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牛津大學教授:其實中國的教育才是世界最優質的

今天,我們帶來的文章可能會讓大家有“顛覆性”的感覺。特約作者斯明誠,是牛津大學和複旦大學雙料碩士,憑借其對中西方的教育研究和生活經歷,堅信中國肩負著挽救全球教育,複興人文教育的使命。在下文中,他分析了西方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中國教育具有的優勢,並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中國教育者,應該憑借其優秀的教育觀念培養孩子具備中西方“全人文”素養,讓他們成為未來的世界一流公民。

文丨斯明誠

編輯丨黃曄

我們經常聽到對於雙語學校和國際學校的抱怨。從我個人作為一個教育者的經驗來說,我也經常碰到一些父母,跟我說起他們對於孩子的學校感到如何如何失望,這也包括現在滬上很頂尖的一些民辦雙語和純國際學校。

失望的主要原因都圍繞著英語表達能力這件事。這些頂尖的學校教出來的孩子不能很好地駕馭英語表達,口頭表達能力差,也不能用英文寫出有品質的文章。這些問題屬於人文教育的範疇,西方的人文學科在這些學校裡確實教的不怎麽樣。

為什麽西方人文教育在中國的國際學校和雙語學校不成功呢?一種聲音認為,西方教育被移植到中國以後,就失去了它的原生態,自然很難做到原汁原味了。確實,西方教育來到中國以後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做些變化和調整。

但是大家沒有看清楚的一點,也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實西方教育本身尤其是人文教育在西方也是不成功的,這體現在過去50年歐美教育的大幅衰退。關於它衰退的原因和程度,中國人關注的確實還不多。

我認為西方人文教育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政治正確性,文化相對論和對於西方文化遺產的自我否定態度,及對於兒童心理學理論的錯誤解讀和應用。

這種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文化自殺狀態,直接導致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對於西方的人文傳統和精髓完全無感,不了解西方歷史的總體脈絡,很少讀過西方文化經典,無法進行有說服力的爭辯,無法組織優美的語句來表達思想。

雖然中國教育也有其自身問題,但我堅持認為中國可以”挽救”西方教育,尤其是日漸衰退的人文教育。我認為這種“挽救”靠的並不是中國目前的教學方法,而是更深層的東西,那就是中國越來越強的文化自信和先進的教育觀念。

中國父母一方面希望為他們的孩子提供全面的中文人文教育,另一方面也同樣希望在西方的人文傳統方面建立起完善的知識結構,成為一個學貫中西,了解全人類的文明和文化史的世界公民。

這時侯麻煩就來了,因為在中國開辦雙語和國際學校,提供西方教育的教育者們,根本無法提供高品質的西方人文教育,這就導致了文章開頭提到的失望的父母。

在我看來,中國父母對於高品質的東西方人文教育的渴求是絕對的剛需,勢必會吸引全球最好的教育資源來到中國。除了國力崛起帶來的文化自信和傳統複興,還有民間資本的活躍,都會加速使中國變成全球頂尖教育的孵化器和前沿陣地。

我最近注意到一些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歐美教育家,不僅在歐美本土,很多人還會在中國開設創新學校,他們在為未來培養一流的世界公民而努力。我深信中國肩負著挽救全球教育,複興人文教育的使命,這個歷史機遇儼然已經到來。

這個判斷基於以下兩點:

第一點是:西方教育在衰退

第二點是: 現代中國的教育觀

我會從這兩點出發,探討中國的教育使命。

西方教育在衰退

“西方教育在衰退”這個判斷也許會令很多人會感到驚訝,甚至感到不可思議。關於這個話題,可以寫一整本書,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我在這裡簡單的勾畫一下西方教育失敗的幾個主要原因。

最深層的原因在於思想和意識形態。沒有人打定主意說要製造麻煩或者破壞現有秩序,一開始人們總是懷著好的動機,但是良好動機卻經常製造出我們不希望看到的結果。那麽破壞了西方教育的初始良好動機到底是什麽呢?可以分成以下兩種:政治正確性和文化相對論。

所謂政治正確性就是指,我們應該盡一切努力避免冒犯少數族群(可能是國內的少數民族,可能是弱小國家,有色人種等等)。文化相對論就是避免做出文明或文化之間的比較和判斷,不能說一個文明比另一個文明更先進。這種想法本身,聽起來其實也沒有什麽錯。畢竟有誰想去冒犯和得罪其他國家,種族和文化呢?但是問題在於這種政治正確性影響了西方人文教育。為什麽會這樣呢?

