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之洞在武漢:一個人撐起一場運動

張之洞是慈禧扶植起來以抗衡湘軍和淮軍勢力的重要人物,又是清流派重要成員,一生在清廷權力中心周旋。他對西方政治、經濟、科學技術了解甚深,是繼曾國藩、李鴻章後,洋務運動的領袖人物。

武漢,依長江帶漢水,號稱“九省通衢”,歷來是工商輻輳之地。清朝末年,張之洞治理湖廣近20年,這位出身清流派的封疆大吏,以一己之力推動武漢乃至湖廣洋務,辦企業,興學堂,練陸軍,使武漢成為國內矚目的洋務重鎮,也吊詭地禁錮了洋務的發展。

洋務運動主要長官人張之洞

張之洞與李鴻章

洋務運動意在民族生存危機中自強求富,然而,在頑固派和洋務派之間,甚至在洋務派內部各派系之間,都暗藏著激烈的權力鬥爭。李鴻章和張之洞這兩位洋務重臣,亦深陷其中。

張之洞出身清流,是洋務運動的後起之秀。在1883年至1885年間的中法戰爭中,張之洞切身感受到中國開辦近代工業的緊迫性,戰後便向清廷上書,提出“儲人才”“製器械”“開地利”三項主張,於是,廣東槍炮廠便應運而生。基於造槍炮離不開鋼鐵,如果“仰給於人”勢必成無米之炊,要實現“開辟利源”還必須有自己的輕工業,特別是紡織業,張之洞又辦起了鐵廠和織布局。

然而,一紙調令打亂了張之洞的部署。原來,李鴻章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日益壯大,變得財大氣粗,他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創辦了為數可觀的洋務企業,成為滿清王朝中根基最深厚的漢人力量,自然也成為大清朝當家人慈禧太后的心頭隱憂。由於湘軍勢力在左宗棠1885年去世後瓦解,清廷不願意讓李鴻章一家獨大,便有意培植另一派勢力與之抗衡,而兩廣總督張之洞就成為不二人選。1889年,張之洞被調往武漢任湖廣總督。在朝廷看來,此舉有一石二鳥之妙,兩廣偏遠無法就近監視,而兩湖則利於朝廷控制;同時,調張之洞到武漢,還能製衡北洋大臣李鴻章。

從粵造到漢陽造

接替張之洞繼任兩廣總督的是李鴻章的長兄李瀚章,他對洋務不感興趣,可李鴻章對初見雛形的槍炮廠垂涎許久。他不願看到張之洞因為擁有槍炮廠而壯大起來與自己抗衡,更何況這家槍炮廠購置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德國克虜伯機器,能製造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新式小口徑步槍和新式快炮。

於是李鴻章率先奏請朝廷將槍炮廠移至天津、通州,“由直隸督臣派員就近經理”。支持張之洞的醇親王奕譞立刻向張之洞通報,由張出面要求將槍炮廠移至湖北,並要求“所有機器後半價值,仍應由粵省先行墊付。”

李鴻章兄長看遷移不可逆轉,便在經費上大做文章,百般抵賴拖延。以致將近一年後,廠址才最終定在漢陽。1890年漢陽槍炮廠成立,4年後機器安裝完畢。

漢陽槍炮廠向德國力拂機器廠訂購製造各種炮架和克虜伯炮彈的機器,每年能生產6-12厘米口徑大炮的炮架、炮車100套,炮彈100顆;定購了小口徑槍彈機器一套,每日生產槍彈25,000枚,共計投入白銀278,000余兩。至1894年11月,張之洞又增開炮彈、炮架、槍彈等三廠,花去白銀約149,000余兩,後來在槍炮的更新換代、機器改造、無煙火藥廠等項目上又花去數萬兩,共計458,000余兩。

