搭建OA系統的小企業,釘釘或企業微信正好幫助他們解決大部分辦公流程上的瑣碎問題,B端的前景還是一片藍海。和領英作為一個C端產品卻從B端收獲近半營收不同,國內職場社交產品想從B端獲取更多收入,必須依賴產品的工具屬性,而不是單靠脈脈、赤兔這樣的社交屬性。

直接上市的“美國版釘釘”Slack雖跌了一些,市值仍有170億美元

但嚴格來說,釘釘、企業微信和脈脈其實不算一個賽道,不構成和巨頭的正面競爭。前兩者的人脈都是企業內外部容易聯繫到的“熟人”,後者則需要用戶去social、去聯繫的陌生人,脈脈們不必對企業微信和釘釘抱以戒心。

職場文化的成熟度也在提升。可能國內不會形成歐美的職場氛圍,但人脈和信息始終是一種剛需,可以滿足這種剛需的產品自有其生存空間。另外的利好是,隨著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不斷產生的年輕白領也將給脈脈們帶來新鮮的氣息。

可以預見的是,在微信的社交流量黑洞面前,“中國的領英”將走過一段比領英更加艱難的道路。受限於不成熟的職場文化,這條路還要探索者自己去教育和培養用戶。

再度觀察脈脈,可以發現它喜歡自稱“慢公司”,一如豆瓣和之前的虎撲、大眾點評。或許脈脈早已知道,在國內做職場社交,需要一邊走路一邊鋪路,注定快不起來。

園 長

關注社交、音視頻、內容電商

添加時煩請注明姓名、機構、職務

END

內容產業報導第一媒體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台,關注領域包括互聯網資訊、社交、長視頻、短視頻、音頻、影視娛樂、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