原因一:政治正確性導致無法做出判斷,所以西方學生無法建立起人文教育方面的系統性知識結構。

歷史和文學都是建立在判斷基礎上的學科。我們需要拿這個時代和那個時代做比較,以此來判斷是進步還是退步。在歷史學習方面,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道德方面,是否有進步都是最基本的論題。

非常早期的歷史,我們講的是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然後是不同階段的文明史。文藝複興或者啟蒙時期也通常被認為是人類的進步時期,在科學和經濟上,都有進步,同時從創造更以人為本的社會的角度來說,也是很大的進步。歷史的傳統教法也會討論文明的衰落,例如,希臘的邁錫尼文明崩潰之後的黑暗世紀,還有一千多年後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的黑暗時期。

但是在今天的西方,如果按照我上面這種講法來講述歐洲或者世界歷史,就會被認為是帶有偏見和歧視。如果我認為一個時代比另一個時代更進步,就像判斷一種文化比另一種文化更先進一樣,很可能會被打上“偏見”的標簽。

秉持文化相對論的人會來挑戰我說,你判斷一種文化比另一種文化更進步的理由是什麽呢?那一定是因為你選擇了特定的標準。那麽用你的標準判斷的先進,我卻不見得就認為是先進呢。所以一切的判斷都是“相對”的,而不是“客觀”的。那我們今天在西方就不能做任何判斷了。那就只能思想癱瘓了!

原因二: 政治正確性,和文化相對論的另外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在人文教育方面例如歷史和文學教育,學校不要求學生有體系的學習文學作品和歷史事件。即不要求學生下苦功。

因為一切都是相對的,根本無法決定哪些東西是客觀的事實,哪些不是;哪些是偉大的作家作品,哪些不是。無論用誰的觀點來做出判斷,都一定不可避免地帶有偏見和歧視,所以學哪些,不學哪些就很難定奪。更極端的例子是,虛偽的後現代理論甚至認為客觀的事實壓根就不存在。

以歷史教育為例,因為否認絕對的客觀事實的存在,教育者索性讓孩子們用掌握的“歷史思維和方法論”上網搜索來發現他們自己的“史實”,所以會發生美國的“歷史課就是寫作課”這種情況。

我最近看到有的中國教育專家對此還非常讚賞。我認為選擇教什麽不教什麽,確實不能保證100%的客觀性,但這不應該阻止教授孩子基本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框架。當他們積累了一定的基礎以後,也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力和辨別力,那時他們可以學習歷史研究的方法,可以比較和判斷史實來源和是否存在偏見。

但是現代的學校往往是一上來就教孩子歷史研究的方法論,感覺一副要把他們培養成小歷史學家的架勢,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最後只能是空中樓閣。

我還清楚地記得我12歲的時候,學校是如何用現代的方法來教我歷史的。我們花了一整學期的時間學“歷史”,不是史實,而是“歷史學”,是一門教我們如何成為小小歷史學家的學問。

我們學習“歷史是什麽”;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如何選擇數據來源;學習如何辨別“偏見”和“客觀”,但就是不教我認為該學的“歷史”,一丁點兒歷史事件都不學。我們當時學的就是歷史的批判性思維。聽起來這和今天標榜的什麽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和工具,而不是死記硬背,非常不謀而合啊。聽起來非常高大上,對吧?

但是我心向往之的那些東西呢?那些讓人熱血沸騰的叱吒風雲的統治者的故事啊、皇室啊、戰爭啊之類的,望穿秋水卻連個影子都沒有。那起碼學學年代大事記吧?也連個影子也沒有。我望眼欲穿地盼了一個學期,才意識到看來學校不會教我這個了,那就自己去學吧。

猜猜我從哪裡找到了我的教科書?我翻箱倒櫃,找來的教科書都是掉渣發黃的足有50多年歷史的老版本。這是25前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我當時在雪梨的一家私立中學讀初中一年級。今天西方學校的情況怎麽樣了呢? 我可以說不但沒有改善,反而可能比我那時候還更糟。

