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二十四節氣與奇門節元陰陽局,這才是二十四節氣的真正秘密

我國從殷商時期就開始使用簡單的陰陽曆,由於春夏秋冬與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周期與農業生產緊密相聯,所以又稱作農曆。

曆法是根據天象變化規律來計量時間,判彆氣候,劃分季節的一種法則。我國古代先賢通過長期對日月星辰的觀察,逐步了解和掌握了地球、月亮和太陽的運行規律,根據四季變化及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計算出每月長度及回歸年長度,並根據氣候變化制定出相應的二十四節氣,這是中國曆法所特有的創造與發明。它曾經歷了一個十分漫長的發展過程,起初大約僅有二至(冬至、夏至)和二分(春分、秋分),一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形成完備的二十四節氣系統:由冬至起算,每經一年的1/24日交一個節氣,其名稱分別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此中奇數統稱為中氣,偶數統稱作節氣。二十四節氣分別標誌著太陽在一周年運動中的24個大體固定的位置,是對太陽周年運動位置的一種特殊的描述形式,它們又能較好地反映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長短等變化的規律。所以,它們不但具有重要的天文意義,而且對於農業生產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二十四節氣自戰國時期得以完備之後,一直成為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內容之一,至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二十四節氣是節氣與中氣的總稱,節為月令之開始,氣為月令之中氣。據《尚書·堯典》中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霄中星虛,以應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以上記載中的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就是後來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規律而制定,因此每一個節氣都能真實的反映太陽所在的位置。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不是圓形的,也不是軸線平行的,而是橢圓形的,且傾斜66度34分,繞太陽一周之後,在其赤度上下留一條形的軌跡,也就是太陽在天空中周日視運動的軌道稱為黃道,形的兩個波峰一個為「冬至」節氣,坎宮一陽始生之地,標誌著奇門陽遁局的開始,顯示出陽氣自冬至開始而遞次增強。另一波峰為「夏至」節氣,離宮一陰始生之地,標誌著奇門陰遁局的開始,顯示出自夏至之後陰氣遞次增強。其中包含「陰極陽生、陽極陰生」的太極原理。地球繞太陽一周為360度,二十四節氣的春風點為零點,將黃道等分為二十四段,每段15度,太陽每夠行15度就表示到了一個節氣。每宮管45度故一宮有三節氣,八宮合二十四節氣。

奇門在二十四節氣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將每一個節氣分為上、中、下三元,每一元五日,三元十五日為一節氣,實為古天文歷之「七十二候」,奇門「煙波釣叟賦」中「太公刪成七十二」即為此說。

在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東吳魯肅論及「用兵之道」時說:「《七十二候圖》,成圖於周公,將節氣周天三百六十日,分類別之。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進成歲。將一年之中的節氣更替,萬物衰榮一一道明;何時虹藏不見,何時雷始收聲,何時土潤濤暑,何時霧霾蒸騰……如此只須諳熟於胸,融匯於心,運用得當,便可勝於百萬雄兵!」真可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奇門遁甲便是以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一種時空坐標系,用以推斷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規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