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的洋務運動中,慈禧太后是保守派的代言人嗎

在外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之下,清政府真正感受到了工業的力量,感受到了中國幾千年以來從未經歷過的冤罪殺機。就在這內憂外患,大清江山搖搖欲墜之時,一些有見識的大臣開始呼籲“師夷長技以製夷”之運動,就是學習西洋之長項為我中華所用,即西學中用,從而達到強我中華,抵禦外辱之目的。這場改革,歷史上稱之為“洋務運動”。

“師夷長技以製夷”這句話出自於晚清大思想家魏源所著之書《海國圖志》,在此書中魏源就提出了學習西方為己所用的思想,而且明確提出了“夷技”所長之三點,即“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此著作及思想一經提出,立刻受到清朝一些重臣所重視,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地方大員都積極倡導之,掀起了一股向西洋學習之熱潮。而清政府也極其重視這股學習西方之熱潮,其中掌權者議政王恭親王奕訢以及軍機大臣瓜爾佳-文祥,這都是洋務運動的力挺者。

圖1 《海國圖志》,作者魏源

我國歷史上的無數次改革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所謂“保守派”的阻撓,晚清的這次洋務運動也同樣面臨著這個撓頭問題。而且,這一次是要引進西洋技術和科學知識,儘管洋務派已經強調僅學習西洋技術與知識,並不以西人思想和制度所用,但是還是遭到了朝廷上下,絕大多數人之反對。其實,這也不能怪這些“唱反調”的大臣們,他們自始至終都接受的是中國儒家傳統文化體系教育,他們一生所推崇的就是文化修養,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平心而論從個人修為以及個人思想“武裝”這個層面來說,這些傳統文化確實優秀,但是面對這“科技改變世界”的大潮流,仍然秉持著傳統思想而拒絕先進文化與科技的話,那就是絕對的因循守舊。

其實地方大員曾國藩以及中央奕訢等人,之所以能夠推崇洋務,主要還是他們見識到了洋人的強兵利器之害。曾國藩等人與太平天國之纏鬥,很大一部分是利用洋武器才角逐出勝負。而奕訢更是見識了洋人恃其利器直接逼宮紫禁城,這些親身所經歷之事實,讓他們有了啟蒙之思想,成為整個洋務運動之中流砥柱。相反,大部分在京官員並沒有多少真刀實槍的經歷,要讓他們一下子接受這種與自己所學大相徑庭的西洋文化,那簡直就是不可能之事。所以,洋務運動伊始,朝野上下反對之聲呈壓倒之勢,這讓洋務派陷入尷尬之境地。

圖2 曾國藩(1811年-1872年)

了解中國歷史的朋友們會知道,我國封建社會之改革能否進行甚至持續,最根本的關鍵因素是最高統治者之想法。歷史上的大改革家,無論是商鞅、王安石還是張居正,他們的改革從如火如荼到一盆冷水,決定最終結局之關鍵,無一例外的就是這最高統治者。洋務運動自然也不會例外,整個洋務運動始終,大清王朝的實際最高執政者就是慈禧太后,所以慈禧太后的態度與行動將直接決定洋務運動之命運。

在我們傳統的印象之中,慈禧太后是典型的守舊派代表人物。之所以會有如此印象,其重要原因就是慈禧太后鎮壓了光緒皇帝之改革變法,史稱戊戌變法(關於這場變法之始末緣由,我們擇期再敘)。但實際上慈禧太后,尤其是其垂簾聽政,把持朝政伊始,慈禧太后並非因循守舊,甚至是相當激進。

圖3 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即和碩恭親王

當恭親王奕訢將主旨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奏折興奮的呈交給慈禧太后的時候,慈禧太后表現出和奕訢同樣興奮,因為慈禧太后同樣經歷過“西洋之痛”。

就在鹹豐皇帝去世的前幾年,外國聯軍攻佔北京城,鹹豐皇帝攜帶者家眷老小倉皇逃跑到熱河,這一路上慈安、慈禧太后等嬪妃著實吃了不少苦頭。而且,當奕訢主持京城工作,與洋人簽訂《北京條約》,換來暫時和平之後,鹹豐皇帝卻當上了“縮頭烏龜”怎麽也不肯回京,最後在熱河鬱鬱而終,這些都令思想激進的慈禧太后對洋人產生了深惡痛絕之感。可以說慈禧太后自始至終都沒有對洋人有什麽好印象,只不過迫於國家實力有限,力不從心無法報仇罷了。所以,慈禧太后對於一些在不影響個人統治權力之前提下的富國之策,都是欣然接受並且是躍躍欲試的。