我並不是說不應該教分析和思考技巧,我說的是如果一上來就教孩子這個,或者隻教這個,而不教學生真正的“料”,那就是個災難。借用中國孔老夫子的話,“學而不思“不好,但是”思而不學“也很不好啊。西方主流的歷史的教法那就是“思而不學則殆”啊。

而在這種狀態下被教出來的學生們今天已經成了新一代的老師們。西方人文教育的衰退起始於意識形態和政治原因,但是這種狀態的持續也有部分原因是在於老師。那些老師們自己在做學生的時候就沒有受到很好的人文教育,大學和工作時也沒有被很好地培訓如何去教人文學科。

上面講了歷史在西方學校的現代教法,文學也幾乎是完全一樣的狀態。

沒人敢說莎士比亞、但丁、荷馬、狄更斯等等是偉大的作家,過去這麽講是因為盲目的愛國主義和歐洲沙文主義。我呢, 也不是主張編一個“偉大作家目錄”供起來,然後讓學生直接全盤背誦他們的作品。我是說,起碼你得讀讀這些作家們的作品吧,了解一下為什麽有人認為他們偉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文學品味和直覺,試著從莎士比亞的字裡行間去感受作品的美,而不是被強加說他很偉大。

為什麽要讀偉大作家的經典作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如果你沒有對西方文學經典的深刻了解,你就很難欣賞文學作品裡的掌故,音樂和藝術的主題和精妙之處,。

和歷史學習類似,只有閱讀了大量的經典,有了這些“料“以後,學生才可以用批判性思維來思考和評判。然後你才可以過來跟我說,“斯明誠老師啊,我不覺得狄更斯是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你對莎士比亞的評價言過其實了吧?”你這時這麽說是 OK的,我歡迎你的觀點,我們也可以來辯論。但是你讀都不讀,就來跟我辯論,我不能接受。

今天歐美的文學課簡直慘不忍睹,你知道他們的“篇章賞析”或者精讀課都在教什麽嗎?很多可能在研究“廣告語”,有誰願意把氣力花在晦澀難懂,讓人抓掉頭髮的浪漫時期的詩歌上呢?!既然無所謂什麽偉大,那誰還要去吃力不討好地學鬍子一大把的經典文學和詩歌呢?太累!

講完了政治正確和文化相對主義對西方教育的負面影響,還有一個方面,我個人認為也值得一提。那就是某些有著巨大影響力的現代教育和兒童心理學理論被錯誤地應用,也在近半個世紀的西方教育衰退進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例如,著名教育家約翰 ? 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並讚同“兒童中心”思想。他的思想從根本上改變了單向的、灌輸式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以往學校教育自我封閉的傳統方式,整合了“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兒童各種感官的參與。

另一個裡程碑式的思想由皮亞傑提出。這位最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主張兒童有認知發展的階段性, 所以應該學習適合這個階段的東西。

這兩個思想理論本身有著重大的貢獻和價值,毋庸置疑。然而,這兩個思想理論的追隨者們卻將知識用偏了!導致在西方的教育領域中,出現了“快樂教育”、“無壓力教育”等。這種做法其實低估了兒童處理資訊的能力,也導致學校教學過於偏重思維培養,忽視了必要的知識體系和框架的培養。我認為,偉大的教育需要在探索和知識體系之間達到一種平衡,不可偏廢。

當代中國的教育觀

我上面說了一大堆西方教育的問題,並不是打算到這裡開始說中國的教育是完美的。中國的教育肯定是不完美的,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巨大進步,即義務教育的大幅普及和文盲率的大幅下降。

中國的巨大優勢在於文化上--文化自信和教育觀念。而西方的問題,例如意識形態(政治正確性和文化相對論)對於教育造成的阻礙,在中國則不存在。下面我會比對中西方教育的文化和觀念,說明為什麽中國的教育充滿希望。

第一個對比:

西方的文化相對論導致自我否定,不做出價值判斷 vs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中國的國力崛起使國人文化自信,勇於做出價值判斷

關於對歷史發展的進程進行評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幫了中國的教育者和學生們一個大忙。為什麽這麽說呢?