張之洞籌集這筆款項頗為不易,因為他深知朝廷給予的撥款肯定不夠,只能依靠廣東官紳、鹽商的捐款和加收湖北當地稅收以備工廠使用。由於張之洞的多方籌款,槍炮廠每年的實際收入遠遠不止30萬兩。

隨著分廠越開越多,廠名已非“槍炮”二字所能包括,張之洞於1904年改名為湖北兵工廠。從此,“漢陽造”成為中國近代以來軍工及軍事領域最有代表性的名詞之一。到軍閥混戰和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大量使用的武器就是“漢陽造”,即由湖北兵工廠製造。

先天不足帶病前行

隨著張之洞調鄂,原本設於廣州鳳凰崗的鐵廠搬往湖北。然而,選址工作頗讓張之洞頭疼。

鐵廠選址以資源和交通為考慮重點,大冶盛產鐵礦成為最佳選址。1891年4月初,張之洞計劃“運煤就鐵”,在大冶設廠,但盛宣懷的幾份電報,讓張之洞改變了想法。

盛宣懷屬淮系,他於4月7日給張連發五電,表達希望入主大冶的願望。在第五電中,盛宣懷為其侄盛春頤謀求大冶縣令一職。事情緊急,張之洞不得不在第二天正式宣布放棄大冶,考慮交通和人才因素,將鐵廠選在漢陽。

選址同時,張之洞還主持購買煉鋼設備。由於建廠初衷是製造鐵軌,根據國外經驗和英國技師建議,張之洞訂購了兩座熔鐵大爐(每座日產生鐵100噸)、兩座容量8噸的轉爐、一座容量10噸的平爐以及壓板和抽條工序中所需要的相關設備,總價值是85,639英鎊(大約40萬兩白銀)。加上其他用品共計1160100兩白銀。1893年工廠竣工。

然而,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當地優質低磷鐵礦石逐漸減少且大量出口日本,工廠只能大量使用高磷鐵礦石,導致生產的鋼鐵含磷超標,無法銷售。另外,由於中國關稅不自主,無法保護本國產品,加之漢陽產鋼材價格居高不下,即便漢陽鐵廠能夠生產出合格的鋼材也很難獲得市場青睞。1896年漢陽鐵廠每噸鋼軌成本約46兩,合140德國馬克,而當年德國每噸鋼軌的成本只有90.7馬克。

雖受各種弊端製約,漢陽鐵廠在張之洞的扶植下,在國內還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到1896年,漢陽鐵廠因資金問題不得不改為官督商辦。甲午戰敗後李鴻章失勢,盛宣懷轉投張之洞。1896年盛宣懷正式接管漢陽鐵廠,並在1908年將其與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並,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成為亞洲首家且規模最大的專業性煉鋼企業。在進行生產革新和添置設備後,公司逐漸適應市場,經營回歸正軌。

毀譽參半的張之洞

如果說李鴻章是中國洋務運動的核心人物,撐起了當時整個中國的洋務運動,那麽張之洞就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武漢洋務運動的核心人物。

張之洞是慈禧扶植起來以抗衡湘軍和淮軍勢力的重要人物,又是清流派重要成員,一生在清廷權力中心周旋。他對西方政治、經濟、科學技術了解甚深,是繼曾國藩、李鴻章後,洋務運動的領袖人物。

張之洞為官清廉,主政湖廣多年,百姓口碑頗佳,他在湖北的建樹成為日後辛亥革命的基礎。孫中山曾稱“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但是他為支撐工廠龐大開支而濫權募資,得罪了不少當地富商。因此,張之洞雖為晚清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樹敵頗多,死後毀譽不一,而且毀多譽少。

張之洞去世後,《天津大公報》評論稱,觀其一生,“張相國毫無宗旨,毫無政見,隨波逐流,媚主以求榮之人也。”梁啟超則稱“張之洞,浮華之人也”。袁世凱曾盛讚張之洞學問,但又消遣其不夠務實,“張中堂是講學問的;我是不講學問的,我是講辦事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