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中醫天文學說中醫——細解二十四節氣

↑ 點擊上方【養生正道】關注我們 ↑

導讀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天氣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那麼,節氣到底是個什麼「氣」?為什麼被稱為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呢?(編輯/三木)

二十四節氣演算法

中國古歷是典型的陰陽合曆,平均歷月長度為朔望月,平均歷年長度為回歸年。歷月以月相圓缺為測望對象,歷年則以晷影長度為劃分標準。一年之中正午晷影,以冬至日為最長,夏至日為最短,由冬至日至夏至日晷影逐漸增加,由夏至日至冬至日晷影逐漸縮短。結合一個太陽回歸年中月球與太陽有12次會合的天文現象,又有遠—近—遠的運行規律,遂將太陽回歸年等分為24份,由此得到的二十四節氣稱為平氣。南北朝末期,張子信發現太陽的視運動是不均勻的,於是將黃道等分為24等份,太陽經過黃道上的每個分點就對應一個氣,如此定義的二十四節氣就稱為定氣。

二十四節氣是由12個中氣與12個節氣相間組成,其中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是中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為節氣。每個中氣對應一個特定的歷月,如冬至所在月一定為天正十一月。由於兩個中氣的間隔比一個朔望月的長度要長一些,因此導致有一些朔望月不包含任何中氣,這個曆法特點就被中國古歷家用來制定安插閏月的規則,並且至遲在漢代就已經有「無中置閏」的製歷規則了,在公元前104年劉歆的《三統曆》中就已經有了測量八節影長的記載了。事實上,現代各傳本的《周髀算經》中的二十四節氣晷影之長都是趙爽改動過之後的數據了,所以有一些專家就說《周髀算經》的影長不是實測的,其實不然。原來的影長數據是可以復原的,在《東漢四分曆》(85年)中二十四節氣影長已經不再是等差數列了,只是等差與否對於我們研究陰陽之氣沒有意義而已

取其中的節氣來細解,如近期的芒種夏至二節。每年的芒種是6月5日左右,當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芒種是麥類等有芒的農作物成熟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應儘快收割。晚谷、黍米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此時又是江南的梅雨季節。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恪遵憲度抄本》曰:「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夏至接近遠日點,冬至接近近日點,且近日點地球公轉速度快,遠日點地球公轉速度慢,夏長冬短由此得來。地面之際,陽熱小滿,雨水又足,麥穗生芒,將成熟也。夏至者,至者,極也。冬至為陽熱降極而升之時,夏至為陽熱升極而降之時。夏至之後,經小暑大暑,於是立秋。冬至之後,經小寒大寒,於是立春。立春則陽升,立秋則陽降。夏至陽降,必經小暑大暑之熱,然後降。冬至陽升,必經小寒大寒之寒,然後升。升降的範圍大,則由升降而生的圓運動的中氣足。所以夏極熱,冬極冷的地方的人,特別聰明。冬至以後,交立春而後陽升。夏至以後,卻未交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陽已先降。造化之道,唯恐陽氣不降。因陽性本升,所難得者,陽之降也。所以內經曰,夫虛者,陽氣出也。夫實者,陽氣入也,陽升則出,陽降則入,所以人身交春夏則倦怠。交秋冬則健康也。

二十四節氣,簡言之,就是夏季太陽射到地面的熱,經秋降入土下,經冬藏於土下的水中,經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經夏浮於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陽射到地面的熱,降入土下。升降一周,則生中氣。中氣者,萬物之生命也。

秋收冬藏,秋降冬沉,春生夏長,春升夏浮。升者陽熱升也。浮者,陽熱浮也。降者,陽熱降也。沉者,陽熱沉也。藏者,藏陽熱也。收者,收陽熱也。長者,長陽熱也。生者,生陽熱也。吾人所在北溫帶地面,夏至之時,見太陽往南,地面之天空上的壓力向下,地面上的太陽熱能,遂往下降。冬至之時,見太陽回北,壓到地面下之水中的壓力,仍往上收,壓到地下水中的太陽熱能,遂往上升。周而復始,遂成二十四節氣之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一日之卯午酉子,一年之春夏秋冬也

登場書籍

《無極之境-古中醫天文學(第二版)》

■ ■■■■

本書是一本古中醫天文學著作,是中醫界提出「古中醫」內涵的中醫書,從天文、曆法角度解釋陰陽五行、五運六氣,從天乾地支、五運六氣角度解釋《傷寒雜病論》,是國學界一本釐清子學根髓的國學書。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無極之鏡-古中醫天文學(第二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由路輝 ◎ 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商業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