儘管馬克思主義可能也會也在某些方面遭到批評,但它非常明確的一個觀點是,人類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進步過程。關於影響歷史發展的力量,馬克思也說的很明確,那就是經濟基礎。雖然我們承認,除了馬克思主義以外,還有很多關於如何看待歷史發展的理論和框架體系。但是對於中國來說,起碼馬克思提供了一個清楚看待人類歷史的理論框架和視角,這比較於西方完全不做判斷的癱瘓狀態,是一個多麽大的進步,也是中國的一個很大的優勢。

中國有幾千年尊師重教的傳統,崇尚文化和文明。近幾十年來,中國人的教育觀念一直都在進步。之前的那幾代人更關注經濟發展,把教育視為子女將來找到好工作的必要條件。而近三十年,隨著經濟的大發展和物質生活的豐富,年輕一代的父母卻更希望給他們的孩子提供全面的素質教育,或者叫博雅教育,把眼光放長遠到孩子一生的“全人教育”。其中的一個表現是對文化之根的回歸。

父母和孩子都懷著極大的熱情研讀先秦的諸子百家,四書五經,二十四史十三經,四大名著等偉大的文學經典史籍。先不談現在教授國學的機構的品質和動機等方面,重點是學習者的學習熱情發自內心,充滿真誠。像我這個熱愛中國的歪果仁,除了自己研究中國哲學外,也深受人人讀國學的影響,在五六年前,也曾把四歲的女兒送去誦讀“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等,學寫毛筆字和學畫水墨畫。

中國的教育者們不會把時間精力花在辯論為什麽說四大名著是這四部,而不是那四部; 為什麽紅樓夢的地位高於其他類似的書,以及其他種種諸如此類的問題。在中國,大部分人還是以一種自信態度,擁抱自己的文化傳統的。因此,也影響和鼓勵了他們的孩子的參與。

中國的這種自信態度和西方的文化相對主義及自我否定構成了巨大的反差。在西方,有些持極端否定態度的人,不但質疑西方文化本身的價值,甚至質疑人類文明本身是否有意義。如果我說這種態度對於教育的影響是自殺性的,應該也不言過其實吧。

可能有人會反駁我說,那中國近代的五四運動和文學巨匠魯迅呢,他們好像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持否定態度啊。我認為,其實他們並沒有對中國文化進行全盤否定,更沒有對於人類文明的價值發生質疑。

第二個對比

西方學校不提供體系完整的人文教育,不要求學生下苦功閱讀和記憶 vs

中國教育者追求人文教育的全架構,跨越千年,縱觀中西,提倡誦讀

前面提到的,西方學校的人文教育簡直就是災難,想想我學習歷史的例子就是個明證。

但當代中國的教育理念有以下三個很重要的價值觀:

1. 學習文化,藝術和哲學等人文傳統是極其有價值的一件事

2. 人文教育需要依托於扎實的基礎來架構知識體系

3. 打基礎的學習過程是艱辛的,是需要下苦功的

這都和西方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對比。中國的父母對於孩子學習文化經典給予很高希望,也會嚴格要求孩子用功記誦。這樣的例子簡直太多了:身邊的一個媽媽用一年的時間和女兒一起熟讀唐詩三百首(一天一首,滾動複習);身邊一位企業家的太太,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潛心研讀周易,黃帝內經,先秦諸子,也要求兩個女兒師從國學大師,不但從文學經典中,也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學習如何做一個學富五車,有胸懷有擔當的中國人。

這種胸懷和希冀也體現在對於西方歷史,文學和思想的孜孜以求。我在中國的15年間,總是碰到太多的中國父母來問我,如何能幫助孩子建立起西方人文的知識全架構。

中國的這種胸懷天下的抱負和對全人類——大人文的好奇心,簡直是太棒了。這也是我深信中國教育可以引領世界,可以挽救西方教育的原因。有人會說其實中國教育也存在很多問題,我想說的是,中國的教育理念是沒有問題的。如果說中國教育存在問題的話,我認為問題在於教學方法和考試體系。教育理念是絕對值得稱讚的。

中國可以挽救西方人文教育

目睹中國父母對於古今中外“全人文,大人文”的孜孜以求,再反觀我們西方,我真的又要慚愧了。用拉丁文和古希臘文學習來舉例。直到20世紀中的時候,英國的公立和私立學校裡還是普遍教授這兩種語言和文化的。但最近這五六十年來,這種古典教育已經衰落到要絕跡了。現在只有非常少的精英教育機構才開設這些課程。就我所知,在中國也找不到一家國際學校或者雙語學校有拉丁文的課程。

