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與明治天皇相比,慈禧太后差在哪裡?

晚清時期,慈禧太后通過“辛酉政變”掌權後,積極推動“洋務運動”的進程,開展自救。在大海的另一邊,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也開展了“明治維新”。

清朝和日本當時面臨著相似的境況,那就是國家制度僵化、經濟凋敝、社會落後,遭受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同時,兩國都拿出了因應之策,一個搞“洋務運動”、一個搞“明治維新”,但結果大不相同。

正如我們已知的,原為朝貢國的日本搖身一變成了充滿狼性的侵略者,在甲午戰爭中將宗主國打得稀裡嘩啦,侵佔了清朝大片國土。

何以是這樣的結果?我們有很多分析的角度,今天我們聚焦到領導者身上。國家強弱跟領導者個人品質息息相關。慈禧太后和明治天皇分別主導著國家的航向,我們不禁要問:慈禧太后與明治天皇相比,到底差在哪裡?

第一,慈禧太后思維保守,對世界大勢認識不足,缺乏近代政治、經濟、外交知識。

跟道光帝、鹹豐帝相比,慈禧太后的視野已經算是比較開闊,起碼她能承認“夷”也有長處,所謂“師夷長技以製夷”是也。但相對於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來說,她的認識又是明顯不足的。

她看到了西方的堅船利炮,卻沒有看到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她看到大批外國人進出中國,卻不知道近代化的外交是何物;她看到了國庫空空如也,卻不知道如何發展經濟,僅僅加捐加賦而已。

相反,明治天皇則放下思想包袱,不僅僅是學習先進技術,更是全面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政治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掀起工業化浪潮,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和軍事等等。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向世界看齊,建設世界一流強國。

第二,慈禧太后變革的決心不足,未能突破利益集團的桎梏。

慈禧太后支持“洋務運動”,主要是為了應對“時艱”,也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和撚軍作亂,一旦“時艱”過去,她就無心繼續深化。從她1861年上台執政到1900年庚子之亂這40年的時間,“洋務運動”始終停留在技術層面,制度改進乏善可陳。

再說了,她的著眼點也不是讓中國躋身先進國家之列,她要確保自己大權獨攬,也要確保皇族利益至上。所以,她玩起了高超的平衡術,當洋務派勢力大的時候,她就扶植頑固派;當頑固派抬頭的時候,她就給洋務派一點甜頭。左左右右,她永遠是至高無上的“帶頭大姐”。

明治天皇則一心推進富國強兵,在改革中慢慢擴張自己的權勢。他強力“倒幕”,取消武士階層特權,廢除“士、農、工、商”身份制度,一切都為維新鋪平道路。

第三,慈禧太后對個人的舒適生活看得比較重,大量金錢被揮霍浪費。

我們都知道慈禧太后大修頤和園的故事。有學者估計,為了重修頤和園,她先後投入了3000萬兩白銀,其中就包括挪用海軍軍費。也就是在這期間,北洋海軍未再添置艦艇,而日本海軍則快速發展。

斥巨資重修頤和園,只是一個縮影,慈禧太后日常的奢華生活不勝枚舉。比如,每個月她餐桌上消耗的豬肉和雞鴨超過2000斤。

在維新過程中,明治天皇則是另外一種姿態。他自己帶頭捐款建設軍隊,取消了車馬儀仗和宮廷歌舞,將禦膳四碟八碗撤了,一日三餐減為一日兩餐。且不說這種節儉能省下多少錢,此舉在鼓舞士氣方面的作用就不可小視!

“明治維新”不足30年,就讓日本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成了宰割清朝的侵略者。這與明治天皇開闊的視野、堅定的決心、得力的舉措息息相關。相比之下,慈禧太后就沒有這種魄力,錯失了清朝扭轉國運的時機。

以上所述,只是一種觀察問題的視角,難免片面。各位網友如有高見,請在評論區賜教。

參考資料:田中彰《明治維新》,陳玉瀟《慈禧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