因此,當慈禧太后閱覽了奕訢的奏折之後,立即傳下懿旨,著朝野上下官員討論其可行性。

圖4 簽訂“北京條約”時的情景:慶親王、李鴻章與法國全權公使

這道懿旨一下,朝野上下就炸開鍋了,反對的奏折如同雪片一般向清政府飛來,其中最具代表性,影響力最大的人物當屬時任文淵閣大學士,工部尚書,皇帝講師的理學大儒倭仁。倭仁是當時一位極具影響力的理學大儒,就連曾國藩都拜其為師,討教修身養性之道。當然,也正因如此,倭仁反對西學的態度自然最為強硬。

當然,以奕訢、文祥等人為首的洋務派,也並非等閑之輩,對於“頑固派”的種種指責,以事實為依據,給予強有力還擊。兩派代表是來回駁斥,雙方都不甘示弱而爭執不下。

圖5 瓜爾佳·文祥(1818年-1876年)

就此局勢,慈禧太后特地與奕訢商議對策,並詢問奕訢是否有信心駁倒倭仁等頑固派,奕訢當即表態信心滿滿。基於這種情況之下,慈禧太后特地主持了一場現場辯論大會,辯方就是以奕訢為首的洋務派,反方就是以倭仁為首的頑固派。兩方代表就各自秉承之觀點一一陳述並對對方之觀點加以駁斥。當談及如何富國強兵之時,奕訢認為以西洋利器武裝,進而以西洋訓練之法訓練大清軍隊,此乃強兵之首要。進而,另辟蹊徑,辦理洋務才是富國之道,才能與洋人抗衡。

倭仁則不以為然,他認為只要官兵各職操守,從思想上加以改造,就能夠戰勝強敵,現在看來倭仁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奕訢進一步駁斥,之前我大清官兵奮不顧身拚死殺敵,最後不也落敗。並指出你倭仁既然認為洋務這套不是可取之法,那說明大學士已經有了更加具體的禦敵強國之策,就請倭仁呈上具體方案我們詳細議論議論,倘若你倭仁之法可行性比洋務更優,洋務運動就不搞了。這一下子點了倭仁的死穴,當即啞口無言。慈禧太后見狀對洋務派有利,當即宣布限倭仁三日內呈交強國強兵具體之策,這可著實難為了大學士倭仁了。

圖6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

僅三日期限,別說倭仁心裡根本沒譜,就是有一些想法,想要形成具體可行方案,這個時間也很難完成,其實這明擺著是慈禧太后刁難倭仁,以此來打擊頑固派之囂張氣勢。承受著巨大壓力的倭仁,根本拿不出有什麽具體可行之方案,心力憔悴的他,竟然有一次在給同治皇帝講學之時失聲痛哭,搞得少年皇帝不知所措。

迫不得已,倭仁只好認慫,寫了一份極為誠懇的自我譴責奏折呈交慈禧太后,並明確表態自己不再阻止搞洋務,從此洋務派在表面上掃除了障礙,得以實施。

圖7 倭仁 的書畫落款

這次洋務大討論是發生在辛酉政變剛剛結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之初期,不難看出慈禧太后的表現是十分激進的。其實慈禧太后在其執政時期,一直保持著這種激進的思想,她從來不反對更不阻撓富國強兵之改革,所以慈禧太后並非一位老頑固,更從來不是頑固派之代表。但她最為忌諱的就是別人染指她的權力,這是慈禧太后絕不允許他人觸及之底線,為此她甚至不惜主動與全世界宣戰,當然這都是後話。

除此之外,慈禧太后最應該被後人詬病的就是她那驕奢淫逸的生活作風,為了貪圖一時安樂,為了一己私欲之虛榮,而動用了國本,導致清朝在甲午海戰中潰敗,成我中華民族最為切膚之痛,其對於國家之傷害時至一百二十餘年之今日,依然未被完全消弭,這些才是慈禧太后真正應該被千夫所指之處。

文:王金百

參考文獻:《清史稿》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