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古代象徵皇權的九鼎,究竟去了哪裡?

很多成語和“鼎”有關,如一言九鼎、鼎足而立、問鼎中原、定鼎中原等等。

這裡的“鼎”並非簡單的青銅器物,而是江山一統、王權至尊的象徵。

九鼎究竟是一尊鼎,還就九尊鼎?至今尚無定論,有待專家的進一步考證。

根據上古的禮製規定,身份不同,祭祀用的鼎是有嚴格區分的。

《公羊傳》記載:“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天子祭祀使用九鼎,諸侯為七鼎,大夫為五鼎,卿士為三鼎或一鼎,平民沒有資格使用青銅鼎。

《史記》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shāng]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夏朝開國君主大禹把天下分為九個州,令九州牧進獻青銅,鑄造了“九鼎”,用以烹煮食物祭祀上帝鬼神。

鼎身刻製著九州山川、江河以及各地盛產的寶物。

鑄成之後,陳列在夏朝的國都——陽城(位於今河南登封告成鎮王城崗)。

此後,九鼎被夏、商、周三朝奉為國家權力象徵的傳國至寶。

周朝天子失德,導致九鼎失蹤。從夏朝一直到商朝,九鼎一直完好被傳承。

《墨子》記載:“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

夏朝時期,九鼎一直在山西、河南等地保存,商湯驅逐夏桀,將九鼎遷至亳邑(河南商丘)。

商王盤庚遷都殷地(河南安陽),將九鼎遷徙新的都城。

周武王滅掉商朝,曾在都城鎬京(今屬陝西西安長安區)公開展示九鼎。

周成王即位,周公營建東都洛邑(河南洛陽),又將九鼎轉移至洛邑城,成王親自以九鼎主持祭祀盛典。

《史記》記載:“成在豐,使召公複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複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

周公還政成王,自己居住在東都,將九鼎安置在明堂,用以震懾諸侯。

東周時期,天子權力逐漸分散,諸侯越來越強勢,很多人開始覬覦象徵著王權的九鼎。

東周第九任國君周定王姬瑜在位時期,那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羋侶來到洛邑,表面上是朝見天子,暗中圖謀不軌。

《史記》記載:“(周定王)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王乃歸……”

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9年),周定王討伐陸渾戎(西北一支遊牧部落),返回洛邑,在京城郊外閱兵。

周定王派遣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的部將。

楚莊王很沒禮貌,問了一個不該問的問題——“問鼎之大小輕重”,問九鼎有多大多重,被當場駁回。

王孫滿說:“國運興衰在於德行不在於鼎的本身,周德雖然衰微,但天命卻毫無改變,九鼎的大小輕重不是你應該問的!”

言外之意是:你身為一方諸侯,不配知道九鼎的大小輕重。

楚靈王也曾提出這個問題,後衍生出“問鼎”一詞,原意是問九鼎的大小、輕重,引申為圖謀奪取政權、炫耀武力。

戰國末年,秦王、楚王、齊王等諸侯為奪取九鼎蠢蠢欲動。

周赧王周旋於韓、魏之間,令諸國相互製約,從而保住了九鼎,用以號令諸侯。周赧王去世後,周朝遺民東遷,秦昭襄王武力奪取九鼎,七年後滅掉東周,周朝疆域全部納入秦國版圖。

秦莊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國將九鼎寶器遷至鹹陽。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九鼎不知所終。

有人稱九鼎在泗水彭城沉沒水中,秦始皇曾派人前往打撈,使者無功而返。

武則天在位時期,為彰顯自己地位的合法性,女皇派人鑄造了象徵著皇權的九鼎,《資治通鑒》記載:“神功元年(697年)夏四月,鑄九鼎成,徙置通天宮……共用銅五十六萬七百餘斤。”

武則天

武則天打算以“黃金千兩塗之”,大臣姚濤諫言“九鼎神器,貴於天質自然”,九鼎貴在天然質樸,不適合以黃金做裝飾炫耀,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

宋徽宗在位時期,也仿照唐朝的成例,鑄造了九鼎寶器。

《宋史》記載:“崇寧四年(1105年)三月,鑄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內鼎中。”

用銅二十二萬斤,裝飾以大量的黃金,建造“九成宮”陳列九鼎。

具有諷刺意味兒的是,也許北宋的“九鼎”屬於贗品,九鼎寶器沒有保佑大宋帝國。

宋徽宗非但沒有號令諸侯,反被“諸侯”俘虜,造成北宋亡國。

相傳兩千多年,失蹤兩千多年的九鼎寶器是否還深埋地下?是否有朝一日能再現人間?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