我對於這種衰落感到非常痛心,當然不可否認也有些自私的因素,畢竟我自己學習古典學。但在中國,古文一直都是初中語文課本的一部分。

再用國學舉個例子,在我們西方根本沒有國學的概念,更不可能有父母在周末或者放學後帶著孩子去學習全體系的西方歷史、文學和哲學課程這樣的事情了。如果有哪個培訓機構膽敢說我這裡提供國學課程,估計西方主流媒體一定會把這家機構攻擊的體無完膚——“西方國學? 是英國的還是美國的還是歐洲的? 這是對於其他文化的不敏感和不尊重!是文化歧視!”,還很可能被扣上種族主義的帽子。

近20年來,歐美還是有些教育有識之士,開始呼籲回歸傳統教育,要求有體系地給學生搭建人文知識結構,而不是採用一個個零散的“話題”——topics的授課方式。(教授這些”topics”的目的也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目前西方的大部分考試,例如GCSE的歷史和文學考試,也是按照”topics”的方式來考的。這根本不能考察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但是這些呼籲傳統教育回歸的聲音和努力,還沒有成為西方教育的主流。目前的現狀是只有少部分精英學校裡的老師們還是遵循傳統的方式來教授人文學科。美國近幾十年來有幾百萬中產階級父母選擇“home schooling”(在家教學)也是對傳統的回歸,但是他們使用的教科書可能都帶著一百年前的塵灰,比我翻箱倒櫃找出來的50多歲的教科書還要老的多。

中國的教育理念和兼收並蓄的開放態度,使中國成為了人文教育的理想試驗田和孵化器。像我前面提到的,很多具前瞻性的歐美教育家,會把他的創新學校放在中國。更別說今天的中國已經有接近1000家提供英文教育的雙語學校和國際學校。

毫無疑問,中國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那些在西方主流教育界還沒有被接納的一流教育家們。我在這裡講的都還是純粹被教育理念吸引到中國的教育者。市場的巨大需求和經濟回報還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這些教育者和教育機構紛至遝來,中國的教育者們應該保持清晰的頭腦和高瞻遠矚的態度,而不是全盤照收。

雙語學校通常都會有一個外文課程的西方合作方,作為中方需要真正關注的問題應該是:課程體系是否可以提供有深度和廣度的西方人文架構,而不是僅僅關注那些所謂的“性格塑造”、“學習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自我實現“之類的老生常談。

不可否認,這些東西在西方和東方其實還是非常有市場的,但是中國的教育者一定要想清楚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他們應該是有文化素養的,有廣博知識的,有藝術品位的,有文學情趣的人;應該是可以把當代的事件和思想放在一個更深刻更廣大的歷史和哲學視角去審視的人。

所以對於中國的雙語和國際學校來說,不應該僅僅把教育目標局限於學習原汁原味的西方人文課程,而是應當把眼光放得更高遠,把超越西方現有水準的文科教育,建立全球最優秀的人文教育為己任,把中國的學生教育成世界一流的未來公民。我深信中國挽救西方教育的時機已經到來。

最後,我想說明的一點是,我所倡導的這種人文教育未必適用於所有的孩子。是否適用,和孩子的智商沒有關係,而與孩子的志趣有關。

有些高智商的有天分的孩子的頭腦可能不適合人文類,而更適合接地氣的商科和理工科,擅長解決問題和做項目(project)。他們對於抽象的學科(例如哲學)和人文類的曲高和寡,不食人間煙火可能很難產生共鳴。對這樣類型的孩子的教育,也許應該更多考慮如何應對現代社會的需要和挑戰。對於這些孩子也許現在的西方教育的方式是更適合他們的。

而我更擔心的是一間學校無法滿足那些適合和追求人文教育的孩子的需求。可以說,目前只有最頂尖和最精英的西方學校才能滿足這類需要。以後我會撰文跟大家分享我腦海中理想的中國雙語和國際學校應該長成什麽樣子,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滿足人文和非人文這兩種學生的教育訴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