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的命是空調給的,那古代人的命是誰給的?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可謂是“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待在空調房吃著冰西瓜,是許多人度過“伏天”的理想狀態。

現代人面對暑熱有空調、電扇、冰淇淋、冷飲等解暑方案,可千百年前,在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古代,三伏天會不會更難熬?

《水滸傳》中一首五言絕句詩從不同的側面渲染出了氣象的炎熱: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面對這樣的酷暑,古人該如何度過呢?

中國古代的各類文獻、以及出土文物,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古人日常生活的線索。在沒有電的時代,祖先們有種種高招,度過暑熱難耐的夏天。

古人的消暑神器

古代抱枕:竹夫人

古籍中,記載了一段蘇東坡與佛印的打趣兒對話:

詢之曰:“汝有幾妻?”

佛印以兩妻對。

軾異其言,又詢之,則曰:“夏擁竹夫人,冬懷湯婆子,寧非兩妻乎?”

二人呵呵而樂。

佛印提到的竹夫人,就是古代一種消暑神器。

竹夫人是一種圓柱形的竹製品,納涼用具,可擁抱,可擱腳,長約三四尺,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供人取涼。炎夏摟著竹夫人睡覺,可隔離四肢與軀乾傳導熱量。

其實,早在唐代時,我國祖先就已經使用“竹夾膝”納涼了,雖無“竹夫人”之名,但實質作用是一樣的。

後來,北宋黃庭堅覺得“竹夫人”這個名稱不妥當,因為它只是一個寢具,能憩臂休膝地取涼,但是並沒有“夫人”之職,所以黃庭堅又給“竹夫人”取了個名字叫“青奴”。

在現在的中國,竹夫人已不常見,而在韓國、日本及東南亞,竹夫人依然是常見的居家用具。

專業防曬衣——夏布

夏天那麽熱,古人穿衣講究又那麽多,那總是捂得嚴嚴實實的古人們還不得熱死啊?”

其實到了夏天,古人自然就會換上輕薄面料的衣服。從《韓非子•五蠹》中說堯帝“冬日麂裘,夏日葛衣”,祖先們很早就發現了葛織物的涼快屬性。不過後來更受歡迎的是苧麻,孫機先生在《中國物質文化》一書中,介紹了這種被歐洲人稱為“中國草”的植物,是我國特產的優良紡織原料:“苧麻織物潔白清爽,清涼離汗,受人歡迎。”

苧麻布別稱“夏布”,夏布這名字聽起來就是給夏天準備的,苧麻衣吸汗,還散熱快、乾得快。

夏布紡織有粗有精,精細的夏布柔軟輕盈,據稱最細柔者可媲美絲綢輕紗,是專供皇家的高級衣料,而粗製的夏布則粗硬扎人,供窮賤之人穿用。粗和細之間的差別就是手工的紡織加工技藝,這也是夏布製作技藝能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原因。

除了麻質的夏布,還有草本植物“葛”製作的“葛紗”,芭蕉製作的“蕉紗”。由於我國地域廣袤,一些地區還會有自己專門的地域性的料子。

頭下瓷枕

大家逛博物館或者是一些道具考究的影視劇中,往往會發現古人通常使用又冷又硬的瓷枕、石枕、玉枕來作為枕頭。為何古人要使用不舒適的瓷枕呢?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那首很著名的《醉花陰》,其中一句:“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一個“涼”字便道出了瓷枕的功用。瓷枕之所以能讓人感覺涼爽,主要是瓷這種材質決定的。由於瓷器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面,內部中空,四周能通風透氣,於是成了納涼極佳的寢具。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古代的瓷枕。其中有一枚磁州窯瓷枕在枕面上就寫了一篇《枕賦》。其中有一句:“睡快詩人,涼透仙骨……恍惚廣寒之宮,依稀冰雪之窟。”雖有些誇張,但足可證明那時的人,夏天確確實實會將瓷枕作為納涼消暑之用。

最常見的納涼工具——扇子

扇子是最常見的納涼工具。男子折扇在手,風度翩翩;女子團扇輕搖,婀娜多姿。

東漢班固《竹扇賦》:“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避暑致清涼。”

我們今天叫的「扇子」,在古人那裡還有一個雅稱「涼友」,涼友招清風之意。扇子的樣式多種多樣,有男士女士之分,也有性格愛好之分。

對於平民百姓在夏日擁有一把扇子已經是滿心歡喜了,但是對於那些達官貴人而言,他們已經不再滿足於自己扇扇子。於是乎,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工風扇出現了。

據《西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戰”。當然這種人工風扇也就只有那些達官貴人才能享用,平民百姓就不要去奢望了。

說了這麽多,古人的消暑方法如此多種多樣,效果比之現代也不遑多讓,真的不要以為古人生活得比現在苦逼多少啊。

聲明: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