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灸哥論穴:艾灸中府穴之功效

中府穴屬於手肺經脈的穴道。該穴位於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中府穴位於腋下上方一寸或者將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為本穴)

中府穴位置

此穴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神經中間支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胸肩峰動脈的終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組織及皮膚。胸肌筋膜覆蓋於胸大、小肌,兩肌之間有來自臂叢的胸前神經和胸肩峰動脈胸肌支,支配並營養此兩肌。

中府穴有以下三點含義:

1「中府穴」。「中」,與外相對,內部也。「府」,臟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臟腑。本穴為肺經首穴,氣血物質來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個臟器,故名「中府穴」。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輸送之意。「府」,臟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源於胸腹內部。

3「肺募」。肺經經脈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募集並傳輸肺經。

中府穴用於臨床主治胸滿、氣喘、扁桃體炎、咳嗽、支氣管炎、肺癆、心臟病、腹脹、嘔穢、皮痛面腫、肩周炎、胸肌疼痛等。艾灸此穴有止咳平喘,清瀉肺熱,通經活絡,通暢肺腑無阻礙作用。經常按摩可以順暢肺的經脈,有豐胸的作用,還可以強化淋巴循環,減輕胸悶、肩背痛。若無艾灸條件,可以通過按摩相應穴位,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艾灸錐形柱

穴位療法中,艾灸療法最為有效。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調理治療,都可以經常艾灸。需要注意的是,艾灸期間不應著風受涼,應保持平和情緒。飯飽酒後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後毛孔舒張,故半小時內不宜洗澡,避免寒氣趁虛而入。艾灸一向是慢功出奇效,堅持就會有效果。

悠悠數千年,艾草為華夏兒女解疾苦,正天氣,被譽為「百草之王」。在中醫古籍中,涉及到艾灸達200多處,醫聖李時珍《本草綱目》涉艾達30多處。上至炎黃孔孟,下至村夫走卒,無不珍視陳艾。

這就是艾草,大家認識嗎?

艾灸是個寶,一定要用好!灸哥(呂光亮)建議朋友們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樹立正確的知識和正確的觀念。多花點時間學習日常養生保健知識。中醫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們國人共同去挖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