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爵位“公、侯、伯、子、男“,除了大小,還代表什麽?

西周時期,貴族爵位分為六個等級,即王、公、侯、伯、子、男。

當時天下最高地位的人是天子,稱為“王”,原則上是沒有“王爵”的。

到了東周末年,一些諸侯擅自稱王,自封王爵,但並沒有得到周天子的認可。

如秦國、楚國、徐國、宋國、越國,這些稱王者和周宗室的姬姓親緣關係較遠,因而他們率先破壞周朝的禮製。

一些戎狄首領也稱王,如邵王、呂王、豐王等,但同樣也沒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認。

到了秦朝時期,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去掉了王爵,廢除了封國製,改為郡縣製,隻保留了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

漢朝時期,也沒有王爵,但是爵位增加到二十個等級。

西漢時期雖然沒有王爵,但恢復了封國製,天子之下為諸侯王。

魏晉時期,又恢復了王爵,同時把王又細化為親王、郡王,以體現與皇帝的親疏程度。

事實上,使用“親王”字樣為稱號的朝代,只有清朝。

《白虎通》記載: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對應。

公爵

其中,公爵的“公”意為正直無私,善於治理百姓,憑著一顆公正的心為天下百姓做主,故稱為“公”。

公爵在臣子中地位最高,如周公、召公等,較大一些諸侯國的國君一般都是公爵,如魯昭公、秦穆公、齊桓公等等。

《周禮》記載:公爵封地為方圓五百裡。

侯爵

《逸周書》記載:侯爵的“侯”意為等待、順從、迎候,做事依照天道。

較小的諸侯國的國君一般為侯爵,如曾侯、蔡侯、虞侯等等。

侯爵朝見天子,需手持玉器信圭,以此提醒“侯”應該尊重天子,謹慎從事。

伯爵

伯爵的“伯”意為率百姓順應天時耕作的長者,或為治理封地輔佐天子。

再小一些的諸侯國國君一般為伯爵,如井伯、榮伯、單伯等等。

“伯”朝見天子手執玉器躬圭,寓意著絕對服從天子。

子爵

子爵朝見天子時,手持玉器谷璧。

“子”最初為姓氏,源於古老的殷商部落,其後代建立了商朝,子姓成為了國姓。

一些與姬姓疏遠的諸侯國,或較小的諸侯國國君為子爵,如楚國、越國、耿國、巴國、邾國、莒國等等。

楚國最初為子爵,曾要求周天子提升爵位而遭到拒絕,於是自封為王爵。

男爵

男爵朝見天子時,手持玉器蒲璧。

“男”有擔當、擔任等含義。

可見記載的諸侯國中,惟有許國國君為男爵。

周天子在國家發生戰爭、遷都等重大事件時,對有功於周王室的低等爵位國君,有晉升爵位